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一九八五年,山西省垣曲县古城农民在建房掘基时,发现了一座北宋时期的墓葬。墓室为八角穹窿顶砖券仿木结构建筑。墓门南向,正对墓门的北壁上,用青砖雕成四抹格扇门,东西两壁雕有人物像与花纹图案,门左侧有杂剧雕砖五块,皆为平面浅浮雕(未发现墓志,在墓穴内同时发现了一个磁碗与一盏磁油灯,均为宋磁),这一组雕砖,构图别致细密,刀法刚劲纯熟,线条流畅豪放,无滞涩之感。

  • 标签: 砖雕 杂剧 宋墓 考证 木结构建筑 北宋时期
  • 简介: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合会重点活动项目之一。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和国际木偶联会同意,由国际木偶联会亚太委员会、四川省文化厅、南充市人民政府主办,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中共南充市委宣传部、南充市文化广播影视体育局承办,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中国(南充)亚太国际木偶皮影演展基地、南充演艺集团公司大木偶剧院协办。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将于6月1日至6日在中国四川省南充市举行。本届艺术周将有来自国内外45支艺术院团齐聚南充,共同展示木偶皮影艺术魅力,演绎社会和谐与艺术繁荣的全新概念,共襄木偶皮影艺术发展与创新的盛举。

  • 标签: 木偶艺术 南充市 国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皮影艺术 市人民政府
  • 作者: 陈琪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1-11
  • 出处:《大舞台》 2010年第1期
  • 机构: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上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顾名思义,就是文人所做之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近代绘画大师陈衡恪先生在其《文人画的价值》一文中提出:“什么叫做文人画,就是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专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定是画以外有许多文人的思想,看了这一幅画,必定使人有无穷的感想,这作画的人必定是文人无疑了……”可见,文人画必须要具备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艺术功夫。[1](p49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人书法的当代化并不意味着对经典的复制,它不仅要体现书法的学识性,更重要的是展现人文情怀和独立的学术品格。文人书法在创作理念上一方面要规避“乌、光、亮”的“馆阁体”误区,另一方面也不能被“文化绑架论”所迷惑。文人书法的当代化是对传统文人书法的重新审视,要继承也要发展,必须防止文人书法在当代的程式化和概念化。

  • 标签: 文人书法 当代化 人文情怀 学术品格
  • 简介:在文化消费时代,文化场域像个万花筒,又像个大转盘,飞速旋转又令人目迷五色,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何在这个“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时代留下一点痕迹,并引起人们关注从而产生“注意力经济”的效应呢?命名是一个学术性地实施利益企图的文化策略。

  • 标签: 文化场域 身份焦虑 新文人画 “注意力经济” 编码 消费时代
  • 简介:近代上海是昆剧艺人的重要集中地,又是昆剧演出进一步市场化的窗口。对于近代上海昆曲传播接受的状况,文人日记作了翔实的记录。从文人日记可以看出,上海戏馆的兴盛,为昆剧演出提供了场所,特别是三雅园这样专演昆剧的戏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上海或寓居上海的文人,看起或谈起昆剧,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充分表现出昆剧对文人浸染之深。昆剧的衰落恰逢京剧的兴盛,二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昆剧、京剧的审美特质又有什么不同,这也是喜爱戏曲的文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孙宝王宣和张聊公在日记中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近代上海昆剧的传播接受,还有一条特殊的途径,那就是将昆剧剧目改编为京剧剧目上演。汪笑侬改编上演《党人碑》《桃花扇》《马前泼水》,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对此,文人日记也有所记述和评论,足以启发人们的思考。

  • 标签: 文人日记 近代上海 昆曲 传播接受
  • 简介:中国古代地域辽阔、山隔水阻,交通不发达,加之曾有长期分裂的局面,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气质、性情、语言和审美习惯,也造成了文学上的地域风格。汤显祖已注意到自然环境与创作主体的影响关系,南北的不同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他特别注意江西与吴地域的不同文化风格和文学主张。虽然,江左和江右都属中国的南方,明朝文化的中心,多出文化名士的地方,但是不同的自然环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心态,从而产生了相异的文学风格。

  • 标签: 汤显祖 文学风格 文学主张 创作主体 文人 地域
  • 简介:从历史上看,许多文人士大夫一踏上仕途之路,就注定要历经身心磨难和曲折,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是是非非使人精疲力竭,唯有投身艺海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同样承受着生存、生活的巨大压力,强烈的意识到了修身养性的需要。而文人画之于传统文人的文化功能昭示我们,它对人的心理及生理颇为有益,既能自娱又能娱他,可以这么认为,这一艺术样式正好符合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需要,所以它的价值难以估量。

  • 标签: 文人画 文人从政 现实作用
  • 简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揭示了一定历史时代生活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状态,融入了作家的主体精神和精神追求.以及在这种精神追求下面潜藏着的某种文化模式和传统心理的暗流。元朝是一个由蒙古贵族建立的王朝.民族歧视使汉族知识分子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元代文人的心态极其沉重。

  • 标签: 元代文人 《西厢记》 自恋情结 折射 历史时代 精神追求
  • 简介:从闽剧、到传奇闽剧,不难发现,林瑞武先生执着地以福州人自有的戏剧样式,连缀出一个闪动着福州地方文化气质的福州男人系列.然而,剧在整体剧式样貌上完全不同于前二者,表现出了剧作家明确、清晰的戏曲美学观念,那就是他近年来对戏剧与文学关系深入思考的结果."作为戏剧的文学与作为文学的戏剧"是迥乎不同的,戏曲文学不是一般的文学样式,它的文学性应融合、融化在戏剧(曲)性里,反对戏曲一般文本意义上的文学化,强调戏曲的戏剧性、传奇性与民间性,重视戏曲的舞台性或可演、可看性.因而,首先在文人题材的选择上,必然关照、注重其传奇性、可看性,既能显现出人物自有的文人禀赋又能使情节好看、奇特,即着重于文人性与传奇性、民间性的交融,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剧作家对自我的一个艰辛挑战.可以说,剧有着丰富文人形象,丰富福州男人形象,丰富闽剧样式的重大"企图".

  • 标签: 《闽都游子》 闽剧 戏曲文学 民间戏剧 文人戏剧
  • 简介:戏曲与大众是剧坛永恒的话题,文人审美意识与大众审美意识的对位,是戏曲界人士着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调整的今天,戏曲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却逐渐冷落了大众审美意识,陷入了一种孤芳自赏的危机之中。创作者的种种努力,似乎很难唤起欣赏者的欣赏热情,亦难摆脱戏曲生存的窘境。如此状况,虽然使创作者疲惫而扫兴,却极少有人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喟。许多作者带着迷惘与焦灼,重新修正自己的审美心理定势和创作态度,急迫而振奋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期望戏曲的状况能够出现令人欣喜的转机。有的热衷于追逐现代艺术潮流,从主题到结构、从故事到

  • 标签: 审美意识 戏曲创作 大众审美 水长东 审美心理定势 创作态度
  • 简介:在泉州这个古老而充满商业气息的城市里.到处可以看到它标志性的红墙建筑.它既暗合了地域性的审美心理.又代表了其古典的传统承传;然而,据古代中国建筑的礼制,红墙本来只有皇家或庙宇才允许使用的.满城的红墙;和千年的文庙正好象征了逾礼与尊古并存的闽南文化。与建筑不同的是.闽南文化与其所孕育出来的艺术不是稳固的、显现的、较难消亡的东西.梨园戏与其它戏曲姊妹艺术被列为非物质遗产.在看似风光热闹地被保护现状下.“遗产”这一核心内容反而可能掩盖住了——既为“遗产”只要一不小心就难逃消亡的结局.一旦没有梨园戏的传统经典剧目一代代传承.梨园戏只会成为历史.哪怕有如《董生与李氏》这样的优秀精品。

  • 标签: 梨园戏 核心价值取向 道德困境 非物质遗产 《董生与李氏》 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