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由马根脑与林赛共同完成的《物理学的基础》一经问世,便在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书中的一些观点常常被物理学者拿来引证,反映出这本书在当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该书也大大促进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普及和推广。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这本书原本的一些观念也逐渐遭到质疑,很多科学家开始对其进行公开批评,认为书中存在大量谬论。本文结合自身的理解,针对此书发表应有的看法。

  • 标签: 悬空 基础 《物理学的基础》 感想
  • 简介:房地产游戏规则失范、发展模式的畸形最终引发巨大的公共危机以及对于政府的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陆最近推出了新国六条及其细则,开始实施新一轮严厉的"房产新政"。

  • 标签: 主义基础上 基础上政府 政府机会主义
  • 简介:斯卡利的《由书而梦》探讨了现实中的想象和文学中的想象的区别,认为想象出来的东西单薄而没有坚硬性,但作家往往让这样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移动,以显示出后者的坚硬性,并产生触摸的感觉,使图像变得清晰;她还认为想象出来的物体缺乏持续性,不容易移动,但作家可以巧妙地利用明亮的光照、稀薄性、添加和删减、伸展和褶曲等特性,促使图像运动起来;她还发现,花的特点最符合想象的要求,显得美丽而且适合于运动,特别受到作家的青睐,甚至可以作为形象地描写别的物体及其运动的良好媒介。

  • 标签: 伊莱恩·斯卡利 《由书而梦》 认知批评 想象
  • 简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歌在教学中既能起到增长知识的作用,又能起到美化人品、净化心灵的美育作用。本文从诗歌美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诗歌美育策略,即从审美主体出发,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审美主体在诗歌美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通过酝酿氛围、营造韵律感受、重视朗读等手段来进一步推动诗歌美育。

  • 标签: 审美主体 诗歌 美育
  • 简介:文学创作经历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作者和读者的位置与关系也随着文本的变化而变化。现实主义作品主“说”(telling),话语的权力由作者控制;现代主义作品主“示”(showing),作者隐退到幕后;后现代主义主“思”(反思,self-reflective),作者由突前而隐退而消亡,读者则由受控而介入而积极参与。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读者 文本
  • 简介:<正>在奥尼尔的作品中,大海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奥尼尔的一生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海给了他难以磨灭的苦痛,幸福和慰藉,更因为在他相当一部分作品中,实在的大海为故事情节提供了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而观念中的大海则向我们展示了剧中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剧作家本人)的精神追求。他甚至计划写一系列以“大海母亲之子”为总标题的剧本,尽管这一宏愿并未付诸实施,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奥尼尔作品中大海丰富多采的形象、作用与内涵在相当程度上反

  • 标签: 剧作家 作品 精神追求 故事情节 长日 奥尼尔
  • 简介:<正>美国的进步文艺理论家安妮特·鲁宾斯坦曾指出:“人类文化伟大时代的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总是带有政治性的,是属于一定党派的。亚里斯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当然,最富有人性的人——伟大的艺术家——就更带有政治性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莎士比亚是社会的“产物”,那么他的作品也同样要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社会思潮。社会的变化,也要引起社会各种观念的变化。莎士比亚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及特色,这与社会不同时期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是我们深入研究莎士比亚不同时期的作品及进一步探讨他的创作体系所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反之,我们就不可能全面而又准确地认识莎士比亚作品的本质。

  • 标签: 莎士比亚 悲剧创作 思想基础 新探析 微观世界 后期创作
  • 简介:时间:2016年7月2日地点:浙江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旅馆阳台上张勇耀:各位师友,很高兴能借助"小众"微信公众平台组织的这次年度散文、诗歌颁奖暨作家采风活动,让我们有机会相聚在浙江温州这美丽的洞头海岛上。昨天晚上的颁奖晚会,"小众"将年度散文奖颁给了《夹边沟纪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的作者杨显惠先生,将年度诗歌奖颁给了"80后"诗人张二棍。

  • 标签: 散文写作 浙江温州市 杨显惠 采风活动 诗歌奖 当代散文
  • 简介:时间:2016年7月2日地点:浙江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旅馆阳台上散文写作与读者的接受玄武:微文是鄙人近年极力倡导的一种文学形式。微文,不是在微信上写就叫微文,或短就叫微文。它追求行文的瞬间爆发力。就写作状态而言,更近于诗的写作。忽然而起,忽然而止。不能是随意的口水。

  • 标签: 散文写作 浙江温州市 文化散文 散文作品 散文作家 中学语文教育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的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各有其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这个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母体、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中的所有成员。只有走坚定的自然之子的道路才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 标签: 敬畏自然 流传 影响 自然之子
  • 简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以明代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及刘士聪先生的译文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以表达散文的韵味。

  • 标签: 主体性 韵味 意境 白描 声响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崇尚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的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的。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