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位多情的作家说,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我没有这么美丽。但是有个女儿,对一个男人来说,真是一种无尽的牵挂。女孩儿就像是一件玻璃器皿,不管是宫廷里的藏品,还是民间的家常器具,都是一种工艺。它是那么的娇脆,又是那么的不离不弃。有那么一些时候,你感到仿佛是一枚危卵,紧不得松不得,煎心得很。一个朋友给我短信:正在忐忑不安吧!准备好西瓜和可口饭菜。是啊,这两天高考,我小心

  • 标签: 玻璃器皿 在阳台上 对我说 前半生 流水声 《羊城晚报》
  • 简介: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作品《纽约三部曲》中的《玻璃城》除了侦探小说故事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以外,奥斯特常用的叙述技巧是多文本层次。作品中叙述层次丰富,也证明了奥斯特喜欢混淆实际文本和虚构文本的叙述。在小说中奥斯特没有区分真实文本和虚构文本之间的差别,很多时候不同文本混合使用增加了小说的叙述层次。

  • 标签: 叙述技巧《玻离城》叙述声音 叙述层次
  • 简介:<正>日复一日,在公共汽车站前等车上班时,我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遥望"那家连名字也没有的玻璃店。说是"遥望",是指一段心理上的距离;而实际上,玻璃店与候车点不过五米之遥。整块的大玻璃,像无字的广告牌竖在门口,让人相信这家店有足够的实力提供足够的好玻璃。天气好的日子,玻璃冰冷的光直接射到等车的人们眼里。爱美的女人走过去,往往拿它当镜子照一下自己。而不远处无所事事的男人,则通过眼角的余光搜罗镜中那自恋的女人像。店里时常传出玻璃碎裂的声音。豁啷啷,哗啦啦,嘶啦啦,一阵又一阵,像

  • 标签: 自恋 罗镜 买东西 她说 长途旅行 我爱
  • 简介: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无确定意义的能指游戏,主体性不复存在。奥斯特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西方哲学与文论对语言与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玻璃城》 语言 主体性
  • 简介:<正>曾做过渔民和工人的王拓,是台湾著名的乡土作家,其小说创作以融合闽台方言的运用著称,以此形成他艺术个性的一个特色。他的小说名篇《车站》中的主人公"妻子"也是一个娜拉——另一个娜拉。这是继白先勇小说

  • 标签: 娜拉 小说情节 白先勇小说 乡土作家 秋风秋雨 人物形象
  • 简介:在阅读《摩尔·弗兰德斯》一书时,读者会发现摩尔的言语、行为及性格中存在众多矛盾和模棱两可的地方,同时该书作者笛福也未对摩尔的行为作出最终的道德评判。本文运用伊瑟的读者反应理论证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众多矛盾空隙时,对当时的价值观产生了质疑和思考,同时也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从而获得了对摩尔新的认识。

  • 标签: 模棱两可 质疑 读者反应理论 道德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