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意”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围之一。“意”的理论源远流长,它最先并非出现于画学著作中,而是出现在哲学领域里,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曾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以表意为目的。《庄子》篇中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就是说前者是工具,后来是目的,不能拘泥和执着于工具的“言”,而忘却了“得意”的目的。“意”作为美学范畴一经提出,势必会影响到绘画领域,在中国古代画学中,对“意”的研究历代论者众多,各家各派之论虽皆大同存小异,释解仍有不一,这就导致后人对“意”的含义的认识或宽泛或朦胧不清。在中国美术史上比较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中,首次提出“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的画论家谢赫和姚最。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刘顼的画“用意连绵”,姚昙度“天挺生知,

  • 标签: 美学范畴 “意” 山水画创作 意境理论 “立意” 中国传统绘画
  • 简介:从字面上来看,“形式感”与“形质”没有多少差别,但在实际内涵上,二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具体所指。“形质”与“神采”相对而存在,通指书法作品可见之形象,在书法审美中,它重要性远远不及“神采”。然“形式感”强调的却是书法作品外观形象(甚至包括作品载体,如装裱、尺幅、纸色等)的独立性与首位性,形式的本身就是书法审美之目的、之主旨。也就是说,同作为审美范畴,古典之“形质”还要为体现他物——“神采”服务,自身尚是手段,充任着“桥梁”、“媒介”之角色;而现代之“形式感”展现的即是自身,角色的“主人翁”,具有强烈的“视觉艺术本位”立场。形式感之所以能作为现代书法审美范畴初步确立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了适应现代书法特有的交流方式——展览会之效应。展览会的方式本来是西方的产物,近代社会以后开始逐步引进我国。在我国古代,书法作品的交流方式大多是书斋雅玩式的,或将作品时常展开独自观赏,等等,总之,它不会同时与众多同道进行优劣比较,因而也就不具备竞争性,这一属性,即使在明清之际多作“壁上观”的巨幅作品(如王铎等人的一些作品)那里,亦没有丝毫改变。但引进展览会的方式之后,同道之间就有了非常强盛的比较性与竞争性,作品谁的好谁的坏,一眼...

  • 标签: 书法现代 审美范畴 形式感
  • 简介:在古代,书家们也很注重创造,那些留名书史的各代大家就是创造的大家。但相对于对前人的继承,创造毕竟又是处于第二位的,大家们多数都认同或沿循米芾式的成才之路:“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海岳名言》)除了少数大家注重创造

  • 标签: 创造性
  • 简介: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的著名改革家.不仅在政治上企图变法维新,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卓有成就.以一部洋洋洒洒约五万言的《广艺舟双揖》而闻名书坛。康氏以“变”的眼光综阅上下两千年的书法.提出“尊碑卑唐”、“抑帖”的观点,意在复兴碑学,刷新书坛风气。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书界的轩然大波,令人惊怖其言,从而在书法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我相信倒不是完全因为康氏的书法理论多么的惊世骇俗,而更重要的是康氏著作该书的目的以及其中隐藏的政治含义引起学者的震动和关注。因此,康氏书论著作背后隐藏了很多值得探究的历史课题。康氏在利用书学为其维新变法的理论开先例,康氏期望通过研究书法理论而从中悟出济世治国之大道。本文力图透过康氏谈碑论帖的艺术表象,探寻书法理论中的政治思想文化底蕴,从而寻找到康氏书法理论与变法理论的相关性。

  • 标签: 康有为 书法理论 变法理论 政治思想
  • 简介:凡是画家,只要使用色彩画画,就必须具备两种知识:一是色彩的理论知识,一是色彩的实践知识。色彩的理论知识,包括对色彩原理、自然界色彩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色彩的实践知识,包括画家对所使用的工具即颜枓性能,以及色彩表现方法的认识和掌握。

  • 标签: 色彩美 印象主义 塞尚 马蒂斯 油画技法 梵高
  • 简介:(一)'因美术作品看不懂而否定它并不可取。我们爱听小鸟唱枝头,可谁能听懂她们的唱词是什么?'这话如从两方面理解可说有其道理。其一,作品看不懂有时是作品问题,有时是欣赏人问题。欣赏作品需要鉴赏力。如果作品好而观者没有鉴赏能力,那么以看不懂而否定艺术品确不可取。其二,美术作品可以表现一定情节故事,也可以

  • 标签: 美术理论 美术作品 鉴赏能力 立体主义 荷兰画派 鲁本斯
  • 简介:当代书坛,随着书法学的提出,我们会越来越明朗地看到书法创作与理论和许多学科的关系紧密不可分离了。这些关系的明朗,显示了书法创作者所牵涉到的客观关系的日益扩大而主观上对艺术形式处理的认识、方法也将会比以往复杂得多,这种局面,对书法理论的张力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可以抽象地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波普科学哲学的分法是物理、精神和精神产物三个世界;信息论哲学则认为世界由物质

  • 标签: 书法创作 古代书法家 书法理论 理论家 书法艺术 当代书法
  • 简介:近50年的中国书法理论走过了一些令人遗憾的曲折之路,也出现了许多超越历史的闪光亮点。20世纪50年代沈尹默的几篇“二王”笔法论,宗白华数量不多的书法美学论文,潘伯鹰、郑诵先等几本书史、技法小册子,总算未使那一书法低谷时代出现理论上的空白。“文革”十年前后,

  • 标签: 中的书法 书法理论 视野中的
  • 简介:翁方纲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书家。在书法理论方面。翁方纲有自己的主张。其主要内容是:注重字外工夫,强调书家增加学养的重要性;主张尊重并继承传统,学习书法要以古人为师;论书崇尚质朴、淳厚,而不满于新巧、姿媚的书风。今天,翁方纲的书法理论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翁方纲 学养 书法理论 价值观念 文化传统
  • 简介:引入《创造学》课程是时代的要求;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多样性及限定性的工作特点要求设计师掌握创造的规律和方法;设计教学的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为职业设计师,《创造学》是研究创造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因而要在设计教学中全面引入《创造学》课程。

  • 标签: 创造性 创造学 设计教学
  • 简介:陈师曾作为中国文人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开拓者,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激变动荡的时期,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的素养,对西方异质文化有开放的心态,在“五四“前后那场否定文人画的“美术革命”中,他站在东西文化的高点,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对复兴文人画的精神,确立文人画的价值,廓清文人画研究中的偏见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对陈师曾关于文人画的理论主张及其产生的社会和学术背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分析,提示这篇捍卫文人画传统,挑战”美术革命”的檄文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应有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文人画 美术革命 国画 阐述 现代形态 开拓者
  • 简介:歌德曾经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也许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出现了无数自从有了生命就有了艺术的神童。自然,弱冠、而立之年就跻身艺术家行列的,更是不胜枚举。才华和灵感使他们溶化成大自然的音乐或是诗的器官。也

  • 标签: 书法学 陈振濂 生命之树 中国书法 篆刻学 书风
  • 简介: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思想核心是西方进化论学说,他的“维新变革”的进化论思想已成为其思想核心,并且他所有的思想无不围绕“维新变革”运转。他的《广艺舟双楫》碑学理论也是如此,无疑是西方进化论这一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也就是说《广艺舟双楫》的碑学理论思想导源于西方进化论学说。

  • 标签: 康有为 碑学理论 维新变法运动 进化论 《广艺舟双楫》 书法
  • 简介:本文通过魏晋玄学与书学的参证,集中探讨了魏晋南北朝书学中的创作理论。论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书学文献的爬梳,提出魏晋书法创作思想的关键在于重视性灵的砺炼与投入,其根本的精神在于一种自然的精神。论文由此详细探讨了“天然”与“工夫”、“从容研玩”等书法创作思想。

  • 标签: 自然 性灵 工夫
  • 简介:在中国绘画史上,宗炳的《画山水序》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可视为中国山水画的宣言书和第一个美学纲领。它不仅确立了山水画创作的基本规范,还实现了人们对绘画功能认识的转变。其中所倡导的对绘画审美性与个性的自觉追求,标志着山水画理论的提前成熟,具有里程碑意义。

  • 标签: 《画山水序》 宗炳 开创性 中国绘画史 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