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汉诗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发生后,无论在语言、诗人经验等方面均拥有自身相对于古典诗歌的异质性,因而,以诗意来通约现代汉诗和古典诗歌必然遭遇其限度。以现代汉语对现代经验复杂而精确的处理要求写作策略的改变,从而造成追求空灵意境的传统古典诗意之收缩与现代诗性言说之扩张,这一诗性扩张又集中体现为诗歌中的形上诉求与审美诉求这一根本张力。现代诗歌史上,以卞之琳和穆旦为代表的诗人们从对诗意的两极处理中,同时促成了现代汉诗的诗性建构。

  • 标签: 诗意 诗性 形上诉求 卞之琳 穆旦
  • 简介:常常有人感慨,当代的文学批评江河日下,大部分批评已沦为出版市场的附庸,还有一部分是自说自话,固步自封。甚至有人直言,文学批评已死。当下的文学批评到底有几副面孔、几种范式?或许大家都能说出一二。从内部形式看,主要有理性批评和感性批评两种,从外部形式看,

  • 标签: 文学批评 诗性 出版市场 内部形式 感性批评 附庸
  • 简介:台湾导演林书宇的《星空》是近年台湾影坛上难得一见的颇具诗性品格的文艺电影.它是影片,但也是一首真正的诗.其诗性品格体现在:一、在繁杂中求单纯,运用慢镜头、灯光、音乐等因素营造影片的诗意氛围;二、于无声处听惊雷,在静默中传递主人公非常独特而深邃的情思;三、在有限中显无限,通过塑连寥寥几个人物即可传摹出境界层深的艺术世界,共同指向影片的诗意世界.

  • 标签: 《星空》 诗性品格
  • 简介: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长河里,宗白华的《流云小诗》无疑是中国诗歌艺术表现中的闪亮明珠。这部诗集无论是在内容、叙事结构、审美意象等方面,都蕴含着宗氏浪漫诗魂与生命诗境的诗性智慧,所彰显的生命精神与哲学境界,是宇宙、生命、心灵、美感四位一体化的'华严境界'。阅读《流云小诗》就会从中领悟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和诗的审美韵味。一、热爱大自然,追求心与物的结合宗白华一生热爱自然,通过对自然界的美好事物用其语

  • 标签: 宗白 流云诗 浅析宗
  • 简介:我们的文学批评从哪里或者应该从哪里开始?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所谓起源或开端的追问,而是一个在某种前提下如何思考文学批评的概念建构及其行为实践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可能已经牵扯到了文学及其理论的诸多根本性问题,但就一般界定的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而言,如果不和其它文学接受的概念混用的话,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学阅读 诗性 行为实践 文学接受 性问题
  • 简介:一、版画语言的'物质性'特征及语言的技术化倾向我们所处的时代被打上技术的烙印,'信息时代'从根本上成为这个时代基本特征的代名词,除此之外,一切其它的东西——从艺术到哲学,再到宗教——都必

  • 标签: 版画创作 技术语言 版画艺术 艺术语言 信息时代 珂勒惠支
  • 简介:有了人类便有了争斗。美国小说《兄弟连》写战士杀敌,“像一棵树被一个专业的伐木工人砍倒”,比喻之妙,已让人击节。可前苏联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写同类题材,部队上级命令开枪,“抹掉一人!”一个寻常的动词“抹”,被出其不意地用来形容举枪毙敌的动作,人世间对宝贵生命的冷漠、麻木,不是被更加触目惊心地定格在了纸上么?

  • 标签: 叙事伦理 关键词 正义 诗性 《兄弟连》 美国小说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创作的史诗化倾向非常明显。这首先表现在长篇小说的数量不断增长:据《2010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统计,2010年的长篇小说产量为2000部左右,这在全世界也是较罕见的。而在大量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生产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文化逻辑。很多作家和学者认为,经过新时期以来漫长的积累和准备,中国的小说创作,是该出现史诗和大师的时候了。然而,对于目前的这种史诗化,争议也很大。有的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文化环境,不是一个史诗的年代,且那些所谓的史诗作品,大多是苍白的应景之作和虚妄的表达,不具有真正的史诤陛。而有的学者则持相反意见,认为这些史诗性作品,还是非常成功的。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似乎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 标签: 史诗性 当下小说 2010年 长篇小说 诗化倾向 小说创作
  • 简介: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的缺失,是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个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关于审美文化的探讨中,审美性问题仍旧被认为是审美文化的根本问题之一。进人新世纪,日新月异的技术媒介发展,以及消费话语的大行其道,使审美文化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新现象和新感觉。学者们面对这样的一种文化形变,也开始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进行分析、梳理、厘定和批判,由此产生了新的理论话语。不过,关于审美文化的批判中,对原本属于审美文化特性和价值尺度的诗性维度(审美性)问题,却是忽略的。

  • 标签: 当代审美文化 中国美学 维度 诗性 理论话语 价值尺度
  • 简介:对于玲子的画,批评家贾方、舟邓平祥先生等早有详尽的评述,我这里只是作为近、邻好友谈些随感。二○○○年初春的一天,在贾方舟先生的西屋客厅里,第一次见到玲子的第一本画集时,我还不认识玲子。画集的封面画给我的第一反应—印象派或后印象派。

  • 标签: 心灵 随笔 散步 诗性 后印象派 批评家
  • 简介: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其存在价值与艺术贡献主要在于它深刻的思想意蕴及对纪录片视听语言的开拓创新。它对当代中国工人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存境遇、精神世界和心灵困境的展示与呈现,以及经济巨变期人们的精神与信仰危机、贫富分化、人性异化等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反省与思考,使影片洋溢着强烈的"诗性精神";同时影片丰富多样的电影艺术手法、讲求的构图、考究的光色、富有变化的音乐来传情达意,探求纪录片表现的各种可能,又使影片颇具诗情画意之美,呈现出浓郁的"诗意魅力"。

  • 标签: 电影艺术 我的诗篇 纪录电影 诗性精神 诗意魅力
  • 简介:周星在国内电影理论研究界享有盛名,文学研究起家的他,总是会自嘲和电影有着天然神秘的联系,因为名字和一代喜剧天王周星驰仅一字之差,因而,当需要自我阐释时,周星总会在一派自我调侃中铺陈开场白,而这也充分体现了周星幽默的天性与达观的态度。

  • 标签: 学术研究 诗性 评介 情怀 电影理论 文学研究
  • 简介:陈文令力图使作品与城市公共空间融为一体,是公共艺术作品的核心精神所在,也是艺术于这个时代的最为重要的一层意义。谈及陈文令的雕塑,自二十一世纪初“红色记忆”系列以露天展出的方式在厦门珍珠湾海滩的碧海银沙间初次亮相后,在惊艳了众人的同时,也与“公共性”这一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现象。在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力的共生”当代艺术装置展上,陈文令的不锈钢巨型雕塑《万物皆牛》被一位学者型领导(时任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誉为中国2015年最好的城市雕塑。

  • 标签: 城市公共空间 雕塑作品 公共性 诗性空间 二十一世纪初 艺术作品
  • 简介:对钢琴诗人肖邦的“诗性”进行审美,不仅能丰富其“诗性”的研究意义,还能拓宽我们对肖邦“诗性”这一艺术特色的认识视角。本文将从中国诗文化的视角去审视这位波兰钢琴诗人的作品内涵,以探析人类不同文化间美的契合。

  • 标签: 中国诗文化 肖邦 诗性 内涵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