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托尔斯泰十分热爱丘特夫的诗歌,他曾说过:“没有丘特夫,我就不能活。”他之所以喜爱丘诗,一是因为丘诗风格独特、思想深刻、感情丰富优美;二是因为丘特夫严肃认真地对待诗歌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精益求精:“他(丘特夫——引者)是非常严肃的,他不像我的朋友费特那样与缪斯开玩笑……他对一都要求严格: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如此。”

  • 标签: 丘特切夫 托尔斯泰 诗歌 艺术风格 生命哲学
  • 简介:<正>苏联1987年9月24日的《苏维埃文化报》刊出苏联学者谢·托罗普夫的文章:《中国第一次全国电影汇映》.文章生动而详尽地向苏联读者介绍了我国198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电影汇映的盛况,指出有100余部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参加这次汇映,规模在中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国内受到重

  • 标签: 苏联 电影 苏维埃 纪录片 动画片 故事片
  • 简介:<正>我坐在“萨哈林”旅馆前厅,等待和我一起来出差的同志。这时我看到朝服务台走去一位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他脚有点跛,看上去和大多数现代青年一样(如今几乎全世界的年轻都这样):身穿夹克衫、牛仔裤,脚穿厚软底矮腰皮鞋,肩背一只运动包,头上没戴任何东西。只凭这点也许我不会去特别注意他,但从小伙子不慌不忙的步履中,从他那紧皱双眉下的眼神里,甚至在他那晒得黝黑的指尖不时扯几下刚理过的胡须的动作中,显露出坚强和刚毅,同时又不乏几分幼稚,以至于我不由自主地想把他看

  • 标签: 阿富汗人 萨哈林 服务台 日本人 阿富汗战争 旅馆
  • 简介:莫斯科习惯在改变回国半年后,我又重返莫斯科。有朋友问我:你这次“二进宫”印象如何?我说刚来没几天,还谈不上印象,不过,除了卢布贬值厉害,买东西要成千上万计算外,我这次发现莫斯科读书看报的人少多了。记得93年我第一次来莫斯科时,在地铁里看见许多莫斯科...

  • 标签: 莫斯科人 被调查者 俄罗斯人 地铁 报刊市场 新报纸
  • 简介:四年前,即1999年,当俄罗斯人民乃至全世界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怀着欣喜的心情隆重纪念伟大诗人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有两行诗句特别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标签: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旷古杰作“杰尼西耶娃组诗”得名于丘特夫所钟情的女子杰尼西耶娃。在丘特夫与她从相识、相知、相恋,直至共同生活的14年间,诗人献给她许多情诗,后人把这些诗称为“杰尼西耶娃组诗”。根据俄罗斯学者的考证,这组诗一共包括诗人从1850年到1868年写的22首

  • 标签: “杰尼西耶娃组诗”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艺术风格
  • 简介:<正>巴克拉诺夫的中篇小说《自己》发表在《旗》杂志1990年第11期上。与前一时期苏联流行的揭露20——50年代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不同,《自己》描写的是70—一80年代的生活。因创作战争题材小说而著名的巴克拉诺夫在小说中以假想的苏联艺术委员会的副主任乌斯瓦托夫为主人公,展示了“停滞”时期的官场风习及官僚主义者的道德与心理。作家说,“这部中篇小说是讲平庸的

  • 标签: 中篇小说 战争题材小说 剧作家 作品 官场 瓦托
  • 简介:进入90年代后,俄罗斯文坛上出现了不少新的和不大熟悉的面孔。翻开各种大型文学杂志,随时都可读到这些的作品,其中的某些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重视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报纸上不断有他们的谈话和评介他们创作的文章发表。有时他们当中某些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各种文学...

  • 标签: 现代主义 俄罗斯文学 长篇小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年轻作家 发表作品
  • 简介:的命运》和书的命运──苏联文学史评臆说吴泽林中国人熟悉肖洛霍夫的《的命运》。因为当年狠狠批过,过后又喷喷夸过。这不断为它改写的碑铭,实际上便成了我们自己思想文化发展的里程碑。由此想到,每一时代、每一社会中人,对一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殊的解读,并因它...

  • 标签: 《人的命运》 苏联文学史 文学精神 人道主义 《归来》 文学史意义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的一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