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俄苏文化符号学以形式主义为其重要思想来源,后者对前者所产生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对此,本栏目曾刊文探讨。山岁月变迁,俄苏文化符号学已经获得了巨大发展,并对其它符号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期刊发三篇文章,分别对俄苏文化符号学发展、嬗变及其对西比奥克符号学理论影响进行阐述。

  • 标签: 文化符号学 嬗变 符号学理论 渊源 重要思想 形式主义
  • 简介:苏联文化符号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渊源,都有共同语言观和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开放性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 文化符号学 开放性
  • 简介:我们在宇宙中生活着,宇宙无限宽广,充满了无穷奥秘。地球是生命存在之源,而人则是世界上最进步生命方式。马克思认为,人必须通过哲学进行自我解释。人类得以在这个神奇宇宙中生存和发展,是依靠了各种必要条件。比如,物质、能量和信息(语言)。许多学者认为组成宇宙需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但是人们认识这三个要素时间是有先有后。认识物质最早,因为它最容易认识。“物质”是指一种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占有一定空间、有重量实体。“能量”这一概念是人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才产生,后人们用之来形容宇宙所包含一切推动物质运动动力。“信息”概念产生得最晚,是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后才产生。但人们很早就利用信息来维持生存。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一旦听到虎狼吼声,就知道虎狼来了,便马上集合起来预防其攻击。在这里吼声是载体。信息是指各种事物存在或运动情况藉某种载体从发源处传达到另一个地方运动。信息发源处叫信源,信息接受者叫信宿,从信源到信宿空间叫信道。宇宙间有信息,才有了存在着和运动着物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信息不是能量本身,而是作为它们表征一些事物,因为信息是不能脱离具...

  • 标签: 文化关系 文字文化 试析语言
  • 简介:俄罗斯文化从许多方面来说是一种自相矛盾现象。把它说成是一个“难题”或一个“谜”,既是老生常谈,又是实事求是的。俄罗斯文化是不是西方文化?如果只有“是”和“否”两种答案供选择,那么我们就应当做出肯定回答,因为肯定回答至少要比否定回答准确一点,但实际上这两种回答都不是恰如其分。我认为俄罗斯文化存在“波将金村”现象,即表面与内在背离。表面上看,基督教信仰以一种十分有效方式把俄罗斯和西方联系在一起,彼得大帝改革使俄罗斯哲学、法学和科学思想以及俄罗斯艺术和知识阶层日常修养改用西方标准,但这更像是海洋上岛屿,而在洋面下则隐藏着无数暗礁,历史之舟如果忽视了这些暗礁,必定会沉船失事,上演令人难以忘怀的人间悲剧,而震惊世界莫斯科三次大审判正是这样一幕。莫斯科几次审判案向世界提出一种非此即彼选择:或者列宁所有同志和最亲密助手真的都变成了叛徒和法西斯间谍,或者斯大林是个空前未有的伪造者和杀人凶手。这些站在莫斯科法庭前被告们,是苏联这个史无前例国家缔造者们,是“用特殊材料”做成布尔什维克,他们不仅在自己国家叱咤风云,称雄一时,在遥远国度也享有...

  • 标签: 俄罗斯文化 审判文化 文化反思
  • 简介: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作为俄罗斯-苏联一位最有影响文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思考和著述中,为20世纪人类精神思想宝库留下了丰富文化遗产。可以说,讨论巴赫金批评理论和学术思想,早已不再仅仅是俄罗斯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们研究课题,而在更大程度上成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学者们共同探讨一个前沿学术理论课题。

  • 标签: 米哈依尔·巴赫金 文化研究 文化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 批评理论 俄罗斯
  • 简介:据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俄罗斯侨民现象。《清史录》记载,康熙22年(1683年),清廷命令:“罗刹(指俄罗斯人)归顺人颇多,应另编为一左领,令其彼此相依,庶有资藉。”①不过,那仅仅是开端而已。大批俄罗斯侨民现象出现是在1889年(光...

  • 标签: 哈尔滨俄侨文学 俄罗斯侨民 中东路 中东铁路 经济基础 文化
  • 简介:21世纪被称为“生态诗学”世纪,“生态美学”、“生态文学”、“生态文化”备受众多学者关注。世界著名俄罗斯当代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文学家、政论家德·谢·利哈乔夫文化生态思想引起众多学者极大兴趣。利哈乔夫从生态学角度阐释了文化、生态、自然统一关系。他文化生态思想对俄罗斯国威重振、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意识觅求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 标签: 文化生态 自然生态 文化记忆 民族文化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登上俄罗斯文坛朝鲜族作家阿·金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东西方文化融合代表。金是俄罗斯朝鲜族第三代移民,他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成长于库页岛,成名于莫斯科。在他经历中汇集了哈萨克草原文化、朝鲜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三种因素,在其合力作用下,金世界感受是超越民族归属特性,走向超越是作家对长期困扰自己身份焦虑化解之法。在身份认同过程中,金经历了长期困惑和角色认同混乱带来焦虑,以至于分别面对俄罗斯文化和韩国文化时,均被冠以异国情调,也因此感受到不同文化作用力夹击带来双重疏离陌生。在两种冲击力交互作用下,作家认同倾向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而在走过最初不适之后,作家冷静地跳出非此即彼两难选择,以包容性化解认同中矛盾。在对两种冲击力理性比较过程中,作家提出,影响自己文化合力中主导者是俄罗斯文化,而自己更高理想是世界主义。在他作品中,东方因素多体现为早期短篇小说中朝鲜族主人公形象及其精神特质,如注重家庭亲情、崇尚善恶有报思想,相信生死轮回说法。而俄罗斯文化元素则在其中后期创作中跃居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地体现为他东正教思想。

  • 标签: 阿纳托利·金身份认同 文化合力 世界主义
  • 简介: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阈看,作为文化符号集合和符号系统载体,《西游记》英译本在英美的文化传播经历了从简本文化符号缺失到全本文化符号专注发展过程,并描绘出了一幅文学文本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动态发展图景。可见,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文化视角,也有助于探索“符号相通”和“文本相通”对《西游记》跨文化传播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西游记》英译本 跨文化传播 文化符号学
  • 简介:作为20世纪初弥漫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时期出现作品,巴别尔《骑兵军》有很鲜明时间意识。不同于传统小说较为偏爱单线或者直线叙述方式,作家常常运用扭曲、穿插等叙述技巧对述本时间进行变形。巴别尔笔下时间概念直接参与到作品意义生成:时间艺术设置与哥萨克文化、犹太文化特征结合在一起。对《骑兵军》叙事时间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挖掘出“埋藏”在文本中主旨线索:那就是哥萨克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对话”与“对抗”,以及隐含作者在犹太文明与哥萨克群体之间选择与认同。

  • 标签: 《骑兵军》叙事时间 叙事节奏 太阳与月亮 文化认同
  • 简介:具有独立学科性质俄罗斯符号学研究以20世纪10年代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成立为标志,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一百年来,俄罗斯文化符号学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在世界符号学版图中三分有其一。本期刊发三篇文章,

  • 标签: 文化符号学 文学解读 发端 概念 传统 符号学研究
  • 简介:“十月革命”前后,无产阶级文化派一度把持苏联文坛,但因部分主张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则,且与苏维埃政权在文化领导权上发生争执,最终走向衰落。然而茅盾却误将无产阶级文化派视作苏联文艺政策执行者而盲目崇奉。这对此后中国左翼文艺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在看似机械刻板照搬、仿写中,早期译介者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也进行了程度不同改写,曲隐表达了个人体认和本土语境要求。茅盾仿照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艺术批评》而完成《论无产阶级艺术》,就在一系列细微“误读”中显示出某种本土转化努力,尽管其中仍有不少误区。

  • 标签: 无产阶级文化派 波格丹诺夫 《论无产阶级艺术》 《无产阶级的艺术批评》
  • 简介:文化是每个民族所拥有的最重要财富之一。异域学者文化研究,不仅是窄室内案头工作,还是世界各民族对话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历史条件,各民族文化特点和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交流机会各不相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学者们在合作完成论文中强调,对这些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科学研究必要性显而易见。

  • 标签: 中国文化研究 俄罗斯科学院 90年代 民族文化 案头工作 历史条件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影子”。人由生命意识“虚空”转向精神状态“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文本世界中。以索罗金为代表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俄罗斯绘画艺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基辅罗斯形成时期。在基辅罗斯形成时期,罗斯通过商业与战争同拜占庭帝国发生联系。988年,罗斯接受基督教是罗斯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基督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价值标准,也是一种文明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量拜占庭神父到来,以教堂建筑、圣像画等宗教艺术为先导拜占庭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俄罗斯。最先在罗斯得到传播是拜占庭宗教艺术。罗斯受洗后,到处建起了教堂,绘画是与教堂直接联系艺术形式。在所有的教堂里,圣像画最具特色,也最为普遍。所谓圣像画,就是把基督、圣母或其他圣者形象以及圣经故事中情节用油彩描绘在木版或金属板上画。早期罗斯圣像画全部模仿拜占庭圣像画,绘画技艺也是由来自拜占庭画师传授,拜占庭艺术特点是,既继承了希腊罗马传统,又开创出一种新美学思想,强调灵魂应超越肉体,因此不注重自然美而追求某种意境。这种美学思想对罗斯艺术产生了深刻而长远影响。蒙古统治时期罗斯在困境中挣扎前进,罗斯最终摆脱了蒙古奴役。在此期间,罗斯文化随着经济逐渐恢复而重新发展起来。14—15世纪是罗斯圣像画发展全盛时期,圣像画作为“通往天国...

  • 标签: 俄罗斯绘画 发展历程 略谈俄罗斯
  • 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经典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爱情》具有独特六弦吉他般艺术结构。作者通过使用多相性创作语言以及构造多指向性空间关系等艺术手法拨动琴弦,弹奏出一组组优美的和弦,构成一曲关于爱情和死亡的哥伦比亚民间歌舞曲班布科。本文基于塔尔图符号学派代表人物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从文本信息生成功能、创造性功能以及空间模拟功能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文本分析,阐释小说文本意义再生和空间模拟机制。

  • 标签: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洛特曼 文化符号学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作用得以显现,译者主体性得到一定认同,主体间“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值得回眸东西,总有一份让人剪不断、理还乱思绪。这不,落寞苏联文学已渐行渐远了,在异国他乡,却有一位回眸者,以他激情与才华,从文化视野,重新解读苏联文学。他笔下苏联文学、苏联作家是那么充满智慧,那么厚重,令人不得不拾起苏联文学作品,回到那久违俄罗斯热土。他便是中南大学何云波教授,其专著《回眸苏联文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它出版,标志着苏联文学研究又迈出了厚实一步。

  • 标签: 何云波 《回眸苏联文学》 人本主义 审美意识 社会环境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转型中迎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新研究热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了很大进步。一系列作家作品、传记、国外优秀研究成果被译成中文并出版,中国学者也纷纷从文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等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丰富性。国际学术会议召开和“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成立为中国陀氏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本文在梳理新世纪十五年问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和组织情况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在与国际陀学界比较中对接下来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陀恩妥耶夫斯基 中国译介与研究 新世纪 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