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用了三十多年心血创作的一部寄托理想、讽喻现实的小说。全书否定了旧的男女等级制度,提出保护女性权益的条例,对妇女的社会角色及交际范围进行了探索性拓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理想的妇女。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镜花缘》 妇女观 理想
  • 简介: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学探索和诗歌创作已经成为诗歌传统的一部分,他在现代派诗人中独树一帜的风格和他的诗人密切相关。他坚持精英主义的诗人,认为诗人的功用即唤醒和扩展人们的想象力,为社会创造和保存审美价值,而且诗人的功用只能通过诗歌实现。以《哈瓦那的学术谈话》为例,可见史蒂文斯对诗人“功用”的探讨是围绕对现实、神话、宗教以及诗歌传统的反思进行的,并始终着眼于具体创作问题。

  • 标签: 华莱士·史蒂文斯《哈瓦那的学术谈话》 诗人观
  • 简介:当代地理学家段义孚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方"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也是段义孚文学艺术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段义孚把文学艺术视为"虚拟的地方",是"思想建造的庇护所"。他提倡积极并合理地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既体现文学艺术自身形式上的审美意义又关注其道德价值,以维护生命天性的完整。

  • 标签: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生态文艺观
  • 简介:本文以宋濂入仕明朝为界,重点探究了其前期和后期的两种文学——一类是基于自然之道、文道并重的自然文学,强调文学的审美性;一类是基于伦理之道、重道轻文的载道文学,强调文学的实用性——并阐明了两种文学中"文"与"道"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宋濂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体裁形式、题材内容的影响,最后探究了两种文学的交叉复杂性及其成因。

  • 标签: 文道矛盾 自然文学观 载道文学观 交叉复杂性 文本缝隙
  • 简介:在关于种族的表征政治中,权力与知识互相支持,黑人一猩猩这个种族主义比喻由最初的人类学假设变成了常识。美国种族片中的形象生产继续巩固了对黑性的刻板定见,等级是无条件的,和谐是有条件的,甚至有黑人形象被用来遮蔽历史,转移视线。贝尔·胡克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提出的“对抗性凝视”策略是一种对压迫性意识形态机器的抵抗行为。

  • 标签: 黑人-猩猩比喻 贝尔·胡克斯 定型 黑性 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