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菩提心与良知都具有扩展性的特点,一个普度众生,一个万物一体;发菩提心与致良知是佛家大乘与儒家成圣的关键;菩提心与良知均有可操作的生成途径,且人人具有成功的可能;在具体修行上,宗喀巴与王阳明均反对一蹴而就。在以上诸多相似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藏传佛教(宗喀巴)与儒家(王阳明)虽然体系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与归旨却有相同的指向,即寻找永恒的价值存在。

  • 标签: 宗喀巴 王阳明 菩提心 良知 相似性
  • 简介:通过对《金粉世家》与《十八春》全书的认真研读,笔者在两位爱情大师所述的民国情事中,发现了某些相似点。白秀珠与石翠芝这两位女子虽不能贵为所处小说中的核心女性,却是推动小说主要人物情事发展与矛盾制造的重要筹码。一位是北洋军阀内阁总长的妹妹——白秀珠,一位是南京名门石家的千金——石翠芝,这样的出身,看似应一生顺风顺水,然而,大都市里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豪门子弟所受之教育,都已使他们(特别是男性)跳出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因此,深陷宅院里的女性虽比贫寒女子见得更多西洋玩物,却少了许多接触新社会、新风气的机会。

  • 标签: 白秀珠 石翠芝 悲剧 相似点
  • 简介:有些研究历史的人说我国的传统政治是"中国式的民主",他们的论据是:我国的传统,政府中的官吏完全来自民间,既经过公开的考试,又把额数分配到全国各地,并且按一定年月,使新分子陆续参加进来,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早已全部由民众组成了。

  • 标签: 知识分子 研究历史 民众 传统政治 皇帝 民主
  • 简介:影片开头,音乐指挥家皮埃尔重回法国故里出席母亲的葬礼时获得了幼时老友派皮诺送给他的一本日记,日记的记录者是二人童年时的老师马修。皮埃尔翻阅着日记,回味着当年马修老师的点滴心意与儿时往事,故事就此展开。回忆的桥段通常带着下午茶般的淡然和煦,缓缓道来,带着穿越时光的奇妙感知。记忆布景的逐渐明朗也会慢慢丰满岁月沉淀后模糊的故人身影。这些成长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或许再未谋面,

  • 标签: 《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 法国 矛盾 音乐指挥家 皮埃尔
  • 简介: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天机”来源于道家灵感观,重在自然存在的时机、机遇、变化中的条件,强调艺事以随机应变为要旨;西方数码艺术理论中的“随机”来源于数学概率论,重在人工制造的或然,被用作开拓思路的契机。它们都不属于纯粹偶然范畴,而是体现了人们透过偶然把握必然的努力。

  • 标签: 天机 随机性 古典文论 数码艺术
  • 简介:作为一门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学科,比较文学仍旧常常被误解为一门几乎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的学问。甚至一些比较文学科班出生的学人也认为,只要具备相应的语言(主要是外语)工具和一定的中外文学和文化修养,只要研究对象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的文学现象比较,不管基于何种价值立场和主体局限,似乎都可以视作为比较文学了。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未必!作者认为,任何所谓的比较,都需要价值理念去支撑,比较的学理要求、问题意识和价值目标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科方法和研究范式的有效。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 标签: 比较学科 问题意识 价值理念 方法有效性
  • 简介:知识分子译介是个突出的翻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译介产生的背景源于一个断裂时代的知识需求,其次梳理了译介的主要文本,接着重点从五个层面——知识分子的镜像、知识分子的组成、精英型知识分子的危害、知识分子的背叛和知识分子传统的衰落——探讨了可能产生的启示,最后以萨伊德的知识分子立场为例点出一个参照系。

  • 标签: 知识分子 译介
  • 简介:知识分子的言说困境张卫东人文精神讨论从文学、作家及文学批评开始,并始终吸引着大批文学界人士参与,但文学早已被悬置一边;它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文化热点,但最终并没有产生什么,新思想”,与此相关的讨论都可还原为旧有的讨论,甚至还原为“道德”、“理想”、“精神...

  • 标签: 知识分子 道德的形而上学 悖论 无物之词 中国知识界 人文精神讨论
  • 简介:解放战争初期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对中国的乡村社会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在革命风暴的携裹之下,乡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被阶级斗争话语所否定;血缘和地缘不再是维系乡村社会的主要纽带,阶级划分模式把乡村变成了敌我分明的阵营;宗族与乡绅的权威被取消,来自国家的直接统治第一次深入到了乡村基层。

  • 标签: 分子 乡村社会 流变 形象 文学 土改
  • 简介:<正>樊星在《再谈告别20世纪》,(载《文论报》1995.12.15)一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界最触目惊心的悲剧是党同伐异。因此,在世纪末反思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一直是牵动人心的重要主题。在文化挣脱政治的争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讨论,宽容、宽松的呼声中,都可感受到这主题的存在。如何在深入民间与保持独立人格之间,在干预生活、关心政治与超越党同伐异之间,在肩负文化使命与调整文化心态之间,在吸收新潮与承继遗产之间保持平衡,是一个血泪凝成的世纪课题。一般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很难。浮躁情绪和“唯我独尊”的偏狭不知坑害了多少有才华的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浮躁不安,当代人已来到一个转折点上,以经济竞争取代政治斗争;以百家争鸣取代“一言堂”;以兼容并蓄取代党同伐异;以豁达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独立人格 文化心态 文化使命 中国文化界 命运主题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话语失去了它原有的影响力,处于一种时刻被解构甚至是被讥讽的境地——很多人开始过度阐释它的精英意识,嘲笑它的理想与激情,批判它的现代追求,而这些说法大有市场,颇受欢迎。在这种知识分子话语的失利背后,是关于人性、人道主义、启蒙、重申五四精神等1980年代价值理想的退潮或是中止,是20世纪提前结束的一个结果。随后而来的新写实、后现代、新左派、新国学成为提前进入21世纪的急先锋,成全了文学与文化在意识形态或政治干预下的妥协和随波逐流。

  • 标签: 知识分子话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尴尬 书写 困境 价值理想
  • 简介:实话说,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再三犹疑并且羞愧。因为身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纯粹从“知识”角度而言),我和黄灯一样都清晰地感受到,在当下,“知识分子”已经成了一个不再与真实生活和生命体验发生联系的空洞概念。不要说它已然不具备反叛压制、为民请命的正义和正当,就连其最底线的功能——反哺自己来处的知识谱系与精神体系——也成了难以企及的标准。毫无疑问,“知识分子”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了。这里面固然有某些社会和历史原因,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充任了“污名化”的主体:从角色认同的自我疏离与断裂,到人文道义的隔膜与回避,到价值失范的默认与漠视……这一切都导致“知识分子”的内涵不断被抽空和异化。

  • 标签: 知识分子精神 乡村书写 生命体验 真实生活 为民请命 知识谱系
  • 简介:中国比较文学工作者该如何看待当前西方比较文学界的泛文化研究趋势?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该如何发展?作者阐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更多还原

  • 标签: 21世纪 中国 比较文学 发展 研究趋向
  • 简介:"五四"时期蓬勃兴起了以北京大学征集民间歌谣为标志的民间文艺运动.研究二十世纪文学史的论者习惯于对这场运动中出现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作出启蒙与被启蒙的判定,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实际上是缺乏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作深入全面的考察,忽略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融互动.

  • 标签: 民间文艺 五四新文学运动 知识分子 勃兴 文学史 民间歌谣
  • 简介:研究悲剧创作,有必要对源远流长的中西悲剧传统进行一番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审时度世。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深刻人文内涵又有强烈艺术感染、既有鲜明时代又有深沉历史感的作品来。否则,持一隅之见、坐井观天,是难成大气候的。在此基础上,下面,对中西悲剧传统...

  • 标签: 中西悲剧 西方悲剧 古典悲剧 悲剧创作 传统比 中国悲剧
  • 简介:2002年5月30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主办,山东潍坊学院、山东潍坊教局联合承办的“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研究”开题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潍坊举行。此项目已被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学 语文教育 学术研究
  • 简介:本文从语言—比较的基础、同一—名与实的关系、文化立场—观念的接受、理论话语—体系的焦虑四个方面,论证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外文应当是该学科的优势也是进行研究的基础,而目前情况却是相反;而大量的比较是将中外许多现象和命题进行了同一预设,是一种名与实错位;而对于源自其他文化区域的文学文本,没有对其内涵的观念进行清理,比较缺乏学理性透视;而在西学知识形态笼罩下,没有进行“去西化”和“重新语境化”就急于进行理论想象,也就难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建构。作者认为这四项互为前提的错位,是目前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比较 学科 问题
  • 简介: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200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受访时,曾将她在2003年出版的《学科之死》(DeathofaDiscipline)比喻成一首挽歌。她并解释在西方的文学传统里,挽歌虽以悼亡始,却总以颂赞生命的永续告终[1:61-62]。

  • 标签: 斯皮瓦克 比较文学 学科 回应 清华大学 文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