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明代中叶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里,不仅出现了众多的戏曲论著,而且戏曲理论家们已开始自觉地来探讨戏曲本身的艺术规律,研究的方法、范围都比以前的理论家们有了较大的开拓,而王骥德的《曲》则是这一时期产生的戏曲论著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戏曲论著。

  • 标签: 曲论 王骥德 古代戏曲理论 曲家 古代戏曲史 杂剧
  • 简介:自从元和时代韩愈推尊李杜以后,王维已难以与李杜比肩,但在后世多数论者看来,王维才是"盛唐之音"的"正宗"。特别在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确立与新变方面,王维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通论七》中把王维、杜甫的七分为两大派别,他说:"何谓二派?一曰杜子美,如太史公文,以疏气为主。雄奇飞动,纵恣壮浪,凌跨古今,包举天地,此为极境。一曰王摩诘,如班孟坚文,以密字为主。庄严妙好,备三十二相,瑶房绛阙,仙官仪仗,非复尘间

  • 标签: 王维诗歌 三十二相 文学史意义 李杜 昭昧詹言 杜子美
  • 简介:晋唐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节,唐人多于此日剪赠花胜、出游登高、集会游宴、赋诗唱和,人日遂成为唐人节日诗的重要题材。唐人人日诗多表达对新春的迎颂,对来年的美好祝愿,也兼有怀人之思。这些人日诗不仅透露出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可以看到唐诗已渐呈化之势。

  • 标签: 唐人 人日诗 独特内涵 律化倾向
  • 简介:什么是风情?风情是~种韵味,而不是卖弄;风情散发着妩媚和情调,但又是自然的流露。美是风情的一般性特征,而媚则是风情的灵魂,是动态的美,化美为媚,便会诗意盎然。自古至今,许多艺术家都在追求美,但只有极少数艺术家达到了美的极致,化美为媚。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脸上浮现的神秘微笑,就是媚的浮现。美只是平凡世界难得的一道景色,而媚,却是无法捉摸、无法表现的永恒神秘的幻境;只有媚,才是艺术的巅峰。

  • 标签: 本土化 宁夏 创作 画家 美术 艺术家
  • 简介: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拒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鸟恒夜啼。《乌夜啼》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乌夜啼》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旧唐书·乐志二》曰:'《乌夜啼》者,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征还,宅(当作

  • 标签: 夜啼 七言诗 清商曲 十七年 旧唐书 乐志
  • 简介: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是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萨义德看来,“流亡”既是个“真实的情境”,又是个“隐喻的情境”,它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涯的一种必要而且必然的状态。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既与萨义德所继承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一脉相承,又被注入了后殖民的内容。它带有某种二背反的特征:一方面强调所谓“普遍的原则”,一方面又崇尚一种以“流动的身份”为特征的反本质主义的文化认同观。事实上,随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流亡”正在逐步失去其早先的批判意义,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迷信”。

  • 标签: 知识分子 萨义德 后殖民 文化研究
  • 简介:尽管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触景默想诗《渔房》和萨缪尔·柯尔治的叙事诗《古舟子咏》在形式、长短和风格上好像大相径庭,但是两首诗在处理大海经历上却极其相似,两部作品的隐含作者有着相近的人格和诗境,两部作品在文体上也有很多相近之处。毕肖普留意平凡之美的精神、她对超自然力量的看法加上她对动物的态度都可能使她成为欣赏老水手故事的理想听众。水作为知识的主题以及汲取知识再到升华的过程在两部作品中产生了共鸣。

  • 标签: 毕肖普《渔房》 柯尔律治《古舟子咏》 文体 意象
  • 简介:在纷繁复杂的版本构成史和批评阅读史背景之下,评论家从宗教、伦理、心理分析、传记学、哲学、美学和政治学等角度,对《古舟子咏》进行了精彩、动人的论述。但字里行间确实存在的一个深刻而明显的寓意,却是评论文字未曾阐发的,即人是永远的流浪者,绝对意义上从原罪的阴影和桎梏中走出来是不可能的。人须努力回报上帝仁慈的爱,在不断的忏悔中追求救赎。这才是《古舟子咏》阐释的人与上帝真实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管萧婚曲 流浪者 柯尔律治 《古舟子咏》 基督宗教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