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浩然先生谢世后,很多作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有人说他是个好人,也有人说他是个悲剧人物,作为他的学生,我则说,浩然先生的去世,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乡土文学大师时代的结束.我觉得我这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往前看,鲁迅、沈从文、萧红、孙犁、赵树理、马烽、汪曾祺以及高晓声、刘绍棠等可以尊为乡土文学大师的人们都已先后离去,往后看,还有谁呢?换句话说,即使有,他们能被社会公认吗?……

  • 标签: 地域性胜利
  • 简介:我的小说创作始于对偏脸子地域的书写。每一个作家总与他生活过的地域相关,他不可能凭空产生,地域文化是他的母乳。籍贯所负载的不仅是地理,而且内蕴着该地域的文化传统。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和维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中,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至关重要——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景观,习俗民风,历史遗存,还有方言等,无不从一个人能够理解事物开始,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心理结构。

  • 标签: 地域文化 精神分析理论 少年时代 历史遗存 一个人 民风
  • 简介:鲁迅攻击时弊的杂文并没有如自己所希望的“与时弊同时灭亡”,反而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风骨和骄傲。从地域民俗文化的角度人手,可以看到鲁迅文风的形成正体现了越地绍兴的民俗精神,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格。

  • 标签: 鲁迅杂文 地域 性格 民俗文化 二十世纪 风骨
  • 简介:我们通常说一个人长了一副大众脸,放在人群里便跟丢了似的,找不着了.什么意思呢?其实也不是说这个人丑,无非是这人长得一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流于平常、平庸.于是联系到文学作品,具体到小说这么一种本来就大众化的文本,当我们觉得一篇小说一般化、同质化了,其实也就是辨识度不高,放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当中,它并不独特,更无个性可言,没办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标签: 小说 辨识 地域性 作家 文学作品 大众化
  • 简介:2017年7月15日至20日,《西藏文学》创刊四十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围绕《西藏文学》开展的座谈,是"西藏文学如何与中国主流文学接轨"专题研讨。可以说,四十年来,西藏文学和《西藏文学》,且不说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先锋文学发轫和盛况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 标签: 当代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地域性 文学性 西藏文学 书写
  • 简介:摘要目前传统地域的装饰风格在室内设计中非常流行,然而一味地采取“修旧如旧”或者完全照搬、模仿地域特色的装饰风格,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在新技术的背景下,营造地域的室内空间环境,要有目的选择地域特色的样式和风格,融入当今时代的新技术、新材料,设计出既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又和时代紧密相连的室内空间环境。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地缘优势地域自然因素接人文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生的油画艺术创作在继承西方绘画传统的同时在创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在当代多元文化和观念的状态下,黑龙江省油画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上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感

  • 标签: 地域性 地域性自然因素 地域性人文因素 黑龙江油画
  • 简介:每当我在旅行之中,无论是以一小时几公里的速度穿越一片荒野,从一个村庄到达另一个村庄,还是乘着航空器,以~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飞越岛屿星列的大洋,从一片大陆到另一片大陆,我都会观察和琢磨地理学意义上的地理。一块被冰川从高处山峰搬运到谷地中的孤独的岩石,还是海洋中的一座岛,一片陆地刚刚出现在视野中时,陆地伸人海洋的岬角,那些被海浪拍击的海岸,都是一个旅行者醉心关注的天造地设浑然天成的美感。

  • 标签: 高峰论坛 东方主义 地域性 文学 地理学 旅行者
  • 简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地域文学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近些年更是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究其原因,无疑与同时期产生且不断被学界提及的重写文学史大潮息息相关,地域文学研究特有的视角不断地赋予现代文学整体研究以新的可能。一方面,地域文学属于整体文学,地域文学研究无法离开整体研究的背景而单独存在;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整体文学研究无法涵盖地域文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地域文学研究所具有的角度、丰富的研究空间以及对于史料的异常重视,

  • 标签: 重写文学史 北京文学 地域性 地域文学研究 新文学 文学研究所
  • 简介:摘要山东琴书的产生离不开当地的方言,没有方言就没有民歌,没有方言,它的独特韵味也不会存在。正是由于方言的区别才会有琴书的三大流派的产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的性情,进而影响音乐的创作。山东琴书的豁达、爽直、朴实的音乐性格与山东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是山东琴书得以产生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根基,没有民俗,琴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方言,地理环境,民俗这些都是山东琴书得以产生的地域限制因素。

  • 标签: 山东琴书 山东方言 地理环境 民俗
  • 简介:本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杜甫及杜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终审统稿《杜甫全集校注》、谢思炜《杜甫集校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张忠纲《诗圣杜甫研究》、林继中《杜诗学论薮》、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葛景春《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吴淑玲《〈杜诗详注〉研究》、蔡锦芳《杜诗版本及作品研究》、吕正惠《诗圣杜甫》、吴中胜《杜甫批评史研究》、郝润华《杜诗学与杜诗文献》、左汉林《杜甫与杜诗学研究》、赫兰国《辽金元杜诗学》、孙微《清代杜诗学史》、左江《李植杜诗批解研究》、徐希平《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温虎林《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等著作的出版,把杜甫及杜诗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 标签: 杜甫诗歌 杜诗学 诗圣杜甫 地域文化 杜诗详注 葛景春
  • 简介:《光明日报》从去年起开辟了一个“聚焦作家群”的栏目,先后发表了十余篇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从地域角度来界定作家群的,而且都是以大的行政区划作为作家群的界定标准的,事实上,十余篇文章就是将十余个省(区)的作家各自作为一个作家群体来讨论的。这种研究习惯似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并还非常流行。如所谓“湘军”、“粤军”、“陕军”等概念的提出就是这种研究习惯的结果。

  • 标签: 地域 社会性 都市化 作家群体 社区 文学
  • 简介:《姑妄言》描写了南京侈糜的民风,描写了南京人独特的性格。作者、批点者以北方人的眼光,看到许多南方人习以为常但又表现了地方特点的风俗。官僚文化、士人文化、商人文化、妓女文化奇妙的共存和结合,是《姑妄言》反映的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特点。

  • 标签: 《姑妄言》 南京 地域文化
  • 简介:在当代,我国学界对地域与文学关系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西部文学、东北文学、江南文学、湘楚文学、三晋文学、东南文学、陕西文学等众多地域文学命名的成立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扩展了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显示了中国文学内在的丰富多样,也深入探析了地域文化对文学巨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西南"作为一个历史上较为稳定、明确的地域指称。

  • 标签: 文学关系 地域文学 西南 辨识 当代文学 80年代
  • 简介:《诗集传》中为数不少的以地域释风名、以地理释诗风、以地理释习俗、以地理释经济、以地理文化解讲诗意和以地域明教化、观风俗的作法,给人明晰的地域感觉。朱熹认为造成文学地域的因素有地理、政治教化、种族传统乃至经济。他认为地域土质影响人之情性,而人之情性又影响诗歌、音乐的风格,诗歌、音乐的风格再影响到它的读者。这种解读《诗经》时的地域意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本于历史传统、时代风习与文本特性。朱熹所运用的自觉的地域分析方法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标签: 朱熹 诗经学 地域 《诗集传》
  • 简介:我的大学求学之旅晃眼过去了近两年半,这一路竟也真的如同旅行——从宁秀的三水校区到花城广州的校本部。算来,我的行程只怕比大半同窗更多了一步。在升入大学前,我并非居住在故乡,而是自故乡武汉迁居而往的小城梅州。在梅州生活十年,对粤人地域文化的了解仍属懵懂被动,大学后感触加深,而直到大三踏在广州的土地上,才算真正识见了岭南缤纷各异的地域文化。见证并亲历中文系一年一度地域文化报告会的全过程,改变了我作为半个局外人的身份。为记录也为思索,在此聊以其中几点为依托,谈谈自身关于粤人地域文化在今天的一些看法。

  • 标签: 地域文化 我的大学 粤西地区 校本部 花城 宁秀
  • 简介:导读:有人曾评论,胡学文的小说题材,绝大部分取自他所熟知的坝上草原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他的小说写作深深扎根于这个时代,他着力表达的乃是人的无奈、无助与软弱。他不喜欢大团圆,从不生硬地给底层的艰辛涂抹亮色;他也不喜欢哭天抹泪,从不无节制地夸张煽情。面对生活,面对被日子消磨、损毁、强暴的人性,胡学文能做的,就是让这日子呈现并且推进着自己的逻辑

  • 标签: 文学世界 小说题材 地域文化 胡学 先锋文学 乡村小说
  • 简介:近年来,地域文学研究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域文学研究只是中国文学史的进一步细化,往往沦为本地作家作品的简单堆砌,甚或演变为单纯的作家占籍考或籍贯分布,出现平面化复制现象。鉴于目前地域文学无论是古今贯通的整体研究还是学科体系建构,都还处于“在途中”的早期建设阶段,有必要以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回到原点对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范式进行界定与厘清,对地域与文学之间内蕴丰富的张力空间进行阐释,对已经建立的“深度模式”进行审视,对地域文学史写作困境进行反思,从而不仅为新兴的文学地域学提供多维度学科探索,而且也从一个侧面思考与回应如何激活民族人文传统并焕发当代生命力的世纪命题。

  • 标签: 地域文学 中国文学史 地域文化 平面化 占籍 体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