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后现代主义论争构成了当代台湾文论史一个重要环节,理论界存在三种主要分歧:第一,后现代主义在台湾的存在是否合法?第二,"后现代主义"究竟是激进的革命性的,还是保守的犬儒的退缩的?第三,90年代以后的台湾社会是处于后现代状况?还是处于后殖民状态?在后现代与后殖民的论争中,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出现的台湾人文知识分子政治立场之分化趋势进一步表现了出来.现今,这场论争的结果早已产生,它直接导致了台湾文论和思想论述领域的主流话语的转变,即从"后现代"转向了"后殖民".但如同廖炳惠所提醒,后现代批评谱系有存在和重建之必要,因为它或许可以成为新的权力中心的一种制衡和批判的思想力量.

  • 标签: 台湾文论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批评 论争 转向.
  • 简介:摘要作为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创作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本文就以《城堡》为例,分析了卡夫卡作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如反讽、含混、语言的焦虑等。这些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标签: 卡夫卡 《城堡》 后现代主义
  • 简介:我一直觉得,张大春的理想读者,应该是杂学旁收、腹笥满盈、涉猎既广、起落有据的人。作者与读者,如高手过招,会心之处,相互赞声"你可以!"《城邦暴力团》端的好看,有点太好看了,好比十万禁军教头当众操演十八般兵刃,大家除了喝彩,不免要酸酸地说他"炫技"。大陆版上下两大巨册820

  • 标签: 城邦 大春 暴力 黑社会 理想读者 后现代史学
  • 简介:近年来,地域文学研究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域文学研究只是中国文学史的进一步细化,往往沦为本地作家作品的简单堆砌,甚或演变为单纯的作家占籍考或籍贯分布,出现平面化复制现象。鉴于目前地域文学无论是古今贯通的整体研究还是学科体系建构,都还处于“在途中”的早期建设阶段,有必要以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回到原点对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范式进行界定与厘清,对地域与文学之间内蕴丰富的张力空间进行阐释,对已经建立的“深度模式”进行审视,对地域文学史写作困境进行反思,从而不仅为新兴的文学地域学提供多维度学科探索,而且也从一个侧面思考与回应如何激活民族人文传统并焕发当代生命力的世纪命题。

  • 标签: 地域文学 中国文学史 地域文化 平面化 占籍 体系建构
  • 简介:  电视或者电影的大量收购表明,历史正在成为一个抢手的文化商品;电视或者电影的轻佻风格表明,历史的权威正在另一种意义上丧失.这就是人们遭遇的现状.……

  • 标签: 后现代语境 怀旧情怀 语境怀旧
  • 简介: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入手,对传统的白蛇传故事进行了颠覆性的重写,采用元小说的写作技巧和互文性的手法,凸显出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历史观,在反对男权话语、彰显女性欲求的创作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李碧华 后现代 叙事视角 元小说 互文性
  • 简介:三年前一桩浮尸案因警方找不到嫌疑人被搁悬起来。杰克警官对这起积案一直念念不忘却苦于无从下手。一次偶然的机会,畅销小说《杀人狂》给了他破案的灵感。原来,小说中的杀人过程与本案案情如出一辙。后现代主义谋杀案,聪明的读者自然不难看出其中端倪,而小说真正的魅力或许只有后现代派的拥趸们才能心领神会。

  • 标签: 后现代主义谋杀案
  • 简介:当中国社会自1979年进入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语境时,人们不断地渴望从国外寻求新的文化理论资源、同时也需要新的阐释话语和文化策略,“南巡讲话”后出现经济暴热的“商品话语与大众媒体的狂欢时期”,①使话语空间拓展和学术自由度变宽,学术界讨论后现代主义成为现实可能。在8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经常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混淆”,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中国 文化理论 文化研究
  • 简介:一只斑点狗趾高气昂地走在前面,牵着一个人,卑躬屈膝地跟在后面,周身也染上了斑点。这一“本末倒置”的雕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张皓铭的作品似乎在告诉我们,人被艺术牵制,还是牵制艺术品:同样,阅读是被读者牵制,还是牵制读者。这是一个问题。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阅读 山寨 艺术品 读者
  • 简介:美国当代电影大师大卫·林奇是电影界难得的一位鬼才导演。目前学术界对其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他的电影风格的思考、电影中梦境的分析、独特的美学风格、叙事中的暴力与诡异等方面,研究的对象多以《蓝丝绒》《穆赫兰道》等影片为主。本文拟在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后现代主义作为视角切入点,从其电影的后现代主义因子、叙事风格的异化、电影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浅析大卫·林奇的电影。

  • 标签: 大卫·林奇 电影 后现代视域
  • 简介:弗·杰姆逊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分期,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属资本主义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逻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应的文化形式是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表达的是危机、焦虑、个性风格和对深度模式的追求;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对应形式是后现代主义,体现的是文化与商品、消费结合的文化表征。根据这一思路来考察中国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我们发现,90年代的中国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多元并置杂糅的社会历史形态,出现了时间、空间和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文化形式 历史意识 叙述模式 中国 文化精神
  • 简介:<正>全球化的今天,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后现代主义观念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它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对于国门大开的中国,亦是如此。这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生发的思潮,是生活在"物化"时代人类必然的应对策略,是对传统的哲学、美学、伦理学、道德、政

  • 标签: 现代主义诗歌 诗歌形式 文化政治 汉语诗歌 中国新诗 现代派诗歌
  • 简介:盖·里奇在成为导演后,将个性中对主流思想和主流艺术手法的抵制沿用到了电影创作中来,恰好迎合了整个后现代主义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里奇的电影,在内容上对原有的道德秩序进行推翻,在艺术上追求一种拼贴、跳跃、无厘头、不稳定的状态,正是雅俗共赏的、颠覆性的后现代电影特征的体现。文章从盖·里奇电影对叙事框架固定性的打破,对丑角的狂欢性书写,对邪典特质的渲染三方面,以后现代主义视角观照盖·里奇的电影创作。

  • 标签: 盖·里奇 电影 后现代
  • 简介:小桃,外边有一个老太太找你,好像是你上次采访的那个女地下党。不会是把你当成上线,找你接头儿来了吧?你以为搞传销呢,还上线下线的,切。和同事逗着嘴儿,思维和视线还黏在电脑屏幕上,屁股已经擅自做主离开了椅子。还未等我挪动步子,办公室的门儿咣当一下子被重物撞开了。刚才还粘性十足的思维和视线,一个剧烈的震颤后,迅速了断了与屏幕的缠绵,集中到撞进来的重物上。

  • 标签: 地下党 现代生活 电脑屏幕 办公室 视线 维和
  • 简介:作为“活动的文本”——戏剧,生活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则异采纷呈。一部曹禺的经典之作《雷雨》,作者原旨是勾拟一台诗剧,且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意识和神秘色彩,但它

  • 标签: 哈姆雷特 契诃夫 林兆华 三十年代 曹禺 戏剧文学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日本电影导演岩井俊二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后殖民社会语境之中,日本在这一时期步入后工业社会,亦令岩井俊二获得了打量女性人生的后现代眼光,这种眼光在他的电影中最终演变成一幅幅后现代景观,本文主要从“杂语”、“双性同体的女性呈现”两个方面来给予讨论。“杂语”,曾被俄国思想家巴赫金用以指称在一个人聚居的区域里,语言、文化和阶级彼此交融,中心被消解的社区文化理想景观,这样的景观因其所具有的解中心、认可碎片,张扬多元文化等属性,在今天的文化语境里,可以直接定位为一种典型的后现代景观。“双性同体”乃是作为后现代文化之重要内容的女性主义特别地给予关注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女性在后代社会的身份认同这一重大问题。岩井俊二执导的电影从这两个方面切入女性主义的叙事,艺术地营构了他的电影中的后现代景观。岩井俊二借此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日本或东亚地区女性之后现代处境与命运的关怀与同情。

  • 标签: 岩井俊二 杂语 双性同体 女性主义叙事 后现代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