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荷花淀》的情节类型属于选择式。荷花淀的妇女们之所以选择参与抗日战斗,是对家乡的热爱、对群体(战斗)活动自由有趣的追求、对赢得男人们的尊重的欲求、对日寇的愤恨等多重原因的集合结果。"必然的选择"——是《荷花淀》情节构思的艺术魅力之一。

  • 标签: 现代文学 《荷花淀》 情节类型 选择式
  • 简介:冒犯语是使交际对象或言语涉及对象感到恐惧、羞耻、愤怒、尴尬、不适等的语言或言语表达。冒犯语分为诅咒型、贬损型、称谓型、揭露型等四类。作为一种行为,其工作机制是通过激起被冒犯者的消极心理反应而获得消极快乐。

  • 标签: 冒犯语 类型 工作机制
  • 简介: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化为妖妇型与天使型两个类型,男主人公受到了妖妇型女性肉体的吸引,但又对自己在性(性别)上的被动地位感到屈辱,因而会通过自我忏悔或惩罚来否定她们;天使型女性的单纯与同情安慰了男主人公孤寂残缺的心灵,净化了男主人公邪念与欲望,得到了他们的尊敬与礼遇。从这些女性人物在男性主人公眼中的形象以及男性主人公与她们的关系中透露出郁达夫相当传统与保守的两性意识。

  • 标签: 郁达夫 女性形象 类型化 妖妇型 天使型
  • 简介:<正>俄国文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分析,是艺术认识和艺术塑造性格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它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这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的探索和发现的结果。心理分析的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使俄国文学迈开了更大步伐。

  • 标签: 心理分析方法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契诃夫 内心独白 心理活动过程
  • 简介:谈论“国民性”,首先要提起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因为这篇小说是作者试图“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鲁迅语)。鲁迅的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引发了读者对国民性的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作品情节的结构化分析,探寻国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

  • 标签: 鲁迅 小说 国民性 情节结构 民族精神
  • 简介:<正>本报告的主要思想依据的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分类,即怎样接受并阐释外民族作家的创作,并从而将它归入超出民族文学所限范围的、规模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学进程中。仔细地通读作品,这里是通读中国著名作家古华的长篇小说,原则上他属于由完全不同的文学传统造成的另一个民族文化区,除了导致直接的美学接受之外,还会产生将它与“接受方”的文学进

  • 标签: 长篇小说 民族文学 民族文化 文学传统 当代文学研究 作品
  • 简介:美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是西方20世纪中后期的一位集大成式的人物。中外学界只注意到了他早期的现象学文学观和中期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很少论及他后期的言语行为理论文学观。本文集中分析考察了他后期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本质观、结构观和批评观,并阐述了其理论贡献,填补了国内外米勒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空白点。

  • 标签: 希利斯·米勒 隐喻性 修辞性 阅读的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