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格拉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作家,还是一位风格独特、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他的小说和绘画相互映照,相互促进.他的画笔表现最多的是身边的静物和爱好熟悉的东西,其中蕴含了作者的诸多忧虑和思考.

  • 标签: 格拉斯 东西 映照 小说 独特 作家
  • 简介:本文是围绕《我的世纪》(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我的世纪》),对其作者、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君特·格拉进行的一次采访记录.格拉对他获奖的感受、《我的世纪》的选材和成书过程、如何看待文本翻译、影响他世界观的人物和思想以及对21世纪的展望等问题做出了真实而又深刻的回答.

  • 标签: 君特·格拉斯 当代 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 成书过程 人物
  • 简介:《我的世纪》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君特·格拉1999年的新作.它体裁独特,内容包罗万象,从1900年写到1999年止,"一百年,一百个故事".作者让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视角来叙述一百年来发生在德国或与德国有关的历史事件.本文尝试对一百个故事的人物视角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加深对作品和作家的认识和了解.

  • 标签: 君特·格拉斯 故事 作家 人物视角 当代 叙述
  • 简介:勃兰德:格拉先生,近二十年来,您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您有没有估计到会获得此奖?格拉:我没有期待,也没有估计到会获得此奖。我总是太忙了,忙于创作。我甚至十分高兴我四十岁时没有获得此奖,因为对一个作家来说,在此年纪获奖无疑是一个负担。如今我已年过古稀,此时可怀着极大的喜悦心情接受此奖,但有一点儿嘲弄的味道。勃兰德:您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

  • 标签: 人物访谈 作家 德国 君特·格拉斯
  • 简介:鲁道夫:君特·格拉先生,您的出生地但泽几乎在您所有的叙事作品中都显得举足轻重,而实际上这些作品的情节大部分是发生在联邦德国或西柏林的,如《局部麻醉》和《蜗牛日记》——至少,我们可以在其中某个情节里看到但泽和它环境的影子。您自己在那儿生活的时间还不到二十年,被迫离开但泽时您也只有十七岁,而且您创作的整个背景都远离这座城市,那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格拉:原因很多。有一点首先要肯定的是,有许多作家,他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特

  • 标签: 人物访谈 德国 作家 君特·格拉斯
  • 简介:君特·格拉在其小说中展示,暴力产生于针对“他者”的仇恨与偏见。这种仇恨与偏见会使人、尤其是青年人易于听信法西斯主义的诱惑,听任其摆布,充当其杀手和炮灰。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格拉建议,若要规避暴力,便要以怀疑精神对抗绝对要求,以“蜗牛哲学”对抗大跃进,以“第三种可能性”对抗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因为对“他者”的贬低、否定、歧视和迫害正是这种在西方几千年文明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的产物。

  • 标签: 暴力 他者 偏见 二元对立 第三种可能性
  • 简介:君特·格拉的小说《铁皮鼓》以一定的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反映现实主义主题,塑造了当代德国文学中一个独一无二的小侏儒形象,以其"底层视角"回顾和反思历史,观察和揭示当前问题.格拉在空虚庸常的小市民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中思索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问题,并对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发展趋势表示了忧虑.

  • 标签: 君特·格拉斯 《铁皮鼓》 小说 当代 德国文学 空虚
  • 简介:5月22日,第五届克国际奖(theManBookerInternationalPrize)在伦敦揭晓,美国小说家、翻译家莉迪娅·戴维(LydiaDavis)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位候选人(包括中国作家阎连科)中拔得头筹,捧走火奖,将6万英镑奖金收入囊中。

  • 标签: 戴维斯 国际 中国作家 小说家 翻译家 阎连科
  • 简介:君特·格拉的长篇小说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显而易见.这不仅表现在其叙事结构和对'奇妙'原则的运用上,而且也表现在作者借助童话构建'更为准确的''另一种真实'的艺术理念上.但格拉的'另一种真实'并不是德国浪漫诗人所追求的超验的、精神化了的真实,而是对人类历史切实而具批判性的关注.童话构建的历史从根本上区别于迄今为止男人创造和书写的僵化的历史,它所展示的是一代又一代厨娘口头流传下来的、因此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历史.

  • 标签: 长篇小说 《比目鱼》 君特·格拉斯 德国 童话风格
  • 简介:格拉《母老鼠》问世伊始即遭德国文坛挞伐.本文拟从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出发,论此书受责原因.涉及问题有作品复杂的互文性,启蒙辩证法和政论,体裁的交错与叙事方式的混杂,对自然时序的解构和语言的游戏性等.

  • 标签: 格拉斯 后现代主义文学 文坛 互文性 叙事方式 启蒙辩证法
  • 简介:学界通常认为《默涅克塞诺》这篇柏拉图对话并不涉及哲学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对话中苏格拉底葬礼演说所含有关地生人神话和雅典政制的段落,发现这些围绕德性和政制问题展开的段落,实际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且暗中指向古典政治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最佳政制问题。本文认为,对于相关段落和问题的理解,需要注意到对话结构包含的双重语境。苏格拉底有关葬礼演说段落的表面修辞针对的是公共语境;而对话结构设定的私人语境,就对话自身的戏剧情节来说,则可视为是对城邦未来治邦者默涅克塞诺的哲学教育。

  • 标签: 苏格拉底 《默涅克塞诺斯》 德性 政制
  • 简介:<正>五十年代苏联文坛出现了一个新人,他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开掘文苑新的创作领域——科技革命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道德观念与思想冲突,他就是长篇小说《探索者》与《迎着雷电》的作者格拉宁。这两部长篇小说曾引起读书界与评论界的热烈反响,作者也从此蜚声文坛。此后,他继续发表了不少有关科技知识分子的长篇与中短篇小说,抒写新人成长,揭露邪恶,歌颂正义,鞭挞权势,维护公道。七十年代以来,格拉宁作品的题材与体裁更加多样化、观察与思考更加哲理化、特别表现在他的长篇小说《一幅画》,以及几部纪实体小说之中。本文论述的是格拉宁七八十年代发表的三部纪实体小说。题材是他熟悉的科技知识分子,与卫国战争中的普通

  • 标签: 心理状态 文献资料 少年 新人 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
  • 简介:凯瑟琳·曼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风格鲜明、匠心独具的创作手法使她被公认为杰出的现代短篇小说大师。《里尔小姐》作为曼菲尔德代表作之一,因其出色的现代主义特色而受到评论家们的青睐。本文将以文体学家利奇(Leech)以及肖特(Short)的理论为基础,拟对《里尔小姐》中的模糊语做全面的分析,阐述其如何彰显里尔小姐真实的内心世界,并赋予曼菲尔德短篇小说独特魅力,达到了形式与内容合一,形式为表达主题而服务的目的。

  • 标签: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布里尔小姐 模糊语
  • 简介:55年前,一位来自北卡罗来纳州东部哥伦布县乡村的20岁的年轻人、一位海军退役军人,坐在英文系一间教室的后排聆听别人发言(有多耐心我可不知道).我们现在知道,那时字词在他的脑海中已形成具象,但仅止于此,没有进一步印成校园出版物;而且他选择的大学专业不是英语文学,而是生物学.有一次他曾说,那时他是个"不起眼"的学生.但是当他离开威克森林大学时,他带走了两样伴随他一生的财富:一样是他罕见的诗歌才具,虽然那时尚未得到承认;另一样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一个年轻女人、他的西班牙语教师.

  • 标签: 美国 阿曼斯 诗歌 写作生涯 抒情 艺术风格
  • 简介:高耸的塞拉·内华达连绵起伏的群山逶迤至此而渐渐成了低矮的丘陵,条条溪流愈来愈细直至成为一片沼泽地。被称为史密斯的波科特城就坐落在此处。从洒满落日余辉的红色大路上望去,夕阳与红尘浮濛一色,而那幢幢白色房子犹如晶莹的宝石点缀在群山之麓,熠烁在层层岩石之间,在夕阳

  • 标签: 校长 克莱特 史密斯 内格尔 学校 洋娃娃
  • 简介:<正>他,自缚于桅杆上,为了完成必需的旅程,不被海妖迷人的咏叹调唤入海中。任绳索如何紧缠身躯,也不能抑止心灵随旋律飞走。致命的悲咏是如此美,美得连活下去的欲望也倦怠了,疲倦啊!疲倦感把什么都唤起了——征战,分离,年复一日的等待,所有的一切都被唤起了。在此时此曲中只充满了悲伤和厌弃。连痛苦也失却了强度,仿佛投入深海的巨大岩石,被无处不

  • 标签: 尤里 活下去 疲倦感 复一 喀耳刻
  • 简介:<正>作为文化代表团成员,莱希总想多读读外交礼仪指南里关于其他民族最为敏感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惯的介绍。他心里明白他算不上一个好的文化代表团成员,但他至少是关心外交礼仪的。比方说,他知道中国人时间观念很强,而且很看重讲演和宴会。对于莱希,这是正中下怀的事。在国内,他就是宴会上的一把好手,而且众所周知,还算得上一位“演说家”。莱希知道中国人穿衣服比较随

  • 标签: 代表团 衣服 外交礼仪 澳大利亚人 帽子 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