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正>"每一位美术大师总会给绘画增加一些自己的东西.他们能使普普通通的铅笔发挥新而又新的作用.这种笔在画家手中已使用过几个世纪.这个过程还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这是苏联著名插图画家阿·科林回顾自己多年创作经验时对铅笔讲的一番赞扬的话(见苏联《创作》杂志,1980年第8期),这与我国画家对毛笔的看法颇为相似.他晚年的作品多以铅笔、钢笔为主,效果很有我国毛笔画的韵味.

  • 标签: 创作经验 作品 苏联文学 铅笔 托尔斯泰 莫斯科
  • 简介:《星火》杂志1987年第27期公开发表了15位作家、艺术家就《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一书给雷巴夫的信.《星火》杂志编者指出,这些作家、艺术家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第一批读者.当时作品未能发表,他们读的是手稿.本刊受篇幅所限,只选了其中的7封信,摘要发表.此外,今年8月19日的《文学报》公布了这部作品正式发表以后作者收到的11封读者来信.这些信对《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褒贬不一,评价截然不同,我们也把其中的一部分介绍给我国读者.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品 作家 三十年代 文学范畴 每个人
  • 简介:“乞马———索夫!乞马———索夫!”人们隔着河岔向他喊着,“乞马———索夫!!!”人们喊得声嘶力竭,嗓子都快喊哑了,“乞马……”乞马索夫没有回答。有时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也磕磕绊绊地走到岸边,抬起手掌遮着阳光,用昏花的老眼寻找着对岸的小船。...

  • 标签: 俄罗斯 农庄 退休金 临时住所 区中心 柏油路
  • 简介: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夫斯基在俄国文化中产生了奇特的作用,对他的时代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他同时代的评论家对他多无好感。他的风格极具吸引力,但谁又能指出其魅力所在?梅列日夫斯基的哲学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但未必具有深刻的,系统的思想。他的文学...

  • 标签: 梅列日科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国象征主义 主观批评 托尔斯泰 长篇小说
  • 简介:<正>苏联的文学艺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美籍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夫选集。这是迄今为止收集这位著名作家的作品最多的一部选集,其中包括纳博夫的代表作《玛申卡》、《防守》、《斩首的邀请》等。纳博夫(1899—1977)生于俄国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母前往英国,后又旅居

  • 标签: 纳博科夫 苏联 俄罗斯侨民 贵族家庭 作家 代表作
  • 简介:布尔加夫是苏联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他一生命运多舛。在他传奇性的一生中有一点值得人们注意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他和斯大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多少为他的命运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30-40年代的苏联,许多作家的命运都与斯大林有直接或间接...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斯大林 莫斯科 剧本 作家 卢那察尔斯基
  • 简介:给扶战场上归来的人我们这些从战场上归来的人,不需要赞美的好话,不需要桂冠,不需要人们敬献鲜花。不,不需要这些。我们需要的是继续向前,踏上野花盛开的草地,踏上生长庄稼的田原。请不要怜悯我们,不要让我们休息,我们丝毫不觉劳累。我们正该上路长征l请不要用怜惜的目光注视我们,’不必惊讶我们的这股朝气。我们经历过战争。我们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宁静。别用“战争参加者”这样的美称把我们惯坏l我们要用劳动去使勋章和荣誉再添异彩!我们摩拳擦掌渴望艰苦工作的到来。我们曾把大地挖遍了堑壕,此刻需要驾驶拖拉机,‘先把犁铧磨快。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斧头替代武器,把子弹的啸叫换成锯子和笔的细语。请原谅我

  • 标签: 战争 救生圈 长征 鲜花 生活中 花环
  • 简介:<正>老作家雷巴夫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各民族友谊》1987年第4-6期)发表以后,引起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生命是从它发表的时刻开始的:读者阅读、讨论并给作者写信,等等.但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命运却有点特殊:小说未发表以前,作者就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这种情况是没有先例的.《星火》杂志刊登了一部分这些来信,同时在按语中指出,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活动家读过了小说的手稿,当时小说是否能出版还悬而未决.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家 活动家 文学作品 友谊 手稿
  • 简介:<正>普希金的生平是艺术家表现不尽的题材。一百多年来,很多雕刻家都为这位俄罗斯伟大诗人创作了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的雕像,可是今天仍然有不少苏联雕刻家继续对这个主题进行开凿。他们以新的手法揭示诗人的深邃的精神世界。奥列格·莫夫就是这类出色的雕刻家中的一位,他在很多人走过

  • 标签: 普希金 俄罗斯 苏联人 纪念碑 创作 雕像
  • 简介:纳博夫早期诗歌六首汪剑钊译灵感灵感──那是人性的“我”情欲的冲动:高涨的幸福多么热烈,──片刻的销魂。情欲的冲动──肉体的灵感,机敏恰似那精神:你豁然省悟,进发出来,──颤抖着消隐。可是,一旦雷击般的快感消失,你恢复平和,──新的生命密室中出现:心...

  • 标签: 纳博科夫 早期诗歌 后现代主义小说 《洛莉塔》 《普宁》 喧哗与骚动
  • 简介:<正>米·布尔加夫(1890—1940)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在苏联开禁以来不仅得到国内的广泛赞誉,而且也陆续介绍到中国来。如《大师和玛格丽特》、《狗心》、《白卫军》(待出版)等。值此布尔加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再向大家介绍一篇他的重要作品《不祥之蛋》。尽管这是作家的早期的中篇小说(1924年作),但是它几乎反映了作家所有的重要创作思想风格。这里,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布尔加夫创作的思想风格,并谈谈对该篇的一点理解。当年,布尔加夫曾兴冲冲地跑到好友叶尔马林斯基家,念给他这样一段评论:“广大读者喜爱他,而高高在上的批评家们却对他保持着傲慢的沉默……他的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玛格丽特 创作思想 作家 世界影响 中篇小说
  • 简介:新农民诗派诗人克雷奇夫和他的诗五首杨怀玉译顾蕴璞校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克雷奇夫(СергейАнтоновичКлычков)(1884—1937)是与克留耶夫和叶赛宁齐名的“新农民诗派”的代表作家。产生于本世纪10—20年代、流派纷呈、追求文学...

  • 标签: 农民诗人 诗派 俄罗斯 叶赛宁 牧羊人 机器文明
  • 简介:德·谢·梅列日夫斯基是在荒凉的、被德国人占领的巴黎度完自己最后的人生时光的。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孤独的生活方式,纵使是在75岁这样的年纪他仍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每天早餐之前,他都是首先来到自己的工作室,不停地写啊,读啊,无休止地在

  • 标签: 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 思想家 评论家 艺术家 俄罗斯 《沙皇与革命》
  • 简介:“装饰风格”一词在俄语语文学界一直被视为具有消极意义的词语,常常与“粉饰”、“华丽辞藻”等词语同义而视,具有这种风格的散文则被视为“好闲扯的散文”或“缺乏深刻内涵、只注重形式上曲折迂回的散文”。我们认为,艺术散文中装饰风格是形象地表现事物和思想的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具有独特的构建功能;它是一种诗的艺术。

  • 标签: 装饰风格 布尔加科夫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消极意义 艺术手段
  • 简介:原苏联究竟有什么问题值得反思──雷巴夫谈“阿尔巴特街孩子们的生与死”林精华编译[译者按]雷巴夫1994年7月完成了长篇小说《万念俱灰》。该作是他关于同代人问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是其首部。好多年以前,有几家大报刊曾对该作品...

  • 标签: 卫国战争 斯大林体制 生与死 原苏联 孩子们 巴特
  • 简介:论文从文本外视角切入叙述结构。果戈理讽刺作品的首尾相衔、内在授受的结构,陀氏危机小说的结构,普希金小说大团圆、对立力量共同解决主人公命运、借助古希腊罗马世界探讨当代精神危机的结构都对《大师和玛格丽特》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小说的叙述结构是20世纪小说史上激活文化时空,扩充思想容量的新型结构尝试。

  •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叙述结构 布尔加科夫 长篇小说 文体结构 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