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正>人物:沙曼诺夫杰尔加切夫瓦莲京娜帕士卡麦切特金卡士金娜波米加洛夫叶列麦耶夫霍罗希赫第一幕早晨[夏天的早晨,在密林中的一个小镇上。[一座老式的木头房子:有高高的台阶,凉台,还有一间阁楼。房后孤零零地耸立着一棵白桦树,稍远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山岗,山岗下面是一片云杉,往上则覆盖着松树和针叶树,有一扇窗和一扇门对着凉台,门上挂着一块招牌:“茶点部’。

  • 标签: 小卖部 摩托车 茶点 审讯员 手枪 叶列
  • 简介:一般理论问题是自在的,俄罗斯学也是自在的,这是俄国一系列学科如地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文艺学和艺术学等的主要命题。在俄罗斯学诸基本研究领域形成之后(若论研究工作的强度和成果的重要性),还出现了俄国的东方学。

  • 标签: 俄国斯 当代 俄罗斯学 地理学 人类学 语言学
  • 简介:托尔斯泰十分热爱特切夫的诗歌,他曾说过:“没有特切夫,我就不能活。”他之所以喜爱诗,一是因为诗风格独特、思想深刻、感情丰富优美;二是因为特切夫严肃认真地对待诗歌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精益求精:“他(特切夫——引者)是非常严肃的,他不像我的朋友费特那样与缪斯开玩笑……他对一切都要求严格: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如此。”

  • 标签: 丘特切夫 托尔斯泰 诗歌 艺术风格 生命哲学
  • 简介:“斯拉夫主义”本为历史名词,它产生于19世纪中期,在19世纪末趋于沉寂。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和急剧的社会转型,俄罗斯的斯拉夫主义开始复兴,并力求从传统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基础,成为当今俄罗斯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

  • 标签: 俄罗斯 斯拉夫主义 西方主义
  • 简介: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创立的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舞台产生过广泛影响,对中国的表导演艺术理论与实践意义尤为重大。在中国,“从30年代到70年代末,在表演艺术上,可以说是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家的”。20世纪的中国剧坛在接受斯氏的同时,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教学 表演艺术 舞台 广泛 意义
  • 简介:<正>巴克拉诺夫的中篇小说《自己人》发表在《旗》杂志1990年第11期上。与前一时期苏联流行的揭露20——50年代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不同,《自己人》描写的是70—一80年代的生活。因创作战争题材小说而著名的巴克拉诺夫在小说中以假想的苏联艺术委员会的副主任乌斯瓦托夫为主人公,展示了“停滞”时期的官场风习及官僚主义者的道德与心理。作家说,“这部中篇小说是讲平庸的

  • 标签: 中篇小说 战争题材小说 剧作家 作品 官场 瓦托
  • 简介:十几年前,苏联还没有解体时,我购买了两本尤里·拉沙的画册,兴致勃勃地认真观赏了很久,阅读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很想找到答案。比如,在现代派画风日益疯狂的时代,为什么拉沙极其写实的油画竟会受到苏联上上下下的推崇?又如,苏联绘画一贯强调政治内容,为什么他那些表现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会赢得观众的喜爱?为什么他认为自己的历史画《库利科沃原野》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等等。

  • 标签: 文艺夫妇 拉克沙 苏联 《库利科沃原野》 伊琳娜
  • 简介:四年前,即1999年,当俄罗斯人民乃至全世界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怀着欣喜的心情隆重纪念伟大诗人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有两行诗句特别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标签: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旷古杰作“杰尼西耶娃组诗”得名于特切夫所钟情的女子杰尼西耶娃。在特切夫与她从相识、相知、相恋,直至共同生活的14年间,诗人献给她许多情诗,后人把这些诗称为“杰尼西耶娃组诗”。根据俄罗斯学者的考证,这组诗一共包括诗人从1850年到1868年写的22首

  • 标签: “杰尼西耶娃组诗”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艺术风格
  • 简介:梅主义诗歌一瞥郑体武1913年,古米廖夫和戈罗杰茨基分别在《阿波罗》杂志上发表《象征主义的遗产与阿梅主义》和《当代俄国诗歌中的若干流派》,这两篇宣言性文章的问世,标志着阿梅主义的诞生。阿梅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最高级”,它脱胎...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象征主义 古米廖夫 阿赫玛托娃 现实主义 诗歌技巧
  • 简介:<正>我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一名青年女演员,十分感谢您把伊·拉莎的三个短篇小说《填字游戏》、《长满草莓的林中空地》和《离开家乡前的一个小时》(载本刊1986年第2期)介绍到中国来。很多年来我都没有读过如此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了。按照演员的说法,伊·拉莎所写的每个段落

  • 标签: 短篇小说 填字游戏 中国儿童 拉克 林中空地 联想
  • 简介:<正>俄罗斯著名寓言作家雷洛夫(1769——1844),为了阅读荷马的作品和伊索寓言的原著,在五十岁的时候,决心学习古希腊语。要学会古希腊语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他的朋友哥涅季奇曾多年从事古希腊语的研究,并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翻译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所以他一再劝阻雷洛

  • 标签: 克雷洛夫 希腊语 朋友 寓言作家 俄罗斯 伊索寓言
  • 简介:米哈伊尔·库兹明(1872-1936)是诗人,小说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在世纪初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与当时的俄国文化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即便是在俄国诗歌白银时代的众多名人中间,库兹明仍然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①。勃洛克说他是“一个高雅和优美的诗人”...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日常生活 俄国诗歌 葡萄酒 烤面包 歌手
  • 简介:玛丽娜·叶甫盖尼耶夫娜·克拉芙佐娃是近年来活跃在彼得堡汉学界的一位后起之秀。她1953年出生于列宁格勒(现恢复旧名圣·彼得堡)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军队里的技术人员,母亲是外语教师。大约是受母亲的影响,她自幼对学习外国语颇感兴趣。1975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毕业后,到当时的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做资料工作。1983年以论文《沈约的诗歌创作》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

  • 标签: 俄罗斯 女汉学家 玛丽娜·叶甫盖尼耶夫娜·克拉芙佐娃 汉学功底 汉语研究
  • 简介:<正>据《文学俄罗斯》周报1992年4月24日一期报道,被叶赛宁称为“真正出色的俄罗斯诗人”的谢尔盖·安东诺维奇·雷奇柯夫(1889——1937)的故居纪念馆近日在诗人的故乡塔尔多姆的杜布罗

  • 标签: 纪念馆 俄罗斯 故居 叶赛宁 文学评论 周报
  • 简介:托马斯·西比奥是当代符号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符号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建模系统理论,围绕作为“意义的形式”的模型及其构建方式而展开。西比奥的建模系统理论主要是受到塔尔图学派的洛特曼和伊万诺夫的影响,但它与塔尔图学派的模拟系统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看似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关键符号学理论,就必须要认识到西比奥的建模系统观实际上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尤其需要注意该理论前期阶段与塔尔图学派的渊源,因为这奠定了整个建模系统理论后期发展的基本路径。

  • 标签: 西比奥克 洛特曼 塔尔图学派 建模系统理论 模型
  • 简介:新农民诗派诗人雷奇科夫和他的诗五首杨怀玉译顾蕴璞校谢尔盖·安东诺维奇·雷奇科夫(СергейАнтоновичКлычков)(1884—1937)是与留耶夫和叶赛宁齐名的“新农民诗派”的代表作家。产生于本世纪10—20年代、流派纷呈、追求文学...

  • 标签: 农民诗人 诗派 俄罗斯 叶赛宁 牧羊人 机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