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通常认为,艺术与科学属于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展现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面貌。但在更深层次上,两者又是内在相关的,都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彰显。如李政道先生所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近几十年来,艺术与科学领域里发生的深度变革促使它们在多个层次上发生了交叉和融通。

  • 标签: 艺术与科学 思维方式 主体能力 人类活动 科学领域 李政道
  • 简介:查秦观元祐二年行迹,元祐元年(1086),秦观在蔡州教授任。元祐二年(1087)夏作《书辋川图后》,有'元祐丁卯(1087),余为汝南郡学官。夏,得肠癖之疾'之语,知秦观元祐二年夏在汝南,得肠癖之疾,病愈后赴京师。综上所证,西园晏集必在元祐二年(1087)夏秦观到汴京之后,米芾南下之前。《西园雅集图记》有'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清溪深处,翠阴茂密','水石潺湲,风竹相吞'云云,凌霄花开在夏秋之际,西园晏集或在其时。

  • 标签: 西园雅集图 李公麟 刘克庄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商业形式的不断涌现,设计的内容逐渐变得包罗万象,设计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践使人们丰满了对设计的理解和定义,设计的外沿正在不断地扩张,从传统的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到今天的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虚拟设计,不同设计领域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 标签: 交互设计 可供性 商业形式 科学技术 平面设计 产品设计
  • 简介:书法史上论及晚明书法家时向有邢、董、米、张之说。其中,邢、董二家又有“北邢南董”之说。

  • 标签: 历史内蕴 晚明 书法家 书法史
  • 简介:关于清代“碑学”的发展脉络始终存在叙述的争议,以“碑学”“帖学”的线性发展为清代书法史的叙述框架越来越被研究者摒弃。本文以书法鉴藏之视角展开,从“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的辨析、清初对篆隶北碑的全面探索与研究、皇帝日常与篆隶书法以及幕府访碑研究活动四个方面,讨论了“碑学”的延展过程及其相关问题,指出了这一过程多维度发展的复杂性,追而揭示其熔铸于清代书史的特点。

  • 标签: 鉴藏 碑学 延展
  • 简介:极具深厚文化底蕴和极高艺术价值的年画艺术,是中华数千年历史文脉变迁与发展而形成的民间民俗文化体系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绵竹年画,无论是从造型形态、色彩配置,还是构图形式上都彰显着民间艺人们独步天下的才智。

  • 标签: 绵竹年画 现代设计 应用路径 设计学 构图形式 路径探析
  • 简介:高校美术馆建设依托于高校的学术背景和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定位的特殊性使其“研究”与“教育”职能展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旨在在国际视野下探讨高校美术馆针对在校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士研究性教育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国内外高校美术馆实例,对当下的趋势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 标签: 高校美术馆 研究性教育 P21 馆校合作
  • 简介:康有为封颜字的批评具有两面性,其既批评颜书无古意,又为其有古意者寻找依据,其重要举措是将北碑建构为篆隶古法的承传者,以致我们在追寻古法时能上推至北碑,将其从二王的阵营中剥离,纳入到北碑系统中来,从而确立北碑作为篆隶古法承传者的合法性地位。在实践上,康氏所走的是一条以颜字为基,以北碑、篆隶为创变之资,兼法《阁帖》等的碑、帖互融之道。

  • 标签: 康有为 碑学 习颜
  • 简介:“蒙塔达斯录像作品展”由OCAT上海馆组织策划,是蒙塔达斯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展。展览对艺术家安东尼·蒙塔达斯的录像作品做卅一次历史回溯,回顾这位杰出的跨学科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展示他作为国际艺术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观念艺术和研究性艺术实践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标签: 蒙塔达斯 录像文化
  • 简介: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是承载着山西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多元文化的背景,在艺术市场化的浪潮中,如何对平遥推光漆器进行传承与保护,探索产业化发展再生之路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平遥推光漆器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AR技术进一步推动其产业化发展,为其它地区漆器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种参考。

  • 标签: 多元文化 平遥推光漆器 AR技术 产业化发展
  • 简介:我们知道,对于"现代性"的讨论首先源于西方,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首先梳理了"现代性"含义在学术史上的变化,其将现代性含义分为五个方面:"现代主义""先锋""媚俗""颓废""后现代主义",从他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现代性审美不止一副面孔,而是多副面孔;古茨塔夫·豪克对于文学艺术中的现代性问题提出了更为精妙的阐述。

  • 标签: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碑帖 语境 并行 问题提出
  • 简介:云峰山刻石,最早见于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后魏郑羲碑"及"后魏郑道昭登云峰山诗上""后魏郑道昭登云峰山下",并注曰"永平四年"。郑樵《通志·金石略》:"后魏郑羲碑""魏郑道昭登云峰山诗",注曰"永平四年"。

  • 标签: 《金石录》 摩崖 郑道昭 赵明诚 孙星衍 郑樵
  • 简介:2015年制定发布的《博物馆条例》中,国家对于博物馆教育、研究和欣赏的三大功能作出了序次调整,把教育提到第一位,博物馆变身成为“课堂”将会是新时代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 标签: 纪念馆 博物馆教育 设计 语境 认知 大学校
  • 简介:通常认为.艺术与科学属于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展现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面貌。但在更深层次上,两者又是内在相关的,都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彰显。近几十年来,艺术与科学领域里发生的深度变革促使它们在多个层次上发生了交叉和融通。在传统学科边界不断被打破,跨学科研究领域不断生成的研究趋势,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融通与碰撞进行探讨就有了理论必要性。

  • 标签: 跨界 融通 科学 艺术
  • 简介:唐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的繁蛊时期,同时也是书法正规教育的开创时期。在史书记载中,唐代书法硕果累累,唐书几乎可以与唐诗相媲美。在贞观群臣的大力倡导、推动,唐朝政府在科举中首设明书科。唐代书法教育在办学、招生、科举考试、教材、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一整套的成功经验。对今天我们书法教育的开展、普及、提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标签: 书法教学 目的 特点
  • 简介:清代科举制度突出'以书取士'的原则,使状元成为'馆阁体'的主要践行者和引导者,在皇权意识,书法的政治功能实现最大化。状元书法对皇室与社会书法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审美导向作用。从清代各时期状元的书体可以发现,清代碑学之风对状元书法乃至整个上层士大夫书法影响并不存在广泛性。状元群体书法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揭示了清代书坛碑学与帖学并进的书法发展状况。

  • 标签: 状元书法 科举制度 书法教育
  • 简介:每个人都已开始假装是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情绪、想象以及风度已经被流放……——伏尔泰《致西德维尔信集》1735年序言在《风景进入艺术》书中,肯尼斯·克拉克描述道:"自中世纪以来,人类精神一次次试图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风景画的兴起和发展则成为其中的一环。"

  • 标签: 风景画 明清 测绘 欧洲 肖像 帝国
  • 简介:关于中国画传统语境,以笔墨为之的意象造型,诸多文章都有谈及。若从“体—相—用”的角度加以阐释,则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为“体”,意象造型为“相”,而笔墨为“用”,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可能单一地来探讨笔墨的问题。

  • 标签: 中国传统 中国画 笔墨 语境 概念 意象造型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中西艺术精神的异同之处,对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进行比较研究,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融合与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去伪存真,促进中西艺术精神在更高的层面上,相互借鉴、发展,为我国新时代艺术创作发展方面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学术资料。

  • 标签: 中西艺术精神 本体比较 天人合一 主客相分 艺术融合
  • 简介: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艺术已不可能像古典时代那样固守在本民族的文化语境中自足地发展,传播已经成为了艺术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要想在国际范围内产生影响,艺术的传播势必要涉及到跨文化的交流,所以文化的差异性、异质文化的互动、乃至文化的误读现象等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即从现代解释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跨文化传播以及阐释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差异性 现代解释学 视阈融合 文化传播 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