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隶书萌生于战国文字大分化的年代,在秦系俗体文字的基础上生成。秦、西汉是隶书的发展、蜕变期。西汉中后期,日常使用的简牍文字率先进入成熟期,由古过渡到八分书。石刻文字还处在篆书和古阶段,简牍文字和石刻文字在隶书成熟的过程中出现了时间差。隶书在东汉时期经过法度化走向全面成熟,成为官方正体,隶书书法达到了高峰。“”的动力来自于民间,按照约定俗成规律发展,两汉的文字政策为隶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其间,程邈、王次仲、蔡邕等对隶书的整理推广和法度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隶变 石刻文字 西汉中后期 战国文字 东汉时期 约定俗成
  • 简介:春秋战国及至秦汉两朝,是我国文字史、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我国文字完成了由形象向抽象的转变,进入了今文字时代;书法也开始自觉,一个最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隶书最终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字体,取代了篆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对于汉隶的源和流、亦即“”和汉隶流变问题,却存在着一些狭隘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书坛上的一件撼事,也使

  • 标签: 隶变 隶书 汉隶 流变 春秋战国 探略
  • 简介:“文字异形”拓展了书法的存在空间,丰富了先秦时的书法局面,为“”提供了条件;“书同文字”则引导控制了“”的发生,促使其得以健康成长。“”能够顺利发生,根本上应源于“文字异形”与“书同文字”宏观上的引导与控制。

  • 标签: “文字异形” “书同文字” “隶变” 书法 书体 隶书
  • 简介:◎笔墨所传,根柢精神。自古有志于八分者,所求之根本即在其隶书精神也。盖隶书精神,要在朴素与正大之间,乃两汉文化之表征,亦民族精神之巩基也。◎朴素正大之隶书精神、其思想渊源乃自传统哲学中来。隶书精神之朴素,源于老庄之"见素抱朴"(《老子》第十九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美"(《庄子·天道》);

  • 标签: 复归于朴 两汉文化 根柢 民族精神 临习 天地之间
  • 简介:“古”一词最早见于颜之推《颜氏家训》,云:“开皇二年五月,长安民掘得秦时铁称权,旁有铜涂镌铭二所。其一所曰:‘甘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凡四十字,其一所曰:‘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口刻辞焉。

  • 标签: 缘起 《颜氏家训》 颜之推 皇帝 丞相 度量
  • 简介:“远挟琴书上帝畿,姓名今喜达金闱。鳌头独占词锋捷,听罢传胪日未西。”这是明人崔时佩对鳌头独占的描绘。必鳌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没有辜负其名字中包含的理想和志向,2004年初,站到了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的领奖台上,名实相契,令书界瞻目。

  • 标签: 书法艺术 篆刻展 审美需求 书体
  • 简介:本文针对中国书法的草书系统直线发展的传统史观提出不同的见解。从书写意识和体势区别提出了划分草、章草、今草的界线。根据历史文献和新出土的简牍互相参证,证明了“史游创章草”之谬误和“杜操创章草”之可信。而章草之名,与后世书家大量以章草书写《急就章》有关,是约定俗成的结果。详尽分析了“张芝能否创今草”的千古论辩,并对张怀瑾确见过张芝真迹提出新的考证,同时以汉简、墓砖为物证,说明了东汉末年张芝能创今草的必然性。汉简中存在横势草和纵势草的两种自然书写状态,前者发展为章草,后者发展为今草。由于艺术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章草逐渐衰落,今草日趋繁荣,故有新旧书体之说,也由此造成了今草由章草衍变而来的历史错论。

  • 标签: 章草 今草 隶草 草书 真迹 艺术发展
  • 简介:书法的“便捷”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辨认的便捷,它使汉字书写走向规范,形成正体字;二是书写的便捷,它则使汉字书写走向约易,形成草体字,它不但没有统一或稳定的要求,反而要破坏统一,实现书体的不断演变。而变过程则是这一规律的典型表现。

  • 标签: 书体演变 隶变 汉字书写 正体字 书法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法是怎样变成三笔法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法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法,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法?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本文分汉魏风骨诸体皆备、二王书体传承有绪、楷之变魏碑雏形、崔卢之书孝文续止、南书北传春风化雨、北魏民书瓦削文字六个部分,阐述了南北朝时期书风的形成与交流。在楷之变中,两晋碑志成为魏碑书体的先源或雏形,二王书体封魏碑盛期书体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官书魏碑书体与官瓦民书,共同构成了北魏朝野书法的总体风貌。

  • 标签: 汉魏风骨 隶楷之变 魏碑雏形 二王书艺
  • 简介:唐孙过庭的《书谱》,是集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价值于一体,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自唐以后,《书谱》得到广泛的流传,其文中有很多观点,对当下书法创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篆尚婉而通,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为论述重点展开。篆尚婉而通,看似简单,在书写时候却难度较大。篆书作为五体书法之源头,对书法线条以及字形的锤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标签: 《书谱》 创作特点 简论 书体 书法理论 书法创作
  • 简介:《北海相景君碑》立于东汉汉安二年(143),是现存最早的形制最完整的汉碑,有额有座有穿。碑额为圭形,类似《孙仲隐墓志》。圭形象征着甲骨文中的“祖”字之意。“穿”乃刻碑上半部分安装辘轱下棺用的圆孔,汉碑中有穿者尚有《袁安碑》等。从形制上就能够看出碑刻之间的一些渊源。汉碑分布极其广泛,风格多元,临摹之初必须有一个“相关性”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碑刻存在某种内在或外在的关联。或者,这种关联事实上并不存在,但基于某种理由仍然可视为是“存在”的。

  • 标签: 临摹 北海 解析 意似 “存在” 汉碑
  • 简介:我国历代的碑刻书法,有四万种之多,是我们学习、研究书法的宝藏。然而在这样浩如烟海的碑刻书法中,古这一书体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光闪而夺目。

  • 标签: 天真 刻石 古意 书法 碑刻
  • 简介:《石门十三品》是陕西汉中褒谷石门摩崖中以汉魏为主体、艺术价值很高的十三种石刻。其中《石门》《石虎》《玉盆》《衮雪》四品(后称“石门四品”),是汉魏时期不可多得的大字隶书,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除郭荣章先生对此有过单篇论述外,[1]其余论著多一笔带过,未曾细究。分析已有成果可知,此四品之所以被冷落,主要有几点原因,一、字数太少;二、其作者多为传说;

  • 标签: 石门 摩崖 褒斜道 艺术价值 汉魏时期 研究成果
  • 简介: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初步感受适形造物手法。应会:能大胆地创作,进行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象。2、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教学雨点与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适形造物的方法,挖掘学生创造思维,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形象。

  • 标签: 教学内容 手套 创造思维 美术学习 造物 创作
  • 简介:前言:纸板箱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我们用它来储物、装运货物、邮寄物品,然而有很多的纸板箱拆开或损毁后就会被扔掉或当作废品来处理。可是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创意美术教学让我们知道,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绘画时的主题及材料。

  • 标签: 纸板 美术课堂 美术教学 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