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郭磨(1767—1831),字祥伯,号频伽,江苏吴江人。少有神童之称,因右眉全白,又号白眉生。乾隆六十年(1795),参加科举不第,遂绝意仕途,专研诗文、书画。游姚鼐之门,尤为阮元所赏识。工词章,又曾与袁枚相交往。著有《灵芬馆诗集》、《灵芬馆词》等。清人关于郭鏖词的评价莫衷一是,毁誉纷纷。赞之者有张维屏《谈艺录》:“频伽以《灵芬》名集,其心灵,其笔灵,真得乾坤清气者。其诗、其文、其词皆必传。”阮元《灵芬馆二集诗序》:“《蘅梦词》、《浮眉楼词》清婉颖异,具宋人正音,卓然名家。”贬之者如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郭词亦具荔枝之形,然已在一日变色,二日变味时矣。”

  • 标签: 评价 《谈艺录》 诗文 阮元 乾隆 词章
  • 简介:对于易卜生创作的《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的原因,传统的解读基本都是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本文针对娜拉出走的原因,从传统的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新的解读。

  • 标签: 男权社会 娜拉出走 原因
  • 简介:隋末大儒王及河汾之学,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中说》及今人研究多认为王于仁寿三年(603)西游长安交接隋代公卿李德林、薛道衡和杨素。比对各种文献记载可以发现,仁寿三年王西至长安时,李德林已卒去十三年之久。薛道衡于仁寿二年已离开长安、出为襄州总管。杨素不仅在思想观点上不认可王献于隋文帝的《太平十二策》,而且在政治立场上二人也处于对立面。杨素襄助杨广争夺皇储地位,与太子杨勇和蜀王杨秀为死敌,而王曾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因此杨素绝无可能于仁寿三年与王交接。

  • 标签: 王通 生平 辨疑
  • 简介:盛行于英美的新批评理论强调以文本为中心,推崇细读式进入诗歌,通过对诗歌的细致阐释来解读诗歌的语言、修辞、结构等问题,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诗歌,抛开了作者以外的因素,而纯粹地探究诗歌的内部因素。笔者试图从新批评的视角,重读郭小川的《秋歌》,并希望以此为《秋歌》的解读打开新的契机。

  • 标签: 《秋歌》 解读 对立统一 批评理论 内部因素 诗歌
  • 简介:郭小川的《秋歌》是一个有裂痕的文本,其中既有对“大我”的张扬,也有对知识分子身份的瞬间照亮,所以无论是从反“四人帮”的角度去对其做拔高理解,还是从歌颂领袖的角度对其进行贬低,都会失之于片面。与其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反抗和斗争,不如说表现了诗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矛盾重重的心理。

  • 标签: 郭小川 《秋歌》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