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6 个结果
  • 简介: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自幼喜读孙武、吴起的兵书.后从军,屡破金军,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历任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一年(1141年),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在今开封南45里),大河南北闻风响应.正要乘胜前进、收复北方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采用秦桧奸计,一日之内发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至临安,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赐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

  • 标签: 岳飞曾经 曾经临阵脱逃 民族英雄岳飞
  • 简介:本文就古今聚讼纷纭的庄子籍贯故里这一疑难问题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审视考辨,认为历史上“宋蒙”说提出最早,证据最多,最为可信,其余“梁蒙”、“齐蒙”、“楚蒙”诸说,都不足置信;而以“楚蒙”旧说为前提,近年来颇为盛行的“安徽蒙城”说,乃集学术史上因异代异地同名据後为说、蒙前假冒、歪曲误解、断章取义乃至“指鹿为马”等错误之大成,亦根本不能成立。文章申发庄子籍里为宋之蒙邑即今河南商丘之说,并对此作了补证。

  • 标签: 庄子 籍贯 历史考证 思想家
  • 简介: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代表,老子主张“道不可名”,认为语言不可为“道”命名,庄子以此为基,进一步提出“道不可言”命题,间接否定语言作为人类表达工具的可依赖性。可见庄子言意关系理解的基点是“道”之不可言传。故要探析庄子语言思想,必先溯其本体之“道”。本文即是立足庄子言意观,结合西方语言学观点,探究庄子“言”不能“尽意”的语言思想。

  • 标签: 庄子 语言思想
  • 简介:《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因其诗性的语言与精深的哲学内蕴,向来以难解著称,然其与道家思想关系颇深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意义上的《诗品》研究或重作家辨伪、或重义理阐发、或重司空图本身的诗学思想考证,本文则把目光返回作品本身,以语词为单位,整体梳理《二十四诗品》语词与《庄子》以及道家哲学的意蕴关联。

  • 标签: 《二十四诗品》 《庄子》 例释
  • 简介:本文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对《庄子》中的“转让”类动词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描写“转让”类动词的语义特征、配价结构、基本句式、派生句式,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庄子 动词 转让 配价
  • 简介:庄子》的内七篇都由片断组合而成,各篇内的片断之间有相同的思想范畴,但是没有一元的思想观点;其中的後一个片断往往是对於前一个片断的否定或发展,片断与片断之间构成了思想的流变性。“外杂篇”从思想形式上可以分为“专论”、“专集”、“杂集”三类。“专集”“杂集”也由片断所组成,这些片断“专论”都是对“内篇”中某一片断思想的解说、发展或变异。由此看来,整部《庄子》的思想形式是流变的开放的,前辈学人一元论的解读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嫌疑。

  • 标签: 《庄子》 思想特点 《逍遥进》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 简介:庄子》思想对中国古代士人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对它的解释,则历来聚讼纷纭。诸注家因不同的思想背景,从儒、释等角度对它进行阐述。这种理解的“谬误”,从一个侧面展示出思想史发展的路径。本文试对诸注家关於《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句的解释加以评述,清理诸注家对庄子的改造,寻绎庄子的本意。

  • 标签: 《庄子》 思想史 中国 养生思想
  • 简介:三年前,丈夫为谋生远走异国他乡,我女儿相依为命。

  • 标签: 人生 生命 意志
  • 简介:本文从语用的角度比较了副词“根本”与“始终”在使用上的异同。“根本”主要出现在对某一特定话语的预设进行否定的小句前面,具有加强语气,增强否定强度的功能;“始终”主要出现在对某一特定话语的预期进行滞定的小句前面,具有否定对某一事实的预期,凸显句意焦点的作用。

  • 标签: "根本" "始终" 副词 语用 使用异同 汉语
  • 简介:喝茶只有两个动作——拿起放下。我心里一震,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放下罢了。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喝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品茶,品人生百态。在一杯茶面前,

  • 标签: 茶道 人道 喝茶 人生 茶人 茶叶
  • 简介: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

  • 标签: 雨瓦
  • 简介:现在通行的字典、词典上,都用“更加”来注释“越发”,给人的感觉是这两个副词在意义用法上差不多,其实它们有不少很重要的区别。本文围绕着六种句式具体分析讨论了它们在意义用法上的异同。一般辨析同义副词,意义方面注意得多,用法方面注意得少,更不注意联系句式来谈。本文试图通过对“更加”“越发”的辨析,为辨析同义副词提供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联系所在的句式来进行考察、辨析。

  • 标签: 句式 语法意义 辨析 用法 同义副词 汉语
  • 简介:  中国缺乏希腊、日耳曼国家那样的伟大的史诗,可是我国却并不缺乏伟大史诗的题材,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国缺乏谱写创造伟大史诗的诗才.……

  • 标签: 悲剧英雄 英雄史诗
  • 简介:<正>1979年冬,山西的同行来北京,说起要办语言学刊物,以推动山西的语言学研究。我当即表示支持,并愿为出力。这主要是出于一个山西人的本能反应。后来,在讨论山西方言研究问题的会上,李荣先生概括了这个意思。他说,研究山西方言,推动山西语言学的发展,要靠所有的山西人共同努力。他特别强调,他说的山西人,包括在山西工作的山西人,也包括在山西工作的外地人和在外地工作的山西人。《语文研究》能够办起来,并且坚持办了十年,厚厚薄薄地出到第37期,当然主要是靠在山西的山西人和在山西的外地人的努力,其中包括省里各方面领导的支持。非山西人,即不在山西工作的其他各省、市的同行,也给予很大的支持,其中包括老一辈语言学家的鞭策鼓励。我作为一个在外地工作而与《语文研究》有点瓜葛的山西人,深深感谢严格意义上的非山西人即外地人的关心支持。说到我对《语文研究》的支持,确实有一点。编辑部寄给我稿子,或征询意见,或

  • 标签: 语文研究 山西人 山西方言 语言学家 语言学研究 研究问题
  • 简介:文章探讨“使”字句“因为所以”句以及“致使”概念“因果”概念的异同,得出如下结论:1.“使”字短语作分句时常可变成“因为所以”句,作被包孕成分时不能变成“因为所以”句;2.“使”字句表述“某事情起某作用”,“因为所以”句表述有因果关系的事情;3.“致使”概念“因果”概念都反映因果情境,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作用”与“结果”的不同上。两种句式表义上的区别由此可以得到解释;4.“因为所以”句可以用于行、知、言三域,“使”字句只能用于行域。这一区别与句式组织层面不同等因素有关系,“因为所以”句是在话语层面由说话人组织起来的,“使”字句是在事情自身的组织层面由事理组织起来的。

  • 标签: “使”字句 “因为所以”句 致使 因果情境 作用 结果
  • 简介:有人说,俗文学是一种消费文学,我承认。有人说,俗文学是不上大雅之堂的,应该站在雅文学的角度去抵制它。那么,我是万万不能赞同的。

  • 标签: 俗文学 雅文学 消费文学
  • 简介:介词“以”在它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中,其基本的核心用法是表示凭借的事物。以此为中心,为纲。可以把多种语法作用贯穿联系起来。联系的线索即引申的途径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现将“以”字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从具体到抽象分述如下:

  • 标签: 介词结构 “以”字 连词 语法作用 事物 抽象
  • 简介:<正>1.“难免”是“形容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偏正式合成词,是“不容易避免”,“避免不了”的意思。这一点,恐怕大家意见一致,不会有什么分歧。可是,“难免”是什么词?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就很不一致。比如,《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下称《例释》)说是副词,但有时是实词(没有说是哪一类实词);《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下称《小词典》)说是副词,但有时是动词;《现代汉语八百词》(下称《八百词》)《词类辨难》说是形容词。

  • 标签: 名词性成分 形容词性 小词典 例释 虚词用法 接受批评
  • 简介:<正>柳宗元《捕蛇者说》有“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句,其“转”字,各选本均解作“辗转”,视为“徙”的状语,非是。《说文》:“转,运也。”“运,迻徙也。”“透,迁徙也。”可见“转”有“迁徙”之义。《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笺》云:“转,移也。”《正义》曰:“所职有常,不应迁易。汝何为移我所居之地,使我无所止居乎?”《左传·昭公十九年》:“劳罢死转。”杜注:“迁徒也。”皆可证。因此,“转徙”应看作同义并列复合词。结构跟“号呼”一致,故用“而”相连接。

  • 标签: 转徙 并列复合词 “转”字 迁徒 选本 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