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1.用刀三字诀前人把稳、准、狠称为“用刀三字诀”。稳,就是把稳,用刀稳。这首先要求作者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对刻刀控制精准,不出现意外的跑刀、崩裂,对刀下的线条效果成竹在胸。稳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行的速度稳定,这样不易产生意外。

  • 标签:
  • 简介:篆刻自宋元文人以石料刻印开始,相对地摆脱了实用性的制约而以积极主动的创作心态独立发展。篆刻刀法实际上也是文人以石料刻印以后才开始在实践中摸索并逐渐总结和完善的。有刻印的发生,必然有与石的碰撞,刀法也自然成为篆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惜秦汉人似乎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东西,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铸印、凿印甚至玉印的线条表象来推理在石质印材上的用刀表现。

  • 标签: 篆刻艺术 艺术创作 篆刻技法 摆刀 篆刻材料
  • 简介:1.见见笔见见笔是篆刻线条的一种理想状态。翻开《中国玺印篆刻全集·1》(玺印·上),它所收的第一方印为战国玉玺“长平君相室玺”(图1)。这方印线条出于砣治,两头不加修整,保持着较自然的两头尖、中间粗的制作痕迹。同时,其线条走向多呈曲笔,且类于金文,不论是线条走向还是线条形态都表现出明显的笔意。这方印可视为早期印章中见见笔的典型作品,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仍是顶尖级的精品。刀笔互见在突出刀味或笔意的比例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七分三分篆,也可以反过来,随机处理的成分很大。这种比例的选择往往决定着作品的面貌,是重笔意,或是突出刀味石趣,其间的差别,正如吴让之的“晏端书印”(图2)与钱松的“胡震”(图3)。见见笔的最高境界应是刀笔交融,视如笔,一之下,既见味石趣,又自然地表现出笔意。在这方面,吴让之的作品可为楷模。2.有无笔与有笔无在篆刻中,刀法和笔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既密不可分,又互为中和、制约。过分张扬刀法易失之单薄尖刻,过分突出笔意则导致软弱琐碎。当一方的表现达到极点,即作品中只是味(图4赵之琛“无梦阉主”)时,则什九都要失败。□篆刻中与笔的关系@谷松章

  • 标签: 中刀 刀笔 笔关系
  • 简介:1.熟悉工具材料一般而言,印人自己用的刻刀都是较为合手的,对其性能也比较熟悉。除刻刀之外,对印石的材质特点也应尽量熟悉。印石有青田、寿山、昌化、巴林等多种。佳石姑且不说,仅就普通印石而言,青田最为合用。青田石的优点是软硬适中,易于镌刻,且有骨有肉,刻时不滑不滞,尽可信手纵横。青田石浅色较多,写印稿易于清晰。普通的青白色的青田石章是最适合初学者使用的,利于形成良好的用刀习惯。许多篆刻名家也乐于使用这种印石。寿山石中多高档石料,普通者倒不多见,不及青田石产量大。普通寿山石较青田石略硬且脆,也十分利于镌刻。昌化石中以鸡血石久负盛名。其普通者多呈灰色,有肉无骨,刻时黏,且质地较粗,刻出的线条无爽利之态。巴林石近几十年才开始开采,石性好者可比青田,石性差者几类石膏,一般以类昌化者居多,质地稍细于昌化,亦可用。印石以无纹裂为佳。如今采石多炸山开凿,印石有裂纹者普遍。在设计印稿时,应尽量把裂纹安排在笔画较疏的地方,在刻印时要先刻这一部分,即使崩坏,重刻返工较少。熟悉工具材料性能是印人必要的积累。视具体的印石状况相应地调整刀法,可以提高作品的线条质量和成功率。2.熟悉技法效果熟悉技法效果,最好的例子就是齐白石的单刀,下刀多...

  • 标签: 使用印石 刀使用 印石选择
  • 简介:清代的篆刻是由明代发展而来的。到了康熙、乾隆焦间(一六六二-一七九五),以丁敬为开派人物的“浙派”篆刻开始驰骋于以钱塘(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丁敬印风的来源与当时的金石学背景和他本人精于书法是分不开的。

  • 标签: 篆刻 丁敬 浙派 江南地区 金石学 书法
  • 简介: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1日,由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创作室一级美术师赵军安担任总设计的新圩阻击战纪念馆开馆仪式和烈士陵墓揭幕仪式在广西灌阳县新圩镇举行。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的主战场。1934年11月27日,为了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确保红军左翼安全,红五师,红六师十八团,红三十四师在灌阳新圩约八公里的公路两侧山头上,节节阻击多于我军10倍的国民党桂军。

  • 标签: 英雄 中央军委 湘江战役 1934年 长征胜利 揭幕仪式
  • 简介:<正>莱奥纳多[达·芬奇]的画论指名道姓提到的与他同时的画家,只有桑德罗·波提利一个人。你可以说这是纯属偶然,但人家也可以认为这是有意为之。由于我们最近重新发现了波提利的艺术魅力,在十八世纪难得提起的这个名字无形中显赫起来。浮想连翩,情意缠绵——这曾被认为是十五世纪末期的大师们的典型特点,然而波提利早在这个世纪的中叶就已相当有所显露了。他躲开被乔托一帮弟子经营了整整一百年的平淡无奇的宗教故事,躲开从这种宗教故事中生长起来的幼稚的自然

  • 标签: 波提切利 艺术魅力 宗教故事 画论 名字 艺术家
  • 简介:代笔逐层剥离——彩色相纸绘画艺术吴多超绘画艺术包容宽泛。古往今来,象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和当代许许多多名画家大都是在纸上、布上挥毫作画,无论是国画、油画还是水粉画……质感的表现离不开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相纸刀刻画是一...

  • 标签: 彩色相纸 绘画艺术 层剥离 摄影作品 照像馆 单色照片
  • 简介: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效果。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

  • 标签:
  • 简介:前不久,我和版画家孙银生先生在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晁楣先生的画室,拜会了令我们敬仰的北大荒版画创始人--著名版画家晁楣先生.

  • 标签: 版画家 北大荒 画室 美术家 创始人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是怎样变成三笔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一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篇杨启舆艺海无边,才智有限,学画当博通画理,作画须明了总纲。《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宗其义,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高于造化,故云:“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画贵立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广罗素材,又有所取舍。素材为客观,取舍可由人。意...

  • 标签: 外师造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启舆 画理 艺海 迁想妙得
  • 简介:波提利的绘画事业波提利(SanaroBotticelli)生于1444年,50年代末开始正式学画,当时布鲁内莱斯基、吉贝尔蒂已经去世,多纳泰罗也是垂垂老矣,15世纪上半叶佛罗伦萨城内那些浮雕竞赛、大屋顶落成等轰轰烈烈的大事都已过去了近30年,很多雄伟的私人宅第、公共建筑也已建成。建筑、雕塑、绘画仍然有很多的机会,只是相对于30、40年代来说,佛罗伦萨艺术界似乎平静了一些,至少当时城里没有再能出现一个像布鲁内莱斯基那么锋芒毕露、熠熠生辉的大师。

  • 标签: 波提切利 社会地位 画家 佛罗伦萨 公共建筑 绘画艺术
  • 简介:  全称.刻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中.碑文正书阴刻,无撰书人姓名.碑阴二十四行,每行四十六字,记载了张猛龙任鲁郡太守时的政绩.碑阴十二列,镌刻立碑官吏姓名.其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隐隐可见北地游牧气象;随字赋形,变化多端,常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内;方里蕴圆,精美细腻,于险峻之中呼应成趣.……

  • 标签: 切玉 削势 势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