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均”(七律)作为音高标准,是“宫”、“调”生成之度量;“宫”作为音阶之主,是明确“调高”的重要依据;“调”作为第次,是乐曲调式性质的最终体现。“均、宫、调次概念”,各自在表达不同内涵属性的同时,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构起了一个“均统帅宫”、“宫统帅调”的完整系统。

  • 标签:
  • 简介:笔者认为:“均、宫、调次概念”实际上难以成立。理由是:一、从“宫”“调”“均”词涵义来说:“宫”一般指“调高”;“调”一般指“调式”;而“均”是多义词,一般都认为它就是音阶、或认为“宫、均、调词在调高意义下,常常可以互相代替”。在实际音乐中,“宫”(调高)与“调”(调式)密切相联,根本不能剥离而分为两个层次。而“均”作为律位构成的音阶,与调高、调式天然地叠合在一起,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剥离开来而分成个层次;二、从传统七声音阶的构成来说,实际上并不完全采用分损益四度、五度成律法,而是采用兼含分损益与纯律度关系成律法的复合律制一如钟律、琴律,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均主”一说。

  • 标签: 调三层次概念 三分损益 纯律 钟律
  • 简介:在近几年的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局内人和局外人”、“主位观与客位观”这两对概念出现的几率非常之大,说明了它们在研究中所起到的、并正在起着的巨大作用。本文从个方面讨论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其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有效性与相对性,其中包含:层面1: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自然存在与“主客位观”的有效性;层面2: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混淆与“主客位观”的相对性;层面3:我们都是局外人和“我”只能作为“我自己”。本文认为,这些概念是动态变化的,表现出了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由人与音乐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了人与音乐的距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形成了研究者在研究中只能作为自己而存在。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局内人 局外人 主位观 客位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从宏观上对声乐教学法进行了探索,并从教学时间上的分法、教学形式上的种类型、教学内容上的个方面具体进行了阐述。

  • 标签: 大班课(集体课) 小组课 个别课
  • 简介:荀派艺术京剧界评价一个演员,要从唱、念、做、打四个方面来着眼。所谓“做”即指“作派”而言。它指的是各种表演手段,包括身段、表情、动作等等。

  • 标签: 京剧界 表演手段 一戳 钱金福 香罗带 马先生
  • 简介:每一阵南海浪都举着浪花,把澎湃的深情日夜表达;每一颗南天星都晶亮无瑕,把燃烧的挚爱洒满天涯。啊……爱我沙,爱我沙,情比海深,爱比天大。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歌曲 《爱我三沙》
  • 简介:明净的书屋。蹲着一只梅花鹿。手摇铁尺的老学究,法号寿镜吾,他念经不为超度,等闲了五经四书,顽皮的学童若迟到,仔细你的屁股。

  • 标签: 三味书屋 梅花鹿 寿镜吾
  • 简介:<正>我院青年讲师李乃平与河北省的孙广海共同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故乡行》、二胡二重奏曲《金扁担》,在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音协、河北省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器乐作品比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等奖。

  • 标签: 河北省 二重奏曲 二胡独奏 比赛中 二等奖 电视台
  • 简介:如果要在世界上评选历史最长、流行最广、版本最多,并且至今还能听到的歌曲,恐怕为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谱写的《阳关叠》可以“夺魁”。今天,且不说“西出阳关”,就是远渡重洋,《阳关叠》也不会“无故人”的。但是,《阳关叠》是如何“叠”的,历代众说纷纭,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定论。本文想从音乐和文学的两个角度,纵观诸家之说,推出吾之结论。

  • 标签: 《阳关三叠》 西出阳关 王维诗 柳色 李冶 原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紧缩——亦叫压缩,也就是一个音型动机(或旋律片断)再次出现时,在节奏长度上或音程距离上缩减。这种手法往往产生紧张热烈的效果,可使音乐情绪变得紧凑。如对唱《小对花》的中段,就采用了紧缩的手

  • 标签: 儿童歌曲 音程 发展手法 节奏因素 旋律片断 紧缩
  • 简介:古琴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之瑰宝,其不仅是一种演奏乐器,而且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古琴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可谓得天独厚、无与伦比。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受到一定的抑制,但保留至今且仍能放射艺术光华的《梅花弄》和《阳关叠》等作品,堪称我国古琴音乐之经典。

  • 标签: 《梅花三弄》 古琴名曲 赏析 传统音乐文化 《阳关三叠》 古琴音乐
  • 简介:拿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07年第一期,粗略翻阅—遍,在感叹刊物的整体水平有很大提升的同时,又为多篇高质量的文章所吸引。其中有《凄美的哀唱》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分析》两篇文章,涉及大家比较熟悉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和青主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分析,更加吸引我的眼球。两篇文章行文流畅、观点明确、语言优美。在赞叹之余,有

  • 标签: 学术讨论 中国艺术歌曲 《我住长江头》 柴科夫斯基 音乐学院 创作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