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作者: 卞丽华
  • 学科: 语言文字 > 英语
  • 创建时间:2010-11-21
  • 出处:《时代英语报》 2010年第11期
  • 机构:英语课程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效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就要运用阅读这种手段达到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目的。可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英语语言储备量少,缺乏语法知识,“没有意义理解的阅读不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赵淑红,2007)。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从字词根基开始,为学生的阅读打好底,真正让学生放下学习的包袱,“悦读”起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主流社会及媒体出现了意在表现美国男子英雄形象,重构男性霸权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质疑。本文以德里罗的小说《坠落的人》为例,探索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在小说中的解构。

  • 标签: 9·11事件 民族创伤 男性霸权 解构
  • 简介:属下的“发声”问题是后殖民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在《磨亮的锄头》中,男性属下建构自身主体身份的过程,是在“白色神话”驱使下,对殖民主义压迫机制的复制,因而延续了殖民权力的不平等关系。小说中克里奥尔白人男性属下贝尔菲尔斯、威尔伯福斯,黑人男性属下萨根特的身份建构策略,实际上是父权意识、殖民地精英意识与帝国主义意识的共谋,加速了属下的“消声”。

  • 标签: 《磨亮的锄头》 男性属下 “白色神话” 身份建构
  • 简介:在其"9·11小说定义之作"《坠落的人》中,美国文坛名宿德里罗将"9·11"恐怖袭击阐释为对男主人公男性气概的阉割,并推而广之认为是对整个美利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阉割去势。本文认为,通过表征男主人公所受创伤,小说有效地回应了恐怖主义给美国男性身份认同与男子气概建构带来的危机。以德里罗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颠覆男性气概神话的书写作为一种文学范式,为"9·11"叙事提供了新的维度,使得危机时期的美国文学界免于简单英雄叙事的泛滥。

  • 标签: “9·11事件” 男性气概 反叙事 《坠落的人》
  • 简介:亚裔美国文学的性别大战导致亚裔男性总是难逃阉割或暴力的刻板印象,然而美国当红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对亚裔男性气质的书写是别具一格的。一方面拉希莉通过塑造技术知识型男性气质彰显了亚裔男性的经济权力,使其从边缘走向中心;另一方面她刻画了亚裔男性极具人格魅力的双性同体男性气质,消除了两性之间严格的性别等级。拉希莉凭借真实立体的人性书写打破了亚裔美国男性的刻板印象,超越了亚裔美国文学性别之战,体现了对男性卓越的人文情怀和对性别发展趋势的期许。

  • 标签: 裘帕·拉希莉 性别之战 技术知识型男性气质 双性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