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格言,自古有之。《宋史·吴研传》:“研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可见,格言留下的“可师”的话,是具有普遍意义、能够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言论。格言通行古今,风靡中外,是一束柬智慧的花朵,一道道思想的光芒。它荟萃思想精华,启迪心灵感悟,指引前进航向。

  • 标签: 《格言:人生智慧的结晶》 中国 当代 杂文 刘春芳 刘宝三
  • 简介:本文在潘秋平(2018)的基础上,立足于情态概念空间,重新分析文献中所记载的新加坡华语的“会”的用例,并通过语法调查扩大语料范围,确定新加坡华语的“会”的不同语法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新加坡华语的“会”的可能来源和形成机制。

  • 标签: 助动词 新加坡华语 语义地图模型
  • 简介:本文以HSK[高级]考试的实测数据为研究材料,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高级汉语学习者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结构模式以及四项技能间的融合/分散趋势。对包含一阶因子模型和高阶因子模型在内的9个理论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技能结构模式可以用"听读+说+写"的形式进行描述,四项技能中听力和阅读呈现融合的趋势,相对而言,说的技能与其它技能的区分性比较高,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呈现出部分融合的趋势。研究认为,HSK[高级]考试采用主试卷、口语试卷和写作试卷三部分各自独立施测的方法,并将听力和阅读分数进行综合报道,口语、写作分数独立报道,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标签: 高级汉语学习者 | 结构方程模型 高阶分析 语言技能
  • 简介:对比分析“…都/也…”中“”字“省略”“隐含”“脱落”等不同称谓的异同和归属范畴,明确各自分别归属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的属性范畴;围绕“…都/也…”句式核心语义信息,即“预设信息”“隐含信息”“断定信息”的完整性考察“”的省略,揭示“”省略造成歧义的根源并从句法形式上进行验证;提出“”省略前后语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性。

  • 标签: 连字句 称谓范畴 歧义根源 表达效果
  • 简介:本研究以HSK[高等]考试的实测数据为研究材料,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级水平学习者语言理解能力结构进行探讨,并对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第一。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是相似的,它们都包含两个或者三个子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包含三个子能力,即“概括总结能力”、“细节捕捉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包含两个子能力,即“理解显性信息的能力”和“理解隐性信息的能力”。第二,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在理解过程方面是相似的,但在解码过程中却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呈现模式上,即听觉渠道和视觉渠道。第三,第二语言理解能力的可分性会受到被试语言能力和测验任务特征的影响。

  • 标签: 语言理解能力 结构方程模型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
  • 简介:文章认为,'……都/也……'句式中的''是由实义动词虚化而来的一个语义标记,它标记某集合中的极端成员,'都/也'类副词与之共指,整个句式是全称数量的一种表达形式意义--极指;①以往人们讨论的''字句的各种特殊语义皆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 标签: “都”类副词 语法化 句式义 全称数量
  • 简介:1.1语,或作謰语,亦作联语,即缕不绝之语。朱星先生说:“语意即二字相连,不可分释。”今人多谓语即联绵字,或作连绵字。联绵者,亦言绵绵不可分也。魏建功先生《古音系研究》始改称连绵词,“以明其都具有文法上的独立成意的词类作用。”考诸历史。前人所谓“语”、“联绵字”,其实无别。如宋·张有《复古编·联绵字》、元·曹本《续复古编·联绵》及明·方以智《通雅·謰语》、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语》等篇,其所胪列,往往重复。

  • 标签: 语素构成 续复古编 读书杂志 王念 联语 朱星
  • 简介:基于构式的动态观,可以将""看作表强调义构式的标记,动词拷贝型""字句"V|都/也VP"因此而被重新分析为"|V都/也VP"。该构式的前项动词与后项动词在认知上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分别与总括扫描与次第扫描相关。该构式由典型""字句和一般主谓句借助转喻"截搭"而成,表强调义的"V都/也VP"与其具有承继关系,是更为典型的构式。

  • 标签: “连”字句 动词拷贝 构式 承继 截搭
  • 简介:同为增量副词的"还"与"都"隐含比较义,具有反预期和元语否定的语用共性,在字句中可以实现语义中和,"还"与"都"的中和受到基本义的制约,聚焦于情状的延续用"还",意欲凸显范围中的特例用"都","延续"是过程性的,要以时间为参照,范围中特例的凸显不受时体约束,这种差异可在句法上得到有效验证,体现在与"了""没""不"的共现使用以及对肯定与否定的选择使用等方面。

  • 标签: “还” “都” 反预期 元语否定 语义中和 凸显差异
  • 简介: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李铁根本文考察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①。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动式。“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一、“了”、“着”、“过”的单用1.1“V1”中的“了、着、过”“V...

  • 标签: “着” 连动式 “了” 述宾短语 “过” 述补短语
  • 简介:点名讲话是连队每天都要进行的队前讲话。如果你是一位部队的基层干部,你想使你的讲话有条有理,有趣有情,使战士听起来入脑顺耳吗?请读——

  • 标签: 连长 点名讲话 战场纪律 工作总结
  • 简介:本文探讨“”的语义演变过程,我们会发现由于汉语有很强的孤立语的特点,汉语的语义演变跟印欧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地方:第一,汉语的语义引申不局限于某些义域;第二,不同的类型的主观推理可以影响同一个词的语义演变;第三,汉语的词义可以只增加,不减少。

  • 标签: 引申 主观推理 语法化
  • 简介:本文根据英国中学科学教学大纲中有关物理及考试的部分和英国中部地区考试组1993年考试要求并参考GCSE介绍及1990年5月英国中部地区考试组所组织的中学毕业物理考试题,对英国中学毕业物理考试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英国中学毕业物理考试的一些特点及发展趋势。

  • 标签: 考试分析
  • 简介:本文论述了直观性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直现 物理图象
  • 简介:本文首先对选择性物理试题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育测量的理论,应试人心理及物理选择试题特点和种类,提出了一些防止猜测的方法。

  • 标签: 选择试题 对策
  • 简介:<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文字:“……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汗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司马迁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人其文的称颂,推崇备至而不溢美,文辞华饰而不虚浮,行文往复回环,曲尽其妙。每读至此,辄令人唏嘘慨叹,荡气回肠。可惜,这段绝妙文字至今还有一个标点的疑案,影响了对文意的准确领会,这就是“不容”与“自疏”当还是当断的分歧。一种断句法即如上面所断,“不容”属于上

  • 标签: 屈原 自疏 司马迁 方法问题 标点 断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