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正>本刊久有志于编出一个莎士比亚专号,这个意愿现在实现了。专号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新译本,它揭开了中国翻译莎剧的新页;一个莎剧改编本,改编者是当代英国重要剧作家韦斯克(ArnoldWesker);一本较近出版的莎士比亚传里关于伦敦的完整一章,作者是以文笔著名的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Burgess);还有六首诗,是一个中国作家夜读莎剧的寄兴。以上是属于文学创作方面的项目。莎士比亚的重要性,正在于他创作了大量的剧本,

  • 标签: 莎士比亚 莎剧 专号 文学创作 小说家 安东尼
  • 简介:<正>一、心胸莎士比亚,你的心胸坦荡荡吸收这个的俊逸,模仿那个的开阔,只要能写出更动人的诗剧,让感情在舞台上燃成烈火。但又比火永恒。多少人物的命运留下了长远思索的命题: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困惑,一个老年父亲在荒野的悲啼,

  • 标签: 青年知识分子 舞台 莎士比亚 模仿 老年 困惑
  • 简介:莎士比亚喜剧的批评经历了一个从政治概念出发,以社会学批评为主,强调“人民性”,以及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批评方式过渡到美学、文艺学批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莎士比亚喜剧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研究中冲破了“人性”和“爱”的禁区,将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定位于“爱”、“友谊”,强调莎士比亚喜剧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爱情、婚姻的讴歌,并对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 标签: 莎士比亚 喜剧批评 文学评论 封建禁欲主义 艺术特点 创作手法
  • 简介:<正>袁昌英教授(字兰子、兰紫,1894——1973),生于湖南醴陵农村的一个乡绅家庭。父袁家普(雪庵)是一位思想先进的饱学之士,民国官员。他对女儿的教育极为重视。袁昌英幼时在家乡读私塾,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少时由其父送到长沙、上海读书,1916年毕业于上海中西女塾。其父自费送她到英国留学,一去五年。先就读于伦敦Black-heath中学,1918——1921年就读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为该校攻读英国与欧洲文学的第一位中国妇女,主修古典与近代戏剧。1921年7月以论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论文获文学硕士学位。因她是中国妇女在英国获文学硕士的第一人,当时路透社特为此发了消息,国内各大报刊随即登出,但误将姓名译为“张英女士”。此时,她已开始写文章寄回国内发表。现仅发现的一篇写于1920年的《论女子留学的必要》,响彻了五四运动时代倡导妇女解放的呼声。

  • 标签: 莎士比亚 袁昌英 中国妇女 法国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妇女解放
  • 简介:2014年5月31日至6月1日,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简称“中莎会”)主办、南京大学英语系和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莎士比亚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是中莎会自2013年复会以后举办的首次年会。来自全国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莎士比亚研究 年会综述 中国 南京大学 动态 外国文学
  • 简介:莎士比亚作品一直是世界文学研究的重点.20世纪各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流派纷至沓来,以其独特的视角突出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夸大和扭曲了莎士比亚,使得莎剧进入一个全新的万花筒似的斑斓的世界,烙上了现代主义的杂色印记,显露出怪异的光芒.

  • 标签: 莎士比亚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怪异 莎剧 世界文学 独特
  • 简介: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都在展现女儿如何在父亲的管束下寻求独立.本文列举了五个文学形象:朱丽叶、苔丝狄蒙娜、鲍西娅、凯特(凯瑟琳娜)、科迪利娅.

  • 标签: 莎士比亚 女儿 梦想 责任 反抗 苔丝狄蒙娜
  • 简介:在上个世纪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莎士比亚在战后英国戏剧中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再写"文学的出现:一方面,透过"再写",莎士比亚作为"大写"作者的身份被消解,其"圣经"般的文本成为众多互文溪流中的一脉;但另一方面,"再写"也是一种"活者与亡者"之间的对话,是莎剧在20世纪语境中一种独特的诗学存在,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文本修正和衍生。

  • 标签: 莎士比亚 战后戏剧 再写 颠覆 存在
  • 简介:<正>《乐记》中说:“古人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经》三百篇原先大都有音乐。在古希腊酒神祭典仪式中,人们伴着竖琴等乐器的旋律狂歌曼舞,从中演变出抒情诗,后来又变化为悲剧和喜剧。古希腊神话中的诗神和乐神是不分的,最初是阿波罗,后来是缪斯。苏联音乐理论家克列姆辽夫认为,诗歌与音乐存在着密切的

  • 标签: 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 哈姆雷特 作品 戏剧 莎士比亚
  • 简介:莎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败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不含血的肉"的观念的普遍认同,或者说集体无意识的默许,其中隐含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身体观的重大转变。在西方文化中,随着现代人体解剖术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血肉相通的身体观逐渐让位于为血肉分离的身体观。这种转变在包罗万象的莎士比亚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文本踪迹,其中既有"四体液说"和放血疗法的明确话语,也有维萨里《人体的构造》的影响和哈维血液循环说的先声,而鲍西亚扭转剧情的判决则成为两种身体观的象征性分界。

  • 标签: 莎士比亚 夏洛克 血肉相通 血肉分离 身体观
  • 简介:<正>梁实秋翻译过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影响最大、贡献最卓绝的是他独自一人翻译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这一翻译工程开始于1930年,当时,任职于翻译委员会的胡适,拟定了一个五年译书规划,遍邀各方名士翻译两方哲学、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全集亦被列入,并拟定由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叶公超、陈西莹五人共同担任翻译。不料闻、徐、叶、陈四人始终没有动手,这一工作就全部落在梁实秋一人身上。他开始了漫长的耕耘。抗战开始前,他译完了四部悲剧,四部

  • 标签: 莎士比亚 梁实秋 莎士比亚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 西方文学 西方文化知识
  • 简介:莎士比亚著作者分歧问题历来不被正统的莎士比亚学者看好,然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姆斯·夏皮罗的近作《遗嘱分歧:谁创作了莎士比亚?》却“铤而走险”、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反斯特拉福特”阵营的诸多理论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反莎士比亚派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文化逻辑。在试图解开莎士比亚作品的作者分歧何以产生这一谜底的过程中,该书也为回答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启示。

  • 标签: 夏皮罗《遗嘱分歧:谁创作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作者分歧
  • 简介: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主要聚焦点。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运用“浮雕式”、连贯性、类型与个性以及情境中的动态映衬等多种方法,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构建了一座历史剧的艺术大厦。莎士比亚在这方面的探索,对后世乃至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 标签: 莎士比亚历史剧 人物塑造“浮雕式” 连贯性 类型与个性 动态映衬
  • 简介:莎士比亚作品经常为人所用,在现代战争中亦然.莎士比亚作品的模糊性使之既可以被用来支持战争,也可以被用来反对战争.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改编往往反映了导演和时代的解读.而对于莎士比亚文本的解读,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本文主要探讨莎士比亚文本和电影在战争中的利用,而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则涉及国际政治和战争对于文本之外、纯粹作为文化符号的莎士比亚的利用.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 《亨利五世》 电影艺术 现代战争
  • 简介:为了纪念莎士比亚诞生427周年,本刊本期编了一个专辑,其中有: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十四首;帕斯捷尔那克著、刘宗次译:莎士比亚的节奏;王佐良: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时辰。屠岸同志译莎翁十四行诗已经多年,早在1950年就出版了全部译文,经过多次修订,1981年又出了新版。这次应本刊之邀,又对其中最有名、最具特色的十四首作了新的修订,并在每首译文之后作了阐释,读了会加深我们对于原作的思想和艺术的了解。帕斯捷尔那克是苏联著名诗人和莎著译者,所译《哈姆雷特》一剧为世人注目,他对剧之中的韵律问题有独到看法,文章虽短,值得细读。

  • 标签: 友谊 比喻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美质 艺术魅力 王佐
  • 简介:<正>曹雪芹(1724—1764),是我国清代博学多艺的天才作家,即小说家兼诗人,他的著名小说《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部蕴含丰富的文化小说。他早已蜚声中外,至今欣赏和研究他的不再限于国内,“红学”已成为国际性的学问。作者曹雪芹,以他那生花的如椽巨笔,几乎使用了我国几千年来所有传统和民间的文艺形式,包括诗词曲赋歌谣等韵文近二十种.奇妙弘丽地构成一个“艺宫”,把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最高峰。

  • 标签: 莎士比亚 《红楼梦》 曹雪芹 浪漫主义 韵文 《威尼斯商人》
  • 简介: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深受苏联马克思主义莎评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莎士比亚被中国的政治涂上了各种油彩,在中国政治的影响下不断变脸。

  • 标签: 莎士比亚 戏剧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中国
  • 简介: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十部英国历史剧,它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莎士比亚首先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第一四联剧),然后追叙了它的前半部分(第二四联剧),并且在中间插入了一个新的开端(《约翰王》)从而重新演绎了这个"英国故事",其中"亨利三部曲"同时构成了它的孪生故事;最后,他以《亨利八世》结束了这个"英国故事"。讲述它的成长历程和最后胜利,即构成了戏剧诗人-政治哲人莎士比亚的"作者之意"。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历史剧 都铎神话 英国故事 意图
  • 简介:<正>《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王佐良著,重庆出版社,1991年4月版。1991年由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在国内出版了两本莎研专著。一本由重庆出版社学术出版基金资助,王佐良先生撰写的《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另一本是长白山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张泗洋等人撰写,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

  •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 学术著作出版 基金资助 王佐良 学术出版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