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讨论了书面语体中非计量“一+量词”的语法功能,并从语法角度对其语体构成机制进行了思考,认为计量“一+量词”的本质功能在于为“语法句”赋予现实意义值。由于其所赋的值具有泛时空化的特征,因此该结构具有表达正式的书面语体功能。

  • 标签: 非计量“一+量词” 语法功能 泛时空化特征
  • 简介:文章在共时平面重点考察了框式结构“…不可”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条件。考察结论是:在言语表达中,“…不可”有“NP不可”和“VP不可”两种性质类别,可以有言说者或当事者两种表达视角。“NP不可”只有言说者表达视角,其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条件是:强调客观情态的[+推断性][+必须]语义特征。“VP不可”有言说者和当事者两种表达视角,有纯粹主观认识和强势客观推断两种语义类别。纯粹主观认识的表达为估测表达,强势客观推断的表达为估测表达。“…不可”的估测表达属于推断性强势估测。具有[+推断性]语义特征是其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基础和前提。

  • 标签: 框式结构 “非…不可” 估测表达 语义条件 强势估测
  • 简介:对四名普通话儿童自发话语的分析、输入与输出的对比研究表明,两岁至两岁五个月(02;00—02;05)是疑问词知识发展的关键年龄段;疑问用法要比疑问用法获得时间早、使用频率高;论元问句要比附加语问句获得时间早;疑问用法在儿童的自发输出中均出现在含“也/都”的否定句中.表任指。

  • 标签: 儿童早期语言获得 特殊疑问词 疑问用法 非疑问用法
  • 简介:“你”的听话人所指主要就是泛指,虚指用法很不普遍。本文着重考察汉语电视访谈语料中互动语境下“你”的泛指用法,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说话人个人经历描述中泛指的“你”常与特指的“我”抑或“她/他”堍用,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二是泛指的“你”常参与描述普遍性知识,以产生富有知识权利的一定成员资格范畴。分析显示,泛指性“你”是由改变距离、吸引参与、引起移情、展示客观性等交际需求驱动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强话语叙述的权威性和可信陛。

  • 标签: 非说话人所指 泛指性“你” 成员资格范畴
  • 简介:文化词习得是词汇习得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了解汉字圈与汉字圈留学生对汉语文化词习得的情况,我们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83个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经比较分析,发现:1.他们在文化词习得总量上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2.他们的文化词接受性习得都好于产出性习得,尤其是对于汉字文化圈学生来说,这两者差距更大;3.他们在文化词习得深度上也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同时,本调查结果也通过访谈数据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最后,建议加强对汉字圈学生的文化教学、文化词教学。

  • 标签: 汉字圈 非汉字圈 留学生 文化词 比较
  • 简介:本文以交通乘用概念的理据为例,通过多种语言的泛时对比和汉语历时、共时比较,归纳出该概念各种可能理据的集合,比较了它们跟其知识场各常识构件间的匹配关系等.由此进一步证明了马清华(2010,2011)就理据问题提出的场约束原理。但可能的理据并不能自然实现为现实的理据,本文继而以汉语为单一分析材料,通过对其乘用概念的理据运筹活动的详细论证,表明可能的理据能否成功实现为现实理据(即语言对概念表达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言内外多种因素的运筹结果。表达目的、言外的现实和认知条件、言内的形义基础相互作用,协同规定着概念的理据,这就把优先原理进一步发展成为系统运筹原理。本文对场约束原理的进一步证明和所发展出的系统运筹原理丰富、完善了理据理论。

  • 标签: 理据 场约束原理 系统运筹原理 交通乘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