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以她非凡的善感能力、细腻的思维语言和渊博的知识素养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创作方面芳华尽显。单就其小说而言,其数量虽少,仅有六个短篇(《窘》《九十九度中》《钟绿》《吉公》《文珍》《绣绣》),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林徽因的小说在非凡的儿童视角、女性视角、文化视角的叙事中,书写了林徽因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女性命运的体察、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和感悟。

  • 标签: 儿童视角 女性视角 文化视角
  • 简介:本文由叙事角度切入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洼地》的讨论,用叙述者的言说困境表明意义的不在场,用因果律的失败表现终极解释的迷失,由此阐释作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此同时,文章分析了小说中侦探、迷信、童话、谣言及传奇等成分,旨在发掘这些非主流叙事策略是如何建构个人及家族历史的。这些叙事策略也在不同层次上建构了一种循环模式,深刻表明历史和生活的循环往复特质。文章认为,小说解构与建构双向展开的成功尝试,是造就其“一流叙事”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斯威夫特 《洼地》 宏大叙事 叙事 循环模式 解构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明显形成了一种多元融合姿态,新生代作家群即是在此景之下应运而生。作为一支长期以来不能得到足够重视的海外华文文学,马华文学开始在文学史上做起了时代的“弄潮儿”。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作家、评论家就是以狂放不羁、怪异多端著称的黄锦树,在他尖锐的笔锋下,不仅以咄咄逼人、狂放不羁的创作姿态严格地审视了马华文学的发履隋况,并且亲身参与创作的实践。本文从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出发,着重研讨其小说叙事的“真与幻”的艺术策略与风格特征。

  • 标签: 黄锦树 梦境 历史叙事 政治性 寻根书写
  • 简介:时空关系是小说叙事中一种非常复杂而重要的关系,但在一般的情况下,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能同时感知它们,因而有的小说是时间性的,有的小说是空间性的。《呐喊》《彷徨》里的小说都是空间性的短篇小说,压缩时间、突出空间是《呐喊》《彷徨》达致其深刻的启蒙目的的一种卓越的叙事技巧。

  • 标签: 《呐喊》《彷徨》 空间性 压缩时间 突出空间 叙事技巧
  • 简介:本文从《箴言诗》里关于请坐礼仪的小故事人手,观察其中的文化交往形态,继而分析男主人公对非洲女奴的启蒙过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殖民者男性霸权话语。文章第二部分纵览这部中篇小说集的叙事结构,剖析以两性差异为支架的多重两极对照模式。文章第三部分以小说的开始及其虚构性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自然科学与文学这双重话语既交织又对抗的张力关系,阐明作品在凯勒晚期创作中的实验性质。

  • 标签: 戈特弗里德·凯勒 礼仪 箴言 婚姻
  • 简介: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无确定意义的能指游戏,主体性不复存在。奥斯特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西方哲学与文论对语言与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玻璃城》 语言 主体性
  • 简介:严歌苓作品属于流散文学的一种。作品中的语言、叙事策略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其作品具有的独特视角构建起流变动态中的后现代人类文化身份。从语言而论,其作品里中英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两种言说方式的并置与转换建构起流散生存的本真存在,挖掘出流散生存经验独特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与现实、故土与异国的叠印交错中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使创作本身成为对主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的认识过程。

  • 标签: 流散文学 严歌苓 后现代文化身份
  • 简介:本稿以《1Q84》中青豆与天吾的情爱为切入点,兼顾村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情爱叙事方式,探讨情爱之于村上文学的位置和意义。从小说的结局来看,《1Q84》一改村上文学情爱叙事的迷失、寻找、再迷失,孤独、相遇、重回孤独的路线,把对爱情的信念与对宗教的虔诚和奉献精神融为一体,将宗教作为情爱的媒介和催化剂,使其变得坚定与明朗。由此,从《挪威的森林》开始,经过《斯普托尼克恋人》《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一直到《1Q84》,村上春树文学的情爱叙事,形成了一条"孤独·寻找·超越"的轨迹。

  • 标签: 《1Q84》 青豆 宗教 现实
  • 简介:《水泥花园》(TheCementGarden)是麦克尤恩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通过少年杰克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他们兄妹四人在父母双亡后的成长悲剧。本文欲从拉康的主体和欲望理论人手,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发现导向其成长畸变的逻辑合理性。水泥花园中的孩子们并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主体和欲望,而是早已被既定的社会规范所塑造;他们与世隔绝的成长,其实是对未完成的教化的歪曲模仿。他们试图维持原有的秩序,却成了秩序的破坏者,最终无法在被社会抛弃的命运中维持这场迷梦,而只能为自己的困惑背负违反社会伦理的惩罚。因此本文认为,在许多批评中备受责备的主人公,在这场乱伦悲剧中既是行为人,也是受害人,是困于主体欲望和社会秩序中无法自拔的迷失者。

  • 标签: 《水泥花园》 主体 欲望
  • 简介:20世纪40年代初期,张爱玲以《金锁记》名震上海文坛。作品既有《红楼梦》《金瓶梅》等中国古典小说的遗风,又兼有西方某些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具有独特的叙事风格。下面笔者将立足杨义《中国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金锁记》文本的结构艺术。

  • 标签: 《金锁记》 叙事空间 双结构 组合艺术
  • 简介:《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发轫之作,它在作者的所有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不仅反映了他所受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也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写作习惯。本文从这部回忆录入手,概述奥斯特小说中若干常见主题如父子主题、受难主题和书写主题的形成及其所隐含的存在主义观念和犹太思想,以及作者常用的反体裁叙事模式。

  • 标签: 奥斯特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主题 反体裁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