学科分类
/ 12
226 个结果
  • 简介:珲春都统衙门是清代驻防八旗的地方军事组织,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本文馆藏珲春都统衙门全宗档案,介绍该衙门及其直属机构和内部机构设置、演变及废止过程,以及对这一地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 标签: 副都统衙门 机构设置 裁减
  • 简介: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吉林省延吉档案馆编的《珲春都统衙门档》于2006年影印出版,其中公布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清代珲春地方户口簿册,其编制年代始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止于光绪二十五年(1900)。这一人口资料是研究清代珲春地方人口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本文就其内容进行粗略分析,揭示其价值,为深入研究珲春地区八旗驻防的职能及当地旗人的社会生活等问题奠定基础。

  • 标签: 户口簿 珲春 清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史料价值
  • 简介:满文文献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愈发受到学界和学人的重视,尤其作为第一手资料的满文在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史、满文文献专家赵令志教授主编并主持翻译的《雍和宫满文译编》(上、下卷,以下简称《译编》)于2016年10月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荣获2016年度国家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这是国内满学和藏学界一件令人鼓舞的幸事。这批多达200多万字的珍贵满文的翻译出版,

  • 标签: 满文档案 雍和宫 评介 中央民族大学 满文文献 翻译出版
  • 简介: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满文的整理与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于满文的整理,不仅有系统的汇编,还有零散的公布,均为学术界注入新鲜的史料。对于满文的研究,多围绕满文的概况、编译、编纂、开发和利用及民族和军政问题等探讨,多方面展示了满文整理、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珍贵的史料价值等。但是,研究成果数量不够多,主题不够多样,内容不够丰富,需要学者们继续努力。

  • 标签: 满文档案 满族 民族问题 军政问题
  • 简介:一提内蒙古,就让人想到草原,想起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可是内蒙太大了,有许多地方都很难去,这一次文史馆组织大家沿着东北的边境线走了三省,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海拉尔、满洲里一带。

  • 标签: 呼伦贝尔 草原 内蒙古 边境线 海拉尔 满洲里
  • 简介:本文以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奏折》等满文为中心,与正史、地方志和报刊资料相互印证,梳理并分析了清代柳条边外城镇火灾的特征、原因,火势扩张的因素与态势,进而总结火灾对旗人、民人生活的危害以及衙署损失的情况,探讨火灾的惩罚措施与接济方式,提出适合于柳条边外城镇特征的火灾预防措施。

  • 标签: 满文档案 火灾 清代 柳条边 城镇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今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所藏的一份满文,阐明17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早期蒙古青海和硕特部领主属下的一位穆斯林商人的行商路线及其活动,同时揭示当时蒙古内部的形势及大清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尔帝国的相关情况,以此探讨当时的蒙古政权经营商业的特点及与欧亚大陆各大帝国之间的往来关系问题.

  • 标签: 17-18世纪 蒙古政权 满文档案 人的活动 领主 奥斯曼帝国
  • 简介:就清代呼伦贝尔八旗俸饷制度而言,自雍正年间呼伦贝尔设戍至咸丰朝以前,处于户部关领时期,大体上均为针对游牧官兵的半分俸饷。而自咸丰三年(1853)开始,呼伦贝尔八旗俸饷支付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由户部关领时期过渡至各省协拨时期。俸饷支放形式亦出现了新的变化,由给付足额的实银变为以折换钱文,减成、减平等手段克减之后再行发放,而且出现了严重的欠支现象。在欠饷压力下,八旗官兵的生计状况急剧恶化,同时也催生出了呼伦贝尔地方一系列自筹俸饷的新渠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晚清呼伦贝尔八旗俸饷制度的变革,究其原因,是与当时清廷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和财政状况密切相关的。

  • 标签: 晚清 呼伦贝尔八旗 俸饷 变革
  • 简介:18世纪,原属于准噶尔的一些卫拉特部落,被清朝从西蒙古和阿尔泰山迁到今中国东北和呼伦贝尔地区.清朝的主要目的是:第一,防止他们逃走或反叛;第二,救济贫穷的他们.迁移后,一些部落被安插在相对独立的行政组织,成为今天中国该地区现有族群的基础,而另外一些部落则被编入八旗驻防或发配为奴,并很快融入周围的部落.

  • 标签: 人口迁移 清朝 准噶尔 中国东北 呼伦贝尔
  • 简介:封面满文书影──《满文老档》穆林《满文老档》是额尔德尼、达海等奉敕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180册。记载了清入关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各方面情况,被誉为关外时期满族的“大百科全书”。它反映了满族由一个弱小的、单一的女真族到新的民族共同体...

  • 标签: 书影 无圈点满文 编年体史书 文学价值 民族共同体 早期满族
  • 简介:清代济宁“河道总督衙门”刘广新为适应政治、经济的需要,元初至元年间沟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运河。元至元廿年(1283)大运河中段济州河沟通,濒临运河的山东济宁逐渐成为“高堑深隍,水陆交汇,北方冲要之区;襟带汉泗,控引江淮漕运咽喉。”①。至明代,济宁...

  • 标签: 河道总督 济宁市 衙门 山东济宁 大运河 江南河
  • 简介:大兴安岭自东北向西南纵贯呼伦贝尔中部,不仅成为该地区显著的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成为其独特的多民族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以大兴安岭为中心,形成岭南一岭北或岭东一岭西两条重要的民族集团移动的脉络,由此形成了不同时期各民族或诸部族的移民浪潮,导致了当今呼伦贝尔地区多民族混居的独特格局。本文重点探讨了始于20世纪中叶的来自兴安岭东南麓而形成于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的庞大的“岭南蒙古人”群体和岭东地区达斡尔人的向西移动而形成的“海拉尔达斡尔”群体。

  • 标签: 呼伦贝尔地区 大兴安岭 民族社会 内蒙古 20世纪中叶 达斡尔人
  • 简介:忻城土司衙门及其土司建筑陆荣甫,翟北平名闻遐迩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忻城土司衙门,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结构严谨,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宫廷式建筑,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游客,前来参观、考察,使著名影片《流亡大学》...

  • 标签: 土司制度 莫氏土司 忻城 衙门 翠屏山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或译署,它是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立的,专门办理外交事宜,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并经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军工、译文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清政府原无外交机构,办理对沙俄的交涉,由理藩院兼管;朝鲜、越南等东南及西方诸国的使节,则统归礼部接待。而在对外贸易

  • 标签: 总理衙门 外交机构 理藩院 译署 奕诉 文馆
  • 简介:本文利用《清实录》资料,特别是满蒙文档史料,进一步论述了清代八旗察哈尔形成的过程。还考证了八旗察哈尔在清入关后驻牧地的位置,认为八旗察哈尔在顺治年间游牧于大同、宣府边外。

  • 标签: 档案史料 察哈尔 八旗 蒙文 记载 清初
  • 简介: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嘉绒藏族土司档案是研究嘉绒藏族土司的珍贵资料。近年来,笔者对部分嘉绒藏族土司藏文档进行了初步的收集、整理与翻译,通过这一工作,对嘉绒藏族土司档案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拟通过介绍嘉绒藏族土司藏文档,探讨嘉绒藏族土司档案的内容,分析嘉绒藏族土司藏文档资料的价值。

  • 标签: 嘉绒藏族土司 档案资料 价值
  • 简介:本文从满文在历史上的使用和发展状况出发,并阐述了目前满文使用和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保护和发展满文的有利措施和制约因素,从而揭示当今时代保护并发展满文的众多的意义,并重点对其中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满文保护 使用现状 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