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现代诗歌散文读本》中郭沫若的《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一场内心独白,其实是一首想象奇特,气势宏伟的散文诗,这场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如果仅凭老师讲解,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感情。我于是播放了北京普教音像出版社录制的《雷电颂》,那铿锵有力的语言,大风咆哮、雷电交加的声音和优美动听的音乐浑然一体,象雄浑壮美的交响曲令学生遐想不已,“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 标签: 多媒体 功能 深化 内涵 欲望 理解
  • 简介:文章根据语义语法的理论和方法,借鉴语义地图的思路,在揭示句末助词“喽”的句子功能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取“喽”的传知功能、意向类型、态度取向及情感倾向。首先,把前人从语音角度解释“喽”的成因分成四种观点,并据此认为“喽”具有独立的语法意义是其语音独立的根本原因;其次,从正反两个角度全面系统地揭示“喽”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选择或排斥关系;第三,根据句子功能分布规律,提取出“喽”的传知功能及其语义地图,并根据其与宾语小句和复句关系的选择关系进一步验证其语法意义;最后,基于传知功能,证明“喽”的三种意向类型、轻松态度及其三种情感倾向。

  • 标签: “喽”字句 语义语法 传知功能 意向类型 轻松心态
  • 简介: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语法构式有其自身的语用及结构意义,是语言得以创新的基础,也是人们理解创新性语言表达的源泉。本文的研究表明,语法构式还可以在特殊语境下临时改变构式中某一词项的意义、词性或语法功能,产生绝无仅有的语言表达,而且还能确保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如果说特殊语境下的语言创新成为可能,这充分表明语法构式在语言运用上的起着极其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具有基因性质的作用。

  • 标签: 语法构式 创新表达 特殊语境 动补结构 基因
  • 简介:符号分析开辟了网络冲突性公共话语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首先从哲学根基、分析路径、理论支点三个层面廓清了这一研究主题的逻辑前设和基本理论架构,认为符号冲突研究路径的形成受到建构主义范式转向、哲学的语言学分析转向、微观权力观转向的深刻影响,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资源。接着本文结合具体实例,阐释了网络冲突性符号如何通过接合实践进行权力的表征运作:以符号能指一所指的任意关系为逻辑前提,经由聚合(联想)关系建构新的意义体系,运用符号的多层意指实践进行意识形态再生产。文章进一步指出,“抵抗”与“对话”是符号冲突两种重要的话语功能:网民通过建构“替代性话语空间”,形成有别于主导性意识形态的符号体系,体现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但同时,也借此传达对话与协商的意图,背后是促进社会改良的积极愿景,体现以语言交往的主体间性为特征的互联网的对话精神——后者往往为当前许多研究所忽视。

  • 标签: 网络符号冲突 接合理论 意指实践 抵抗 对话
  • 简介:现代汉语中,“想来”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和丰富用法的主观标记词,其功能发展的脉络代表了标记词发展的一种趋势。“想来”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说话人的主观推测,这种主观推测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类型,并由之泛化出主观评价功能和强调标识功能,在语篇和自然会话中又进一步拓展出篇章衔接功能和话语组织功能。“想来”功能拓展的机制主要源于自身语义的抽象泛化及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的促动:“想来”的语义内涵丰富,适用语境广泛,极易引发说话人投射更多的主观认识,促进说话人对读者和听话人的聚焦关注。

  • 标签: 主观推测标记 想来 功能拓展 泛化
  • 简介:摘要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 标签: 多媒体 功能 拓展 学生 能力 数学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