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我曾经从某一本杂志上读到了一则消息:记者让一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解释“知青”这个名词,许多被采访者语焉不详,甚至懵然无知。其中,一位小学生回答得最妙:知青?不清楚……“知青”可能是一种新的蜜饯吧?记忆之中,“知青”所代表的的确是一个开始模糊的历史事件了。60年代末期,一大批年轻人的躯体从疯狂的政治漩涡之中甩了出来,卷入另一场规模巨大的社会运动:上山下乡。他们怀里揣着一些狂热的政治概念与光荣的梦想,星星点点地散落到广袤的乡村。从此,我们的国度增添了一种称之为“知识青年”的特殊身分。这就是“知青”的来历。现在,这场规模巨大

  • 标签: 历史事件 社会运动 张承志 知识分子 社会实验 文学
  • 简介:  我一直在想一个奇怪的命题,关于记忆与真实.如果被告之自己所有经历都是虚构的,那么,那些记忆里的瞬间就只有空白是真实的了.如果连同那些空白的瞬间一同抹去,那我是不是就掉入虚空?那时我是否还可以记起自己,或者我是否还真实地存在?……

  • 标签: 秘密遗忘 遗忘后花园
  • 简介:读李美皆的《关于从维熙的“混沌”》时,第一感觉是获得了一种阅读快感,一种只有读到好文字以后才会有的那种怦然心动。不过紧接着也产生一个疑问:文章可以这样写吗?没错,那些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从维熙的文字,不是李美皆的文字。可是,既然李美皆已经讲明这篇文章就是对《混沌》的摘抄,还特别强调“我尽量使用从维熙的原文,并尽量不做评论”,那么就不存在是不是抄的问题,只存在可不可以这样抄的问题了。

  • 标签: 遗忘 《混沌》 从维熙 文字 文章 快感
  • 简介:原谅我还不能交出九月的影子那些敞开的袖口有很多荒凉的风吹出山林,又吹往城镇一路只爱奔波,携带冰冷的体温从不关心枝桠上摇摇欲坠的命运

  • 标签: 最后一片树叶 织网 去毛
  • 简介: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学教学应加强学生对数学问题敏感性及数学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我国数学教学改革趋势与经验的分析,在相关教学理论的启发下,结合自身多年来的中学数学实践探索经验,吸收并整合情境教学与问题教学等国内同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初中数“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

  • 标签: 初中数学 教学规律 探索 教学模式
  • 简介: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关注中国的当下现实,我们就会发现,如今社会,审美价值观念已经走向多元,审美活动方式也日益多样,人的审美关系更是丰富复杂。如果无视中国当下现实的审美现象,不作新的探索,恐怕很难建构中国的当代美学。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结...

  • 标签: “美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美学 诗意地栖居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
  • 简介:活捉元凶——根据中篇小说《天堂并不遥远》改编□原著:蓝马□编剧:冀邢第一章太阳透过云层,懒洋洋地照耀着繁华喧闹的都市。灰色的鸽群鸣着哨音,飞过大雾迷朦的天空。市中心和平路口,巍然耸立起一座银光闪闪的摩天大楼。楼内幽静的过道深处,宽敞豪华的总裁办公室套...

  • 标签: 中篇小说 出租车 泄洪闸 出租汽车司机 奥迪轿车 教堂
  • 简介:摘要中等生的类型无外乎以下三种。其一,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比较聪明,能较快地掌握知识,但缺乏毅力,学习不刻苦,因而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其二,智力因素一般,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对问题的反应较慢,但学习踏实努力。其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理解能力较差,学习又不够努力和深入。

  • 标签: 中等生 现状 对策
  • 简介:1930—40年代,不少来华的西方人对中国共产党感兴趣并到访了中共根据地,他们在根据地的经历以及关于这些经历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促成许多人了解、向往中共。这些西方人为什么亲近中共?他们如何理解中共?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除了从他们自身的立场与想法中寻找答案外,

  • 标签: 40年代 西方人 中共 红色中国 写作 形象
  • 简介: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改编的京剧莎剧《歧王梦》实现了从文本之间的互文到文化之间的互文。既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又在这种互文过程中与中国传统伦理教化实现了对接。两者互文的基础在于对“人性的剖析”,并通过改写与替换实现了艺术形式上的互文与互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设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 标签: 存在编码 莎士比亚 京剧《歧王梦》 《李尔王》 互文
  • 简介: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除了还原历史以外,更应该从中总结规律、寻求殷鉴.数百年来,之所以对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争议不休,除了它本身是一个缠夹的矛盾结构外,也由于研究者往往对其有关观点和创作状况归类铺陈较多,而对其内在规律、思想核心特别是有价值的殷鉴挖掘、总结较少.笔者认为,尽管李梦阳以复古为旗帜,以重格调和主情为其文学观点之两翼,但只要全面地作一番知人论世的工作,并将其文学观点与其实际运作联系起来考查,就会发现,其文学思想的核心乃在于通过文学进行社会参与,即通过文学复古来振奋士心,制造盛世氛围,为挽救明王朝之颓势、振兴朝纲服务.当他的这种努力与文学自身规律相结合时,便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影响;但当他为了社会参与而从"本诸法"、"祖其格"和因袭模拟等方面违背甚至抹杀了文学自身的规律时,他便得到了在当世和后世屡屡为人诟病的败绩和教训.这种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违背和抹杀有其多方面的主观原因.今天看来,他的教训以及他本人对这个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恰恰又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殷鉴.

  • 标签: 社会参与 自身规律 反思 殷鉴 文学思想 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