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6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对山西方疑问句中的“敢”进行了细致描写,并概括出了三种用法:(1)表反诘;(2)表猜度;(3)表深究。文章还从“敢”和“可”的关系分析了“敢”的语义演变途径。文章认为,山西方疑问句中的“敢”是个语气副词,不同于“K-VP”问句中的疑问副词K,而且今后也难以取得疑问副词的地位。

  • 标签: 山西方言 疑问句 “敢” 反诘 猜度 深究
  • 简介:评《山西方调查研究报告》胡双宝壹李荣先生在给《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写的总序里,把方言和煤炭称作山西的两大宝藏。山西煤炭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尽人皆知,它的开采有悠久的历史。山西方蕴藏深厚,特点纷呈,似乎算是一种新的发现,它的发掘─同查研究是新近的事。...

  • 标签: 山西方言 调查研究报告 文白异读 方言调查 方言地图 北方官话
  • 简介:今山西方音系叠置着文白两个音韵层次,分别代表不同的两大系方言。本文通过比较山西26个方言点的材料得出,就阳声韵而言,山西文读层的出发点为山(咸)开齐合撮/臻(深)开齐合撮/宕(江)开齐合/曾梗通开齐合撮这四大类15小类,其分合及主元音音值均同于一般北方方言。文读阳声韵鼻尾的消变以山(咸)为最快,与其它汉方言的规律相符。山西白读层则以山(咸)一等开合/山(咸)其它开齐合撮/臻(深)开齐合撮/宕(江)开齐合撮/曾通开齐合撮/梗开齐合撮6大类22小类为出发点,其中山(咸)一等的主元音较二等偏后,梗摄主元音较曾通摄前且低。这种分合关系与音值特点与许多南方方言相近。白读层阳声韵鼻尾的消变以梗、宕(江)为最快,与唐宋西北方音的特点相同。

  • 标签: 阳声韵 山西方言 出发点 南方方言 合关系 北方方言
  • 简介:日前介休郭大顺同志来信,信中抄录启老所著书中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一文中说:"一字一音:一个字有几个音素,但读成的效果,终归是一字一音.

  • 标签: 山西方言 字音 缓读 急读
  • 简介:文章认为山西方各点梗摄开口二等舒声韵的字,其白读音主要经历了两步变化:第一步,后鼻韵尾脱落,转为阴声韵;第二步,主要元音发生变化。经历了鼻韵尾脱落变化之后的各点,由于变化方向、速度的不一致,读音出现了参差的局面。文章对各种读音类型及主元音的变化情况作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山西方言 梗摄开口二等 白读音 介音 低化 高化
  • 简介:文章以《中原音韵》知二庄、知三章两分为出发点讨论山西方知庄章声母的演变,认为:1.字音分合是讨论历史音变的关键,音位归纳则可以有多种方案;2.山西境内一半以上的方言点属于开口知二庄、知三章两分的昌徐型方言,它们是《中原音韵》的直接发展,不可能是知庄章合一但与精组对立的北京型方言的后裔,更不可能由太原等知庄章精合一的方言发展而来;3.山西方知庄章的演变涉及到4个发展阶段、上10种方向不同的变化。

  • 标签: 《中原音韵》 山西方言 知庄章 知二庄 知三章
  • 简介:<正>《语文研究》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霎那,但对一个刊物来说却是一个不短的历史。“五四”以来,能连续出版十年的语文刊物实在不多。这一方面说明现在已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编辑部同志的顽强奋战的结果。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头五、六年,《语文研究》的出版、发行比较顺利,刊物的学术水平也比较高,而后四、五年看来是一个艰难的时期,版面缩小,文章的学术性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值得庆幸的是,在《语文研究》创刊十周年之际,它似乎渡过了这一最艰难的时期,刊物的学术性也已明显加强。不是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苦斗和广大语文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可能就没有机会来庆贺和纪念《语文研究》创刊十周年了。

  • 标签: 语文研究 山西方言 文白异读 语言研究 工作人员 学术性
  • 简介:<正>《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以下统称《长沙方言考》。见《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四),分别为杨树达先生三十年代初、三十年代中期所著,是目今所见到的专门研究长沙方言词语的最早成果。今法杨先生之法,补考若干条于下(各条中与词头重复之字用“~”号代指):

  • 标签: 长沙方言 考补 玉篇 集韵 毛结 三十年代
  • 简介:<正>杨雄《方言》的语言学价值在于:扬雄用它记录了当时人民大众口里活的语言,并在搜集、核实大量的方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方言的语音和词汇进行系统描写,指出其异同,然后又将古语与今语对照,探讨其延续与变革。这是一种极具意义的描写词汇学和历史词汇学的工作。本文拟据《方言》一书的材料,阐发《方言》在这两方面所蕴含的价值。

  • 标签: 《方言》 秦晋 三题 复音词 方言词 二字组
  • 简介:闽东方言韵书《戚林八音》和《加订美全八音》收录闽南通行俗字"■",此字在现代闽南方言经常使用,而字形未见于《康熙字典》,最早的出处待考,明清闽南戏文资料为我们提供文献依据。学界考定"■"的本字意见不一,或作"娶"和"挈",或作"曳"。戏曲文献用字往往只为了记录音读,这里的"■"造字本义是火烧毛,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火烧毛的快速,也可用作拟声词,形容火快速烧毛所发出的声音,而戏曲文献和方言调查的用字借这个字形来记录不同词义的方言词。

  • 标签: 闽南方言 方域俗字 考本字
  • 简介:忻州方言逆序词张光明所谓逆序词,就是构词词素与北京话相同,而排列顺序与北京话相反的词。忻州方言中有比较丰富的逆序词。下面按照忻州方言的声母排列这些词(忻州方言声韵调系统请参看温端政先生著《忻州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85年4月版),每条先写方言逆序词...

  • 标签: 忻州方言 逆序词 北京话 牙人 声韵调系统 用例
  • 简介:敦煌方言的声调曹志耘对于敦煌方言,先后有张盛裕、刘伶二位先生作过调查。①1990年7月,笔者调查了敦煌方言的语音、词汇。现就敦煌方言的声调作些介绍和讨论,并求教于张、刘二位先生。今敦煌市的居民主要是清雍正初年大规模移民的后裔。②由于移民来源不同,敦煌...

  • 标签: 敦煌 方言志 单字调 两字组 《方言》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 简介:本文是作者《交城方言》中的第四章。前面三章,除简要介绍交城县的地理、历史、人文概况和语言概况之外,主要内容是对交城方言的音系和词汇特点进行描写。本章着重于交城话同普通话的语法比较,内容包括词法、词类、句法三个部分。交城县地处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百多华里的半山区。交城方言属于以太原话为代表的晋中方言的一个次方言

  • 标签: 普通话 交城话 单音节形容词 双音节动词 附加意义 方言
  • 简介:文章从电里方言的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和量词“块”三方面对《临汾电里方言研究》一书给予评价,并对作者提出继续深入研究山西方的期望。

  • 标签: 电里方言 研究
  • 简介:1991年春,正值拙著《临汾方言志》问世之时,我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福堂教授的来信。信中说,他的一位日本学生想到山西调查临汾方言。王先生希望我能指导该生做田野调查,我欣然答应了、这位日本博士生便是本书的作者樋口勇夫君。

  • 标签: 《临汾屯里方言研究》 中原官话 语音
  • 简介:<正>汾阳方言的人称代词比较复杂。有好些还保留近代汉语的特点。这一点是通过学习吕叔湘先生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明确了的。一、单数人称代饲1.1第一人称代词俺(?)i;(?)i(两读)用于非领格和一般领格

  • 标签: 汾阳方言 第三人称代词 近代汉语 亲属称谓 复数 定语
  • 简介:文章考察了太谷方言“圪”字的使用情况,认为:与其他语素一起构成名词、量词、动词等的“圪”是构词成分,这些“圪”可能不是一个字,而是一群音近的字;在动词、形容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圪”是副词,表示“轻微、短暂、随意”等意义。

  • 标签: 太谷方言 词缀 副词 附加意义 词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