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霍桑的《红字》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反响和文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将基于语言认知视角的阐释,从语言认知这一新的视角出发,对这部优秀的发端于浪漫主义和美国象征主义的作品进行解读,对《红字》中人名进行解析,全面论述《红字》的人名在语言认知视角下的特征,深化人们对这一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 标签: 语言认知 霍桑 《红字》 人名
  • 简介:暋回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相关理论,大多数研究是针对词汇本身的特点或词汇的教学法进行研究,却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也就是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对教学的影响.鉴于此,依据认知负荷理论从人的认知机制出发,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察如何将认知负荷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具体讨论如何运用认知负荷理论来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如何发挥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效应,进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使学习者能够较为轻松地学习汉语,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互补且相互印证的教学策略.从学生学什么(教学内容)、怎么学(教学策略)的角度出发,选用初级汉语教材中的词汇作为具体教学分析对象,应用认知负荷理论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认知负荷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教学策略
  • 简介:“其中”的解说性连接功能具体表现为全部解说、择要解说和补充解说三种不同情形,并受到特定的句法分布和语义条件限制,附带有语用优化和信息预示等语用表现。“其中”在一些用例中还表现出功能扩展的迹象。

  • 标签: 其中 回指功能 解说性连接功能 语用表现
  • 简介:通过对三类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东南亚学生对于"着"所附着的动词具有[-终结]特征、"V+结果补语/数量宾语"和"着"相冲突有清醒的认知。其各类"着"结构的习得存在由静态义向动态义、意义基本句向意义非基本句、结构简单句到结构复杂句的发展趋向。"着"前动词和形容词种类、"V着"所在句的复杂度,从初级到中、高级阶段的进展不明显。准确率在三个阶段呈U状变化,自动生成语料因回避策略"着"的准确度高,在强制性语境中使用"着"的准确率较低。"着"的习得主要受句子结构及意义的复杂度、形式的明晰度等语言的标记性及目的语使用频率的影响。

  • 标签: “着” 使用条件 习得过程 影响因素
  • 简介:反问格式"X什么X"是汉语口语中一种特殊的应答方式,主要出现在话轮之首,也可单独使用,与听话者有各种交互模式。其与常规否定(否定词)有显著的区别,具有负面立场表达功能,具体表现为提醒、意外、反驳、斥责四个层级,以后两者为主。"X什么X"还具有说话人不顾及对方"面子"、显示自身权势地位的立场表达特点。

  • 标签: “X什么X” 反问格式 交互模式 立场表达功能 语用特点
  • 简介:本文以汉语、韩语、日语为主要样例,考察了指示词的复杂度、指称意义和句法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差异。汉语句法位置的句法属性和语用属性的标记性差异直接影响指示形式的选择。而韩语和日语光杆指示词已失去自足性,因此主宾语位置一律采用复杂指示形式,但在定语位置上呈现差异。这种差别主要因指示词的功能分化程度不同所致。指示形式的复杂化手段的差异,导致指称形式的类型差异和功能负荷量的差异。

  • 标签: 指示词 句法位置 功能分化 量词语言 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