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外出现的概念迁移研究进行评介,指出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吸收了近年来"概念研究法"和双语表征研究的基本成果,着眼于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概念层面来审视语言迁移现象,代表着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

  • 标签: 语言迁移 概念迁移 概念层面
  • 简介: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影响,说出或写出不合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的畸形英语,即所谓的"中式英语"。该文首先论述了中式英语的基本概念,然后从语言迁移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中的具体表现。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避免此类错误的产生,从而习得标准、地道的英语。

  • 标签: 语言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中式英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语调差别较大,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特征干扰带来的大量的语言负迁移影响,给学习带来严重的阻碍。从语言迁移的视角对比研究英汉语调,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 标签: 语言迁移 英汉语调 对比 英语语调教学实践
  • 简介:本文根据行为主义语言迁移论与语言对比分析假设理论,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语音的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语音的差别类型,并根据差别类型调查分析了汉语语言迁移与英语语音难度的关系.

  • 标签: 英语 语音学 汉语 音素 行为主义语言迁移 类别类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引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在功能意念表中指出说话和写文章不仅应做到语法上正确,合乎规范,还要做到恰当、得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流者之间的文化背景、交际习惯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常常会发生交际故障,因为说话者潜意识地把第一语言的语用习惯和交际模式用于第二语言交际

  • 标签: 语用迁移 文化知识 第二语言 交际模式 交流者 交际失误
  • 简介:1966年初版的TheRandomHouse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已于20年后的1987年修增出版了二版,通称RHD-II.如果把RHD-II同RHD-I略作比较,不难对近20年来英语的变化探察出一点消息来。本文借助于1987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的有关文章,略举数例如下:一、词性“like”是多词性的词。但与1966年的RHD-I不同,1987年的RHD-II已经把“like”也归入叹词了(Like,inadditiontoallitsother

  • 标签: 时代周刊 复数形式 单复 旧词新义 promo 数名词
  • 简介:文章分析了英汉语言的三个显着差异:一是简洁与复杂,二是抽象与具体,三是形合与意合。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这些显着差异,母语迁移常以负迁移的形式出现,这也是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之一。本文在分析母语负迁移的心理理论基础上论述了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的表现形式,并指出母语负迁移是中国学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致错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母语 负迁移 第二语言习得
  • 简介:母语负迁移现象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对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尤其是口语和写作的影响值得关注和重视。该文通过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的探究,明确了思维方式等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制约,同时借助演绎推理法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针对母语负迁移的应对策略。

  • 标签: 母语负迁移 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 简介:迁移”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有学习就会有迁移。在外语写作中,迁移是一种语用迁移,包括语义、句法和话语等不同层面的迁移,而句法层面的各种负迁移主要有语法范畴的负迁移、“省略”的负迁移、句式的负迁移和话语结构的负迁移等,其中以范畴不对应、汉语独立分句和流水句法等方面的影响最为深刻,且多为学习者所忽略。

  • 标签: 负迁移 句法 范畴 语序
  • 简介:母语负迁移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是一个普遍现象。本文从语素、词位、句法和语篇等不同的层面描述了母语负迁移在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种种表现,并分析了导致母语负迁移的两个主要原因:语言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差异,最后针对相关问题和原因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更有效地教授大学英语写作的策略,包括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以及教师应该从整体过程来教授写作。

  • 标签: 负迁移 写作 表现 原因 策略
  • 简介:本文分四部分,第1部分概述古今中外对语境的看法和研究。第2部分是语境的详细分类。第3部分讨论语境的功能。第4部分讨论"动态语境"和"认知语用推理"。我们既重视静态语境,更重视动态语境。我们认为交际是"互动意义"的生成和理解,它一方面以动态的洽商和语境领悟为基础,另一方面以基本"给定"语境为出发点,在"明示推进交际"中动态而高效地推导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文章最后提出微观或宏观地研究动态语境的各种途径的设想。

  • 标签: 动态语境 意义 洽商 推理
  • 简介:语言损耗作为语言习得的逆向过程,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国外二语语言环境下产生的母语损耗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介绍了六种有关母语损耗的理论模式,即回归假设、阈假设、干扰假设、简化假设、标记假设和语言休眠假设。本文还指出我国语言损耗研究应该充分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状况大力开展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母语的损耗研究。

  • 标签: 母语损耗 理论模式 少数民族语言
  • 简介:Sperber和Wilson在论述其关联理论时指出了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认知属性。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动态地发挥作用。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其中涉及到语境假设的选择、延伸、调整与顺应等。只有有了互为显映的认知语境,话语交际才能成功地实现。

  • 标签: 认知语境 动态功能
  • 简介:本文从回顾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和发展状况入手,结合语料库研究方法对TEM-8翻译中的母语干扰从词汇层面进行分析。探讨语言迁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旨在认识和把握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语言迁移 语料研究 TEM-8翻译失误分析 外语教学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洪美芳
  • 学科: 语言文字 > 英语
  • 创建时间:2007-08-18
  • 出处:《时代英语报》 7年第8期
  • 机构:《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动态生成,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概括,是对强调过程的预先设定,计划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随着对“动态生成”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因此变得更灵活多变,更显得博大精深。动态生成要求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它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状态。如何巧用课堂动态生成,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下面我就以牛津英语课堂教学案例为例证,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语言迁移理论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一个较有争议的话题。本研究试图从词汇搭配层面出发,观察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习得英语轻动词+名词搭配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本文首先介绍了汉语和英语中的轻动词系统,并对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使用轻动词来构成轻动词+名词搭配的不同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类,总结为七种类别。然后通过三套搭配测试题,分析了受试在习得英语轻动词+名词搭配时所受到的母语影响的程度,并对研究最初提出的几个具体问题做出了解答。最后本文重申了第一语言迁移现象的重要性,并就此对外语教学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 标签: 语言迁移 轻动词 轻动词+名词搭配
  • 简介:本文分析了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对Langacker的框架模式进行了扩展。在探讨图形-背景联想表征及意象图式分类的基础上,论文尝试在扩展的框架模式内从图形-背景和意象图式两个方面对典型句型和文学语篇进行分析,这对于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篇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 标签: 图形背景表征 动觉意象图式 动态分析 语篇分析 扩展的框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