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刘传霞专著《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对身体政治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表现形态有独到发现,对其症候性危机也有很强的批判性。更重要的是,该书又是一部试图从"问题性症候"出发,将整个当代文学做联系性思考的著作。

  • 标签: 刘传霞 《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 症候性危机
  • 简介: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有紧密联系,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示。但30年代左翼文学更多是作家们出于像鲁迅所说的"目的都在工农大众"的"为政治"的写作,也是在广义的政治上、立足于政治"原点"之上的写作。它放射出来的真纯、与民众苦难保持深切联系的人性和人道光辉,以及在批判现实中奔涌出来的道德义愤,显示了"为政治"写作的精神风貌。

  • 标签: 政治 为政治的文学 左翼文学
  • 简介:《鲁宾逊漂流记》是笛福以英格兰水手为原型,进行的文学艺术的再创造,将自己多年的海上经验和体验灌注于鲁宾逊身上。这部小说大获成功,为笛福赢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向读者展现了笛福的殖民主义心理。本文通过对鲁宾逊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找寻出作者骨子里所透露出的殖民主义色彩。

  • 标签: 《鲁宾逊漂流记》 资本主义时期 殖民主义 侵略
  • 简介:《这样的战士》中塑造了“立人”思想的践行者形象,鲁迅以战士作为“立人”思想的承载者、执行者和出口,显示出身为战士的坚守策略:有勇有谋、韧性战斗。同时,他也揭示了战士的斗争策略及其中国遭遇:虽身处困境,但最终亦反抗绝望和各种限定性。他可以失败,可以死去,但是,战士韧性、理性、自信战斗的精神永存。

  • 标签: “立人”《这样的战士》 鲁迅 启蒙 韧性
  • 简介:本文从话语权、权力和宗教三个视角阐释了《使女的故事》中的政治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女性生态预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中宗教与政治的未来小说。

  • 标签: 《使女的故事》话语政冶 权力政治 宗教政治
  • 简介: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文坛巨擘,李健吾先生的翻译作品以其译文措词得体、语言鲜明、表达精炼、行文流畅而著称于世。特别是其经典译著《包法利夫人》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而且还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美学价值,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风格和意境上实现了高度的契合,是其翻译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 标签: 李健吾 翻译思想 《包法利夫人》
  • 简介:本文从当代左翼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对象化这一视角出发,研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和《革命中的中国妇女》如何在左翼思想的框架下书写、认同中国妇女以及如何通过女性跨文化书写重构自我。就内容而言,史沫特莱塑造了献身民族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中国女性形象;就形式而言,她采用了"百纳被"的拼贴叙事和叙事易装等策略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界限,巧妙地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

  • 标签: 史沫特莱 左翼思想 中国妇女形象 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