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构成教育的重点,在于方法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作为美术、设计各专业共同性基础的构成学,进行创作观念、方法论、构成原理,技术技能的教学,目的为学生进八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专业教学的构成学,侧重点在于拓宽基础造形的研究领域,注重开创性,并探索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中。

  • 标签: 构成学 构成教育 基础教学 专业教学 强化训练 开拓
  • 简介:构成,作为一个词汇有两种词性,名词指艺术上的一种风格、一种教学体系,动词则是指一切造型与组形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构成使得形式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得以体现,是二者互动的枢纽。在思维与形式的关系转换中,潜在的决定要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状况改变的同时,艺术的思维及形式也在转变。20世纪的美学现代化进程,基本上是沿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发展而来的,在这双重光芒的并照下,艺术构成的形式转变了,构成的方式也在转变着。

  • 标签: 工业设计 艺术构成 艺术思维 艺术形式 设计教育 结构主义
  • 简介:书法艺术的创新向来都是在历代书家不断吸收新观念的探索中得以发展,千姿百态的中文字构形成的美好形态是书法创新的根本,其次是墨色等因素。人们对形的感觉最为敏感,当视觉定格在一幅有创新意味独特美作品上的某个字时,立即会用以往对这个字形以及笔触的传统形态,与正在注视的新的形态做起比较,用以往的经验印证目前新鲜感受,当其产生有传统形态概念特征的满足感又有新奇而美的视觉刺激时,立即会产生情感的兴奋点,在浏览中不断发现新奇形态产生的一系列连串的兴奋点,同时感受整幅行气、章法、黑白、气韵、印章、所书内容的综合气象,就会反复品阅,感受书家传达的情感,修养和审美取向,进而从中得到自我心灵的慰藉。

  • 标签: 书法艺术 平面构成 传统形态 书法创新 视觉刺激 文字构形
  • 简介:一件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其内部构成包括正文、落款、钤印三个方面,这是相对稳定的。作品的外在形式却是多种多样,是历经上千年的书法创作实践积累而成。这些形式是创作中对书写纸张材料采取不同的使用方式

  • 标签: 书法章法 章法构成
  • 简介:从具象到抽象,是一种基础造形方法,它是舍弃事物的具象外壳,用抽象的造形去表现和强化具象造形所蕴含的"神"。中国画历来重神轻形,而中国的一位水彩名家王肇民,却是提出了"形似则神似"的观点。他认为任何精神特色的反映都必依附形的力量。这引起了我对"从具象到抽象"这一课题的一些思考。一种本质可以通过无数现象反映,因此,写实,变形、抽象这些不同的造形手法可表现同一种"神",这是"从具象到抽象"这一课题的可

  • 标签: 具象到抽象 造形要素 节点 具象形 中国画 精神特色
  • 简介:从字面上来看,“形式感”与“形质”没有多少差别,但在实际内涵上,二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具体所指。“形质”与“神采”相对而存在,通指书法作品可见之形象,在书法审美中,它重要性远远不及“神采”。然“形式感”强调的却是书法作品外观形象(甚至包括作品载体,如装裱、尺幅、纸色等)的独立性与首位性,形式的本身就是书法审美之目的、之主旨。也就是说,同作为审美范畴,古典之“形质”还要为体现他物——“神采”服务,自身尚是手段,充任着“桥梁”、“媒介”之角色;而现代之“形式感”展现的即是自身,角色的“主人翁”,具有强烈的“视觉艺术本位”立场。形式感之所以能作为现代书法审美范畴初步确立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了适应现代书法特有的交流方式——展览会之效应。展览会的方式本来是西方的产物,近代社会以后开始逐步引进我国。在我国古代,书法作品的交流方式大多是书斋雅玩式的,或将作品时常展开独自观赏,等等,总之,它不会同时与众多同道进行优劣比较,因而也就不具备竞争性,这一属性,即使在明清之际多作“壁上观”的巨幅作品(如王铎等人的一些作品)那里,亦没有丝毫改变。但引进展览会的方式之后,同道之间就有了非常强盛的比较性与竞争性,作品谁的好谁的坏,一眼...

  • 标签: 书法现代 审美范畴 形式感
  • 简介:美术作品的诞生,支撑它的是画家的情感底蕴、生活底蕴、文化底蕴和技术底蕴等诸多因素。然而一张画传达给观众的直接感受却是画面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主要由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即造型因素、色彩因素与材料因素。

  • 标签: 画面视觉效果 文化底蕴 美术作品 相互作用 技术进步 造型艺术
  • 简介:在古代,书家们也很注重创造,那些留名书史的各代大家就是创造的大家。但相对于对前人的继承,创造毕竟又是处于第二位的,大家们多数都认同或沿循米芾式的成才之路:“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海岳名言》)除了少数大家注重创造

  • 标签: 创造性
  • 简介:南阳汉画像砖石的动物、人物、景物图案非常丰富.常见的有"二龙穿壁"、"凤鸟"、"甲第"、"使者君·王将军"、"门亭长·白虎铺首衔环"、"执节小吏"、"神兽·门吏"、"熊斗二兜"、"二兜斗"、"丧葬出行"、"北斗"、"楼阁"、"伏羲·女娲"、"二龙戏鱼"等题材.这些将物象进行适度变化而构成的图案,其变化有以下几点:

  • 标签: 南阳市 汉画像砖石 物象图案 艺术构成 单元空间 审美价值
  • 简介:平面构成与近现代中国画初探(一)王俊松宇宙从宏观到微观,其内部无不存在自然生成的规律和秩序。中国画造型艺术亦如此。历代崇尚的审美理想不同,画面视觉的构成规律也随之演进。东西方文化虽然有较大差异,但对绘画有视觉上的共通性。17世纪以来,东西方画家在相异...

  • 标签: 平面构成 现代中国画 基本形 中国画发展 视觉元素 骨骼
  • 简介:本研究是以"对称"为例,探讨人在造形活动中,有关平面构成中几何图形操作的实验研究。文献研究从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美学……等不同学说及相关实验研究中,发现"对称"对人有潜在的影响性,且常主导着人的行为。在动物界,外在美是生物素质的保证,也是动物求偶的首要条件,人类对美的选择,在许多研究中也证实与对

  • 标签: 平面构成 几何图形 实验研究 文献研究 生理学 心理学
  • 简介:设计的发展是由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促进的.东西方设计存在着差异性,但其基本规律又具有共通性.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国、荷兰两国的家具设计,分析构成当前两地设计现状和设计风格的一些因素.

  • 标签: 家具设计 民族性 市场格局 自然环境 设计人员培养
  • 简介:分割·再构成是立体形态的构思训练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将几何形的抽象形态等按照一定的法则分割,依靠其生成的构件在某种条件下再构成可望创造出新的立体形态,并因此能得到富於变化又有统一感的造形物,所以在教育上广为应用。笔者将立体构成的教育中心内容设定为形态的体系把握和对基本形态的加工操作上,但有时根据课题的不同也超出纯粹研究的范围对其成果的应用方法进行探讨。

  • 标签: 基本形态 再构 分割 抽象形态 构思训练 立体构成
  • 简介:历史是一面镜子,将今天与昨天进行对照,得出今天发展的速率及成果,预示未来发展的轨迹。历史是一个筛子,在历史演进嬗变的过程中,将那些有形式无形的东西进行洗涤、遴选,在这个逐渐沉淀、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正是历史发展在建筑学领域中所渐成的范式。如何使传统民居保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能使生活在其中的百姓享受现代文明的当然成果,已成为—个迫在眉睫的文化乃至政治难题。梁思成先生说“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

  • 标签: 浙江 民居建筑 室内构成 礼制 祭祀 合院民居
  • 简介:广州美术学院的构成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教学原则,注重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练习;思维方法的演绎;构想方法的研究;创造能力的开发;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目的在于,探索开拓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造形形式与方法。在基础构成与专业创作的教学实践中,归纳以下的构成教学法,作为启发学生进行构成创作的思考方法、开发新造形的理论依据。一、情理结合思考方法

  • 标签: 引导学生 思考方法 教学法 美术学院 时代特征 创造意识
  • 简介:风景画中,画水平线、地平线是为体现空间的远近法的一种。这种选远近法产生於文艺复兴时期,不久传入日本。值得一提的是,浮世绘派巧妙地运用种种远近法来画风景画。众所周知,葛饰北斋、安藤广重术是画派大师。浮世绘派的风景画中以画水平线、地平线来表现海、大地和眼前的人、物之间的空间的作品较多。所以,这里就着眼於水平线、地平线来探讨线的位置及其产生的效果和特色。

  • 标签: 地平线 浮世绘 风景画 水平线 远近法 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