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采用运动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对芭蕾舞学生训课后以及训课中各组训练后的血乳酸、血尿素等指标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芭蕾舞训课后血乳酸水平显著提高,代谢类型属于有氧无氧混合型。芭蕾训课各组训练的负荷强度不同,能量代谢类型也不同,中跳和大跳训练的强度相对较大,其次是把杆,小跳和中间部分的训练强度相对较小;把杆、中间和小跳训练的供能系统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而中跳和大跳训练以糖酵解供能为主。芭蕾舞训后血尿素值升高,说明蛋白质参与了代谢供能,但升高幅度大约为1mmol/L左右,说明芭蕾训的运动量中等,而且血尿素测定结果说明训练后能够得到恢复。研究建议:注重发展芭蕾舞学生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芭蕾舞学生在训课上还有负荷潜力,可以加大训练量;芭蕾舞学生不可忽视蛋白质的补充。

  • 标签: 芭蕾舞基训 血乳酸 血尿素
  • 简介: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人体运动之道,一是寻求在人体运动中肢体动作“合而成章”,二是寻求在人体运动中肢体动作“极则复反”。如何充分理解并运用“合而成章、极则复反”之理,结合人体运动解剖学的科学知识,最大限度的扩展脚部与小腿部的训练内涵,将具有民族审美特征的“勾绷脚”脚部屈伸动作技法,贯穿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的始终,是加强中国古典舞基础课程动作有机性和系统性建设的有益尝试。

  • 标签: 脚部屈伸 合而成章 极则复反 贯穿
  • 简介:作为我国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奠基人之一,贾作先生一生践行"为人民而舞"的理想信念,编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蒙古族舞蹈作品,其中《鄂尔多斯舞》和《海浪》获得"20世纪华人经典舞蹈"的殊荣。贾作蒙古族舞蹈编创的审美模式在新中国蒙古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典范性,从而形成这一时期蒙古族舞蹈编创的审美特征。本文结合贾作经典作品,从审美观念、主题审美特征、语言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不仅对其个人艺术成就从审美层面进行总结,更确证贾作创作实践对当时乃至当今蒙古族舞蹈创作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确证其具有时代范式的标杆地位。

  • 标签: 蒙古族舞蹈创作 贾作光 审美特征
  • 简介:这两段鄂伦春舞的旋律,不断地唤起了我半个世纪前的回忆。《鄂伦春舞》是当代舞蹈大师贾作开山之作。时间要推到1948严冬,贾作老师正在担任内蒙古歌舞团舞蹈队长时,深入鄂伦春民族生活而创作的男女群舞(汪滔作曲),1949年——我在北京大学民间歌舞社就演出过这个节目,那时曾为出场的托盘式和双脚跳擦步苦练了一番,印象特别深,但却不知道这是贾作老师的作品,还以为是民间歌舞。几十年后当我读了《贾作舞蹈艺术文集》(199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才恍然大悟,原来近半个世纪之前,我已是贾派舞蹈的表演者了,

  • 标签: 贾作光 民间歌舞 舞蹈艺术 现代舞 歌舞团 群舞
  • 简介:古典舞的发忆根在传统之中,并以传统为依据。针对中国古典舞功能训练和风格训练脱离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身韵中主干动作云肩转腰的剥离,从探寻其原型入手,为训的再发展找到一个传统支点,在第一层剥离中,阐述了身韵与戏曲舞蹈的关系:身韵是以戏曲舞蹈为依据发展而来,随后对戏曲舞蹈进行剥离,论述了戏曲舞蹈与武术的关系:武术滋养戏曲舞蹈,它的发展是以武术为依据。经过这二层剥离在最后结论部分,叙述中国古典

  • 标签: 风格训练 功能训练 再发展 武术 中国 古典舞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贾作先生的舞蹈创作历程,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资料阐明贾作舞蹈对中国当代舞蹈艺术所做出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蒙古族的民族语汇,而且唤醒了曾经沉寂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更促进了中国当代舞蹈审美和创作理念的变革。

  • 标签: 贾作光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 舞蹈创作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氛围的变化和舞蹈专业水平的提高,传统民族民间舞在继承各民族舞蹈传统的同时,在身体语言的塑造力、艺术形象的创造力和舞台综合的表现力等方面,逐渐建构起其审美范式,并以此为载体与途径,追求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精益求精的艺术境界,展现了更富有时代感、人民性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从历史发生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建构,是在新中国初兴的历史语境中,在苏联模式、专家系统、人民主体的共同作用下,以"舞台化"呈现出来的。在这个现代转型的历程中,著名舞蹈家贾作先生对蒙古族传统舞蹈的"规范化"改造成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重要的艺术经验和传统。

  • 标签: 自律性 新中国民族民间舞 审美范式 贾作光 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