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流动空间(spaceofflows)是美国社会学者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在1996年分析网络社会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从空间维度来认识电子传媒对都市和社会的深层影响。

  • 标签: 社会化生产 流动空间 卡斯特 阐释 当代 媒体
  • 简介:<正>历史的真实形态要比通常史籍告诉我们的复杂得多,小说是对历史的补充,但我们其实无法走进历史更无法再现历史,只能让我们的思想"接近"历史,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解读长篇历史小说《问心碑》求教于作者时,崔慕良(老莫)先生这样坦陈己见。我们了解历史,是出于对历史的敬畏,但正因为想象实际之间难以逾越的阻隔,反倒成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备感兴趣的充足理由,作家们凭自己的理解去填补其中的空白。《问心碑》问世经年,产生一定社会反响,作为本土文化中少见的力作,我们仍然确有必要满怀兴致的探讨这部作品的意义。本文仅就人物塑造的话题试为管窥,以便就教于方家。

  • 标签: 长篇历史小说 赵泽 人物形象塑造 历史人物 龙德 人物塑造
  • 简介:文学作品中千姿百态的女子形象客观地向我们解析着中国女子社会地位的变迁。在生产力低下的先秦时期,女子为生存而劳碌,承担着种族繁衍的社会责任;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女子在礼教的束缚之下,一直处于受奴役的地位;近现代以来,因女学堂的兴办,接受教育的女子开始为自身权益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女子才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真正享有男子平等的权利。

  • 标签: 文学作品 女子命运 变迁
  • 简介:王寂(1128—1194),字元老,号拙轩。天德三年进士,累官中都路都转运使,拜礼部尚书。他工诗善词,以文章政事称于世1,是金代“国朝文派”的重要代表之一。自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至二年,王寂奉命先后出巡辽东、鸭绿江,提点刑狱,并撰有《辽东行部志》《鸭江行部志》。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后,始为世人所知。②这两部行记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地学价值,还包括丰富的文学价值。本文试从文学角度探讨王寂两部行记的体例、内容及风格,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 标签: 辽东 《鸭江行部志》 画卷 社会 风情 东北
  • 简介:本文结合老舍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简要分析了写实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骆驼祥子》中的具体运用,深刻阐述了典型人物"骆驼祥子"的梦想悲剧黑暗残酷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为读者更好地解读"谁破碎了祥子的梦"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本文还结合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旧时代各色人物的悲惨命运,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非常有说服力的逻辑语言,深刻说明了祥子个人梦想的破灭绝非个人梦想的悲剧,而是时代与社会梦想的大悲剧,雄辩地论证了"旧社会国家没前途,个人难发展"的观点,发人深思。

  • 标签: 祥子 奋斗 梦想 悲剧
  • 简介:儿子小时,我问他什么是“旷野”,他背课文似的回答:旷野,就是空旷的原野。这是老师教的。空旷、原野这些概念,他脑子里面是糊的。也难怪,他生在远离旷野的大城市。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正>打开门,呼吸的是新鲜空气,眺望的是远方。踏上路,向往的是美好未来,放飞的是梦想。——题记起点还记得乡下那扇厚重的木门吧?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的历史。门内,写满了慈祥和关爱,门外,有阳光、有雾、有水,房前屋后,还堆满了风景。那个时候的你,还无法推开厚重的木门,可你却多次透过门缝,看到了门外那条延伸至远方的路,看到了门外那精彩的世界。于是你说:当我能打开这扇门时,我将开始人生的起点。终于,"吱呀"一声,在一个晨雾缥缈的日子

  • 标签: 在路上 胡新 不知道
  • 简介:“底层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创获。尽管目前关于“底层文学”的命名、“底层文学”的道德立场及其“文学性”问题,还存在颇多的争议),甚至还有人从根本上质疑“底层文学”的写作和表述方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新世纪中国文学格局中,“底层文学”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若从历史的“长时段”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底层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指摘便会迎刃而解,而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也会显现得更加清晰。本文拟从分析“底层文学”所招致的批评和质疑入手,讨论其在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 标签: 底层文学 反思 苦难 代言 历史价值 中国文学
  • 简介:《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曹雪芹熔铸了自己人生感悟和理想、耗费了大量笔墨和心血而成的文学大厦。《世说新语》《晋书》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诸多名士的逸闻趣事以及他们的言谈举止乃至喜怒哀乐。《红楼梦》复现了《世说新语》等所载一些魏晋名士的言行风采。“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表现名士风采,”“《红楼梦》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一位风流名士在抒发情怀、在激扬文字。”1曹雪芹对名士有种特殊情感,深填于膺堂,形成了一种情结,贯穿于《红楼梦》的创作中。不仅曹雪芹本人身上有名士之气,而且其作品中构拟的人物更是如此。《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高蹈独立,不论风神仪貌,

  • 标签: 魏晋名士 曹雪芹 《红楼梦》 《世说新语》 人生感悟 言谈举止
  • 简介:优游于无所归依的“两间”。曾经是中国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鲁迅先生说“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也许是寂寞的,但说实在的,也算不得太大的痛苦,反正你是自由的,至少,你是可以选择的,最不济,还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

  • 标签: 隐士 知识分子 彷徨 鲁迅 寂寞 成一
  • 简介:林默涵同志在党的思想文艺战线上奋斗了一辈子,在文艺理论批评和组织领导工作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曲艺方面,也发表过许多重要见解,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 标签: 林默涵 曲艺 文艺理论批评 组织领导工作 党的思想
  • 简介:结社是宋明以来士子研习科举的重要方式,发展到清代则更为盛行。特别是乾隆年间科举考试增加诗赋内容,以及朝廷禁令的逐渐松弛,诗社、文社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社团及参与人数的增多,结社就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又被小说家借用,成为清代某些小说中的重要题材。

  • 标签: 清代小说 科举考试 结社 乾隆年间 社会现象 参与人
  • 简介:2013年12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举办第三十一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的主题是“左翼文艺研究:热点前沿”,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李云雷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卢燕娟、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张慧瑜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近40名青年学人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期论坛对左翼文艺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对1980年代“纯文学”遮蔽左翼文艺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对1990年代对左翼文艺进行“再解读”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我们应在一种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新思考文艺与人民、文艺政治、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等经典命题,重新探讨文艺接近人民的方法和途径。本刊特刊发其主要内容,希望引起关注。

  • 标签: 文艺研究 左翼文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研究所 中国政法大学
  • 简介:深圳是一个激情四溢的移民城市,不仅热衷赚钱者众。从事“无用之用”的文学写作者亦不知几几:有专业作家,也有自由文人;有打工作者,也有官员作家——比如黄海先生。就是活跃于这座城市的一位有思考、有立场、有追求的诗人,这个岭南人.嗓门粗犷宏亮,论起诗来滔滔不绝。白天,他忙碌于工作;夜晚,则要么青灯黄卷饱读诗书,要么在电脑键盘上敲打他的诗文新作。

  • 标签: 新诗 黄海 律诗 “无用之用” 移民城市 专业作家
  • 简介:宋仁宗朝谏院成为独立机构,谏官由皇帝亲自除授,职能从规谏皇帝扩大到了监督百官。谏职已成为具有较高地位、广泛参与国事的要职。范仲淹曾任谏职,谏诤精神、责任意识强烈。在其影响下,士人谏诤精神空前高涨,并于庆历年间达到高潮,一时间王素、欧阳修、蔡襄、余靖等人同任谏官,为新政开展做出了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仁宗朝也是宋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谏诤精神高涨的同时,一场诗文革新运动也随之拉开了序幕。范仲淹集文人、学者、官僚于一身,他不但谏诤精神、责任意识强烈,同时也是诗文革新的关键人物之一。范仲淹的文学活动受到谏官经历、

  • 标签: 责任意识 文学活动 范仲淹 谏官 诗文革新运动 独立机构
  • 简介:编写文学史,严格说来是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要把某一时期的文学史编写得很符合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面貌,其实是不可能的.通常所谓的“历史”,是指政治史、社会发展史、时代变迁史.政治史、社会发展史、时代变迁史,都不容易写好,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写得很合乎历史实际,那么,文学史,就更难以写得与历史实际十分相符了,因为编写文学史,编写政治史、社会发展史、时代变迁史,在价值取向上本应是很不同的,而这很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使得编写文学史比起编写政治史、社会发展史、时代变迁史,面临更多更大的难题.这一点,下面再细说.

  • 标签: 文学史 社会发展史 时代变迁 编撰 政治史 文学发展
  • 简介:若干年前。沪上余姓作者之心肠文章,成鸡肋话题后,李美皆撰文翻出新意,叫人眼前一亮。端的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小李这回故伎重演,又打出一发“马后炮”。重操旧业,难免兴奋,笔墨悠荡中,赘生出无可无不可的闲笔。但终究令人高兴,英气“回来”就好。

  • 标签: 戏谑 “马后炮” 无可无不可
  • 简介:一、世界文学地理“发现”中国“世界文学”的提出“中国文学”视界有关。是中国古典文学启发了歌德、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预见到了超越民族文学边界的“世界文学”,为“世界文学”的提出及其初步构架提供了最初的材料、动力和愿景。

  • 标签: 现代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 海外 中国古典文学 “发现” 文学地理
  • 简介:默涵同志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建国以来,特别是从1959年他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并文化部副部长以来的数十年,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艺术教育的实际,发表了一系列的论点,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标签: 艺术教育家 思想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林默涵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959年
  • 简介:研究元小说的语言功能特征,需要结合它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从例证的分析中探讨这类小说创作模式在叙事上的变异变革。元小说在作者读者的关系上,用小说套小说,使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甚至错位。在小说批评的关系上,用小说创作反省自身,讨论、评论文学创作及小说的意义,使故事情节评价议论交替进行;在艺术生活的关系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形式上,追求语言的表达策略,而将一切小说文本和对象客体都视为虚构的世界。

  • 标签: 角色变换 文本交替 语言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