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正>伦敦大学欧陆学生特别多,每年的学生名册,像是与时髦饭馆的菜单比赛,考验教师的语言知识。来了一个新生,金发碧眼,像是德文名字。我一边翻看他的材料,一边不经意地问:"德国哪里人?""我不是德国人。""喔,瑞士。""我是列支敦士登人。"我脑子停了一下,才明白过来:我终于遇到他了!从小时起,我就在思索一个怪问题:我有25%的机会生为中国人,此事

  • 标签: 生为中国人 碧眼 伦敦大学 德国人 语言知识 我的祖国
  • 简介:在一个月夜里,重读《春江花月夜》,获得一种新鲜的现代生命感受。《春江花月夜》当然是中国千载流传的一首“千古绝唱”,它不仅以惟一的身份使“春江花月夜”这种宫体诗形式流芳百世,而且摘取了集宫体诗、哲理诗、山水诗精华为一体的桂冠。而摘取桂冠的诗人张若虚却像个诗仙似的神秘,似乎他对人间只是一个暗示,其身世不为人所知,他所

  • 标签: 《春江花月夜》 宫体诗 张若虚 山水诗 哲理诗 自然美景
  • 简介:<正>我经常出差,在奔波、繁忙的旅途中,每每路过这个很不起眼的火车站。旅客列车和直达快车在勿忙之中,往往在这儿停上两三分钟,而每次停车时,我都急忙走下月台,奔向站房。我急匆匆地走进这座十分肮脏,由于年久失修而四面透风的大厅。再往里走,可以看到一根根十分难看的圆柱,象一座座冷冰冰的石头偶像竖在通道上。弧形的天花板上满是粗糙的壁画。画面上,工厂的烟囱冒着黑烟,毛色杂乱的畜群住草地上吃

  • 标签: 铁路工人 火车站 柜台 石头 心灵美 包子
  • 简介:伊万·阿勃拉莫维奇·涅鲁切夫属于俄罗斯文坛上的老一辈作家,20世纪初生于圣彼得堡,2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中篇、、、、、,以及、等剧本.作家长期从事道德题材的创作,这与作家经历有关.他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学系,从事法律工作多年,为创作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真实感人、催人泪下,很多作品脍炙人口.

  • 标签:
  • 简介: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鬼故事,介绍华顿创作鬼故事的独特理论,以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华顿鬼故事的深层意义:借超自然的力量表达"不能言说话语"以及探讨无法出现在其他文学形式中的性主题.

  • 标签: 伊迪丝·华顿 美国 女性主义 创作理论 性主题 超自然力量
  • 简介:<正>什么是依存?康德的定义是这样下的:“以这样的一个概念并以按照这个概念的对象底完满性为前提……是作为附属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而归于那些隶属于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对象。”,与相反,纯粹却是这样一种:“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说该对象应该是什么。”从二者的比较观照中,显然,康德认为纯粹是一种单纯形式的静观,容不得半点“概念”即利害感的骚扰。相反,依存美的最大特点却恰恰在于它的“概念性”,依存不是一种空洞形式,而是一种包蕴着理性内容的有条件的。在这里,笔者从依存美的特点出发,单就依存美的价值作用问题,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们肤浅的认识,以就教于方家。一、依存肩负着在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桥过渡”的重任康德美学驮负着沉重的哲学使命。他的《判断力批判》是出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需要,即作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过渡的桥梁而写的,并因此才使其庞大的哲学体系得以最终完成。如康德所说:“我以此结束我的全部的批判工作。”面对康德美学庄严的哲学使命,纯粹陷入无可奈何的困境。最终,在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桥过渡”的重任也就历史性落到了依存美的头上,康德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过渡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由自由概念领域向自

  • 标签: 依存美 自由概念 自然概念 康德美学 实践理性批判 美的理想
  • 简介:<正>《还乡》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发表于1878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哈代的整个小说创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还乡》的艺术成就很高。有的评论家从艺术角度出发,认为这部小说是哈代最出色的代表作。乔治·伍德科克在《还乡》百年版前言中指出:“人们普遍认为,

  • 标签: 荒原 哈代小说 托马斯·哈代 还乡 英国 自然景物描写
  • 简介:<正>我将在这儿小住一段时间。这个坐落在大海和森林之间的地方笼罩着一种忧郁的闲逸,令人感到惬意。万物沉寂,唯有天上的白云在轻轻地飘动。风仅仅从海浪和树梢的上空高高地掠过,树叶不再沙沙絮语,海浪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哗。即使与众人在一起,呆在旅馆里,漫步在林荫道上,也总是让人感到无穷的寂寞。疗养地乐队演奏的多是些瑞典和丹麦的感伤的歌曲,即便有些欢快的音乐作品,听起来也是那么倦怠郁悒。乐师们演奏完便拿着乐器,闷声不响地离开亭子,走下台阶,拖着缓慢忧

  • 标签: 疗养地 哥本哈根 弗里德里 博士学位 地望 丈夫
  • 简介:<正>西藏乌孜边防哨所,坐落在被称为"永冻层"的喜马拉雅无人区,一年中仅有五个月开山期。那条通往山外的简易公路躲在厚厚的雪被里要足足冬眠七个月,才接待来往的车轮和脚步。这是一个封闭的男性世界,八个二十出头的血性男儿打来到这里,就从未见过女人,班长郭大跃在这里待的时间最长,已经六年未听过女人的声音。在平静无战事的边防,他们只有把寂寞、无聊、生存作为必须战胜的对手,这是比流血还残酷、更悲壮的较量。他们清一色都是一位女歌星的追星族,他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甜心"。他们喜欢她,不仅是因为她歌美声甜,更因为她是漂亮的女人。一台老式的录音机常年播放小甜心的磁带,兵们总是泡在她抒

  • 标签: 男性世界 永冻层 最可爱的人 人的声音 相信自己 拉雅
  • 简介:<正>第一章一辆运货马车开到两棵大桉树之间,停了下来。在丛林的这一块地方,这两棵参天大树从繁茂的灌木丛里拔地而起,真是巍峨堂皇,干净挺拔。大车就这么擦着毛茸茸的树皮停住了。马儿象树一样粗毛蓬松、沉重呆板。它喘了口气,稳稳地扎下了脚跟。

  • 标签: 运货马车 参天大树 灌木丛 桉树 树皮 粗毛
  • 简介:<正>壹子夜已至。忽必烈却无法入眠,倚在枕上,夜空的繁星犹如镶嵌在他战马金鞍上的宝石,眨着冰冷的鬼眼,将天堂与人间连成一片。马可·波罗端坐在雕花的茶几前,挺直腰板,虔敬地向忽必烈叙述神游世界五十座城池的感受,可汗的眼睛半睁半闭,听到开心处,僵硬的咬肌倏忽松弛了,但稍纵即逝。俯视众生的王者英气,从马可·波罗蓝瞳飞掣而入,穿透骨髓,让他倒吸一口凉气,脊背上也寒风凛凛。随后,大汗如炬的慧眼从他的脸上移开,穿过云层,投向蛰伏在夏夜躁动中的元上都,炯炯目,像刺破苍穹的青锷光带,凌空而下让整个城邦为胆颤心惊。远行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背囊放在床前,室内一片寂静,可闻时钟之舞的

  • 标签: 元上都 拖雷 半闭 浑善达克沙地 鬼眼 咬肌
  • 简介:自然主义文学潮流和自然主义诗学是19世纪后期欧洲科学技术大发展、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文学理论和实践,而那时正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新兴社会的“现代性”发展成熟的时期。因此,自然主义诗学的兴起与“现代性”密切相关。自然主义诗学所体现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科学和科学思想的推崇与借用,其二是对理性的尊崇与肯定,其三是大胆破除迷信,颠覆传统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学观念,追求文学创作的自由。

  • 标签: 诗学 自然主义文学 文学理论 “现代性” 传统文学 颠覆
  • 简介:<正>“在通俗文化统治一切、各种时尚稍纵即逝的时代,桂冠诗人的职责,就是为严肃文学争得一块领地。”美国1993年桂冠诗人里塔·达弗(RitaDove)如是说。达弗是俄亥俄州出生的诗人,曾获普利策奖(《托马斯和贝拉》),如今又荣获桂冠诗人称号。她是美国第七位享此殊荣的作家,也是第一位获此称号的黑人诗人。达弗任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坚持教学和创作之余,还一直为严肃文学奔走呼吁。她强调重视诗作,“要对艺术负责,要为美国的下一代着想”。

  • 标签: 桂冠诗人 严肃文学 诗歌形式 弗吉尼亚大学 国会图书馆 通俗文化
  • 简介:<正>四个人如影子一般穿过被废弃的别墅。他们四人会合在这具有古罗马风格的地方,这里既没有生命也没有特征,是处于战争尾声的废墟。四人都徘徊在感觉和无感觉之间,在一个“仅靠烛光和隐约的闪电、可能

  • 标签: 无感觉 古罗马 战争 别墅 影子 尾声
  • 简介:扬雄以大赋扬名于世。仅《汉书》本传就全文记录了他的六篇辞赋,即《反离骚》、《甘泉赋》、《河东赋》、《长杨赋》、《解嘲》、《解难》等,可见他在汉人心目中的地位,首先是一位辞赋家,这一点,大概永远没有人会表示怀疑。从这些辞赋来看,正如《汉书》本传所说,均刻意模仿司马相如,可谓有过而无不及,所以,后世常常扬马

  • 标签: 魏晋玄学 扬雄 大赋 辞赋 司马相如 汉书
  • 简介:陈梦雷,清康熙年间著名的学者、文人,他编纂了举世闻名的《古今图书集成》,还著有《松鹤山房集》、《闲止书堂集钞》等著作。在他的《松鹤山房诗集》卷九《杂曲》中著录了《元正嘉庆》、《元夜新词》、《八仙庆寿》、《月夜泛舟》四套曲及《四时行乐曲》组曲。《元正嘉庆》、《八仙庆寿》二套曲都有人物扮演揭示,当是两个短剧。

  • 标签: 陈梦雷 清代 套曲 古代文学研究
  • 简介:《醉翁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中着重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人们在那里的活动,于山水人情的描绘中反映出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心情。文章之所以能传诵不衰,饮誉文坛,是因为它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语言精炼,有诗一般的意境。

  • 标签: 抒情散文 唐宋八大家 文坛 山水 写景 描绘
  • 简介:<正>十七世纪,以中国和法国为代表,在东西方形成了两个古典戏剧的高峰。中国清朝初年的传奇《桃花扇》和法王路易十三时代的《熙德》,即是各自的代表。它们以独特的悲剧美学价值成为东西方戏剧史上的“双璧”。这两部悲剧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但

  • 标签: 悲剧美 悲剧冲突 十七世纪 悲剧主人公 高乃依 影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