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2005年6月黄河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军旅音乐家陈志昂先生的《抗战音乐》,这是迄今见到的抗战音乐史研究的集大成者,陈老以古稀之龄写出这样一部积多年之功而成就的大作,

  • 标签: 音乐史研究 抗战 陈志 出版发行 集大成者 音乐家
  • 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在"博雅大学堂·艺术"丛书中出版了傅谨先生的学术新著《中国戏剧》(以下称"傅氏戏剧")。自上个世纪以来,有关中国戏剧发展历史的著作虽然不少,但相比较,傅氏戏剧的叙述角度却极为特殊。本体、本土、草根,是傅氏戏剧表述中的三个重要关键词。本体戏剧的本体特征是演剧艺术,任何对戏剧的描述都不能忽视戏剧的这一基本属性。然而,

  • 标签: 《中国戏剧史》 本体特征 关键词 傅谨 草根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旧五代》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辑本史书;从音乐文献校勘学的角度看,其中乐志具有典型意义。通过这一个案,可以观察到音乐文献校勘学的三个要点:其一,音乐书是古籍中的小众文献,版本简单。因此,音乐文献校勘要重视他校,亦即在整理和阅读时调动群书,把校勘和考证结合起来。其二,音乐术语在长期应用中形成了某种弹性。因此,校勘时既要考察这些术语在音乐史上的表达习惯,又要考察其语言环境。其三,类书和音乐古籍引书有摘引的习惯。因此,校勘时要把引文和古籍原文区别开来,充分发挥相关古籍作为参校资料的作用。

  • 标签: 《旧五代史乐志》 校勘 音乐文献
  • 简介:王小盾著《隋唐音乐及其周边》集中于唐代乐史研究所得系列成果,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史料考证展开,对隋唐音乐文化交融、音乐制度确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显示出了作者的研究旨趣及专注学问探究的人文情怀。文章从王小盾唐代乐史研究引得,认为创新唐代乐史研究方法,既要注重微观上音乐文献学中的唐代乐史料开拓,又要重视宏观上唐代音乐现象本身反映出的社会互动关系,还要从民族音乐学上注意唐代音乐现象与同类文化事项之间的投射对应。

  • 标签: 王小盾 《隋唐音乐及其周边》 唐代乐史 学术史 新史学
  • 简介:文章以菲利普·唐斯的《古典音乐》为评述对象,着力考察了作者在处理音乐三个核心对象:史实、音乐、人文时的方法、特色与功力,以及在对待"历史"与"艺术"这一固有矛盾时的策略和表现。在史实问题上,唐斯秉持"万有联系"的认知定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有效揭示了无数史实之间的关联;在音乐问题上,他采用不同程度上综合有背景描述、本体分析、意义诠释、统计性评述、参照性评述、接受史评述等在内的"立体化坐标"思维来描述和解读作品;在人文问题上,他凭借他丰富的识与精深的乐养,努力重构了该时期音乐与其他文明要素(如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宗教、姊妹艺术等)之间的共生性"生态图景"。在"历史"与"艺术"的悖谬关系问题上,唐斯没有去"调和"而是"顺从"了这对矛盾,由此,本书在削弱历史连贯性的同时,彰显了艺术上的更多细节。

  • 标签: 古典音乐 断代史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 简介:《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是依托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所富藏的民国音乐文献,并参阅比较其他图书馆、博物馆历史资料所编排的民国音乐文献目录。文章认为该书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建设学科发展背景下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也指出从"存"意识和全球视野下引领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高度,在该书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普查、增补编辑《民国音乐文献集成》。对于如何审视新旧冲突、中西对接的民国时期的音乐文献分类,如何增补海峡两岸暨港澳乃至海外对民国音乐的记录、描述和研究文献目录,如何以"异域之眼"看待中国音乐在民国时期发生的重大转型等等史料收集及其编目工作提出积极的建议。

  • 标签: 《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 《中国音乐书谱志》 《民国音乐文献集成》 民国音乐文献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 异域之眼
  • 简介:音乐形态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中,民族音乐的律制研究、乐器研究和民族基本乐理规律的研究占有重要位置。音乐考古学在民族音乐形态研究中的作用,至今并未充分展开,但却具有意义深远的前途。④无论是音乐史学还是音乐考古学都应该以音乐形态学的建立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 标签: 学术成就 曾侯乙 音乐形态学 音乐考古学 述略 铭文
  • 简介:闽南地方曲艺答嘴鼓于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答嘴鼓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省,港澳地区以及讲闽南方言的海外侨胞中。它是两岸艺人在吸取闽南民间各种韵文艺术和说书技巧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的、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喜剧性闽南曲艺新种。

  • 标签: 答嘴鼓 闽南方言 曲艺形式 闽南话 福建闽南 喜剧性
  • 简介:根据中国文联出版业改革领导小组要求,按照2015年中国曲协工作计划,《曲艺》杂志在新的一年中必须不断增强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再创新佳绩。为了更好地推动杂志改革,满足各层受众需求,5月22日上午,曲艺杂志社邀请上级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作家、读者及合作单位召开了“2015年曲艺杂志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并对杂志的发展再度把脉问诊,献计献策,贡献智慧。

  • 标签: 攀高峰 曲艺艺术 出版业改革 曲艺作家 合作单位 中国文联
  • 简介:当今时代进步的步伐,让我们惊讶其速度,这是个信息化的世界,速度与效率是大众最重要的要求。在进入这个时代之前的几千年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延续着自己的生活习惯、信仰与发展轨迹,在历史长河中生存,产生了最宝贵的印记——民族艺术。民族艺术是共性中的个性,更是民族的象征。

  • 标签: 民族艺术 继承发展 湘剧 关子 生活习惯 信息化
  • 简介:高平九莲灯多变的舞步,时隐时现,飘飘欲仙,极富诗意。它的音乐伴奏和"上党八音会"基本相同,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吹奏打击乐,热烈火爆,高亢激越,与舞蹈配合协调,浑然一体。在艺术表演上颇具地方特点,编排流畅,舞步优美,音乐搭配和谐,而且它的演唱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表演性,流行范围较广。不仅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舞蹈节目,也成为当地老百姓能够亲自参与享受文化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 标签: 九莲灯 渊源 价值 发展
  • 简介: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曲艺剧这个响亮的名词,在遂宁乃至全川几乎是家喻户晓。经过了十年文革,地方曲艺获得解禁,文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势态再次崛起。演艺人员打破"帝王将相封资修"的禁锢枷锁,再次穿上蟒袍褶襟,装扮才子佳人,演绎传统剧目。遂宁文化系统也遵循国家政策,对已解散的原民间曲艺团队、文工团予以恢复。1974年,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准予招收学员充实遂宁县文工团,于是,射洪、蓬溪先后恢复、成立了文工团或曲艺戏曲演艺团体。

  • 标签: 曲艺形式 遂宁县 褶襟 蓬溪 射洪 民间曲艺
  • 简介:华夏文明之初出现了音高的概念,在“黄钟”的音高之上,音乐才逐渐建构起来。先秦时期的音高由无序形态发展至有序形态,其中可以管窥到科学技术的元素。文章从先秦时期音高的发展轨迹、音高发展的科学理论依据和音高应用的技术依据三部分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对于音高发展的推动作用,追溯古代音乐与科技的交叉点。

  • 标签: 先秦时期 音乐 音高 科学 技术
  • 简介:我国传统音乐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其中,山西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地处华北,其得天独厚的黄土文化和风土人情蕴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宁武属于晋西北地区,这里的民歌独具特色。研究宁武民歌对了解晋西北文化和山西民歌乃至全国传统音乐都有一定的帮助和意义。本文将从宁武民歌的来源、形成、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宁武民歌 特点 传承 发展 影响
  • 简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和深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从一种对立的中西文化比较转入对自身内在矛盾的深思。国家级非遗项目汉调桄桄发展中的历史错位反映了这种深思,而深思的依据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整理汉调桄桄戏曲要素(唱、念、做、舞)的典型特征和理解其文化内涵,既要明确保护什么,又要明确传承什么,并在现实的诸多可能性分析中,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进行选择,

  • 标签: 汉调桄桄 中西文化比较 民间音乐 可能性分析 板腔体 汉调二黄
  • 简介:一戏曲文献学是研究、总结如何更好地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编校、解释以及准确使用戏曲文献的一门学科。12008年,孙崇涛《戏曲文献学》以专著形式提出建立戏曲文献学学科的倡议,认为这是戏曲研究的需要,是戏曲文献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戏曲国学体系的需要。近年来,戏曲文献研究的丰硕成果和蓬勃态势,将这个问题再次提上日程。

  • 标签: 戏曲学 文献学研究 中国戏曲史 《宋元戏曲考》 吴书荫 录鬼簿
  • 简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来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宝贵精神财富。但由于近年来社会结构形态的转型和现代传媒力量的迅速崛起,传统的民歌文化被迫卷入饱受冲击与消解的衰微命运,熠熠生辉的艺术光环也不禁蒙上了些许黯淡。以闽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安溪茶歌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历史流变、艺术特点、发展现状、传承保护等方面加以综合论述与深入研究,以期待探索出维护传统文化多样性、促进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 标签: 安溪茶歌 艺术特点 发展现状 保护与传承
  • 简介:文章在服务科学的宏观视角下,通过细致分析数字与乐音的起源、发展和突破,比对两门语言的共性与不同,顺着自然科学发展的思路探讨了十二音技法目前的问题和可行性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十二音技法 数论 科学视角
  • 简介:现代化既是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曲艺要与时俱进,必然要向现代化发展。曲艺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笼统、不具象的概念。我个人理解,就是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包括表演方式、演唱技巧、服装道具、灯光布景、舞台美术等)诸多方面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紧扣时代脉搏,具有强烈时代特色,能够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和人民审美需求,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的优秀曲艺作品和具有生产创新能力的创作、表演人才大量涌现,才是曲艺现代化的构成基础。

  • 标签: 曲艺创作 演唱技巧 历史过程 个人理解 时代脉搏 具象
  • 简介: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大学入学门槛的语境,催生了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声乐专业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器乐等其他各专业甚至总和的景象,也一定程度导致了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缺乏。各级国有文艺院团的转制、民族或地方文化的本土化教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语境却为综合性大学声乐专业寻求更好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如师资的充实与提高、声乐专业学生"转型"合唱指挥、原生态民歌演唱及地方性曲艺与戏曲特色专业等发展途径。

  • 标签: 高等教育产业化 文艺院团转制 “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