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归属、范围、分类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并提出确定副词性质与范围的依据、标准及其分类层级系统。

  • 标签: 副词 性质 范围 分类 虚实归属
  • 简介:答辩日期:2013年6月限定性范围副词指的是范围副词中表示限定的一个次类,其内部成员在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就""才""光"三词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而且其语义、句法、语用功能都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取这三个词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大规模真实语料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共时和历时的综合考察。

  • 标签: 范围副词 限定性 真实语料 句法分布 次类 共时
  • 简介:副词的典型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但副词能否修饰副词尚存在争议。文章对汉、英、法、日语中副词修饰副词的现象进行详细考察。首先结合实例从理论上分析了“副+副”结构中存在副词修饰副词现象,并采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加以进一步证实。在对不同语言中大量语料实例描写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句法结构、语义辖域和语用制约三个维度解释了副词修饰副词这一语言共性存在的深层动因。

  • 标签: 副词 修饰 句法 语义 语用
  • 简介:<正>在《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一文中,谈了我们对副词独用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看法。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词的分类时说过这样的话:"一部较详细的语法书,从原则上讲,应当把每一个可列举的词类的成员全部列举,不应当满足于举例。"由于篇幅的限制,在那篇文章里未能按照吕先生所说的精神去做。现在幸得《语言研究》编辑部的支持,能在

  • 标签: 句末语气词 独用 汉语副词 谓语 知识分子 北京人口
  • 简介:<正>读鲁迅的小说,我们都会感到内涵丰富、语言洗炼、隽永深刻、余味无穷。对于鲁迅作品的艺术效果,人们已经从多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为了进一步学习语言大师运用语言的非凡技巧和才能,本文试图从鲁迅小说中副词的精心选用这一角度来学习鲁迅高超的修

  • 标签: 修辞艺术 副词修辞 副词学习
  • 简介:历史语料调查显示,现代汉语中表示推测的副词“可能”并非来自汉语史上的“可能”,而是在清末时期由留日学者从日译西方文献中引进汉语的外来词。该词在日语中也是新词,属于明治时期的新汉语,用来翻译virtual、possibility。

  • 标签: 可能 推测 外来词
  • 简介:疑问副词“莫非”至迟在宋元之际就已产生,它并非直接由义为“没有谁/什么不是”的跨层结构“莫非”衍生而来,而是与测度疑问副词“莫”、“莫是”、“莫不”、“莫不是”有渊源关系。疑问副词“莫非”生成的语境是疑问句,生成的机制是类化。疑问副词“莫非”的演化表现在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和语气等方面:元代以降,“莫非”在“莫”系疑问副词中逐渐占有明显的优势;“莫非”用于NP前的功能在逐渐消失,基本上只用于VP前;“莫非”最初只表示测度,至迟在明代后期语气开始分化,可以表示反诘,但表示测度仍是其主要用法。

  • 标签: “莫非” 疑问副词 跨层结构 来源 演化
  • 简介:丹江方言有个读为[pε^53]的语气副词,可以表示确定、委婉、猜测、深究等语气,应该是反问句中“不会”的合音。

  • 标签: 丹江方言 语气副词
  • 简介:文章在分类的基础上,选取各小类中的典型成员,从历时的角度探索实义副词的形成诱因,追溯各个下属小类的不同演化轨迹和虚化机制,并结合词语本身的语义积淀,对实义副词的来源、成因、语义等特点作出力所能及的解释。

  • 标签: 实义副词 语法化 机制 动因
  • 简介:摘要滨州方言中有很多程度副词,这些程度副词各具特色,互为补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特殊程度副词系统。这些程度副词可以分为搭配能力较强、搭配能力较弱,组合具有固定性及其变异形式三大类。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个例。人们在说话或者组词时,使用这些程度副词,能够起到特殊的表达作用。

  • 标签: 滨州方言 程度副词 重叠
  • 简介:确认性评注副词在语篇中主要有三种功能:(1)隐性衔接功能,表主观确认;(2)显性衔接功能,表延伸解注;(3)话语标记功能,表提醒明示。不同的确认性评注副词在衔接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异,这与其使用频率、口语化程度以及副词化程度有关。

  • 标签: 确认性 评注副词 衔接功能
  • 简介:摘要本文以广州话中的副词“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句法成分、语法意义及语义特征对句子成分的制约。

  • 标签:
  • 简介:本文考察“可”字在不同作家中出现频率,认为具有强调对比意义的语气副词“可”在句中出现受到地域的限制。这一特定句式的“可”有标识性,用以突显话题和焦点。它的前后项有同现关系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 标签: 语气副词 “可”字 突显性 认知的
  • 简介:“太过”一词表示超量程度副词的用法在明清已初见端倪,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完全形成。它是三条演变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AP太过”结构通过语法功能类推的结果;二是程度副词“‘太’+程度副词‘过'”线性排列组成强化格式,重新分析、韵律强制融合的结果;三是程度副词“‘太’+程度副词‘过于’”强化格式重新分析促使“于”脱落更新的结果。它的语法化过程符合程度副词形成的一般规律。

  • 标签: 程度副词 语法化 强化 更新 类推“太过”
  • 简介:文章从事实和认知理论两个方面证明测度疑问副词“莫”来源于劝止词“莫”。从事实上看,劝止词“莫”是先于且常用于疑辞“莫”产生之前的“莫”,这为两者之间的演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中间状态“莫”的存在,则说明两者的来源关系是现实的。从理论上讲,劝止词“莫”和测度疑辞“莫”在对不利现实的认知上是相通的,都是表达对“不希望”的“未确知”的情况的看法,而仅在对现实的可控性上存在差异。当这种可控性差异受到事件时间状态等的影响而消失时,测度疑辞“莫”也就得以产生。

  • 标签: 语法化 情态 疑问
  • 简介:一般认为,吴语后置副词“添”的语法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再”,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或反复。文章经过考察认为,“添”与“再”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当,而且由于后置所产生的句法诱因,使“添”同时还起到谓语的有界化作用。文章并进一步推想,“添”也许还代表着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后置副词的类型。

  • 标签: 吴语 后置副词 有界化
  • 简介:文章运用定量和实验的方法对新兴程度副词“狂”的语法化程度进行了考察。与典型的程度副词相比,“狂”在语义、语法、语音和语言社会使用等四个方面的语法化程度都相对较低,因此仍处在语法化的进程中。文章认为,要对某个语言成分的语法化程度进行准确而全面的判定,不仅需要考察其语言系统内部的特征,还应关注其社会使用情况。

  • 标签: 程度副词 语法化程度 “狂”进行中的变化 定量方法
  • 简介:“永远”在一般的辞书中都被看作是时间副词,表示时间悠久,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是语言是发展的,在现今的语言事实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违背”规则的例子。本文就以网络新闻为语料来深入探析“永远”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另外,这些探析对该词的教学也会注入新的元素。

  • 标签: 永远 副词 区别意义 语法功能 教学
  • 简介:本文运用语义指向的方法较为细致地考察了"分别"与"一起"的歧义问题,并比较了二者语义指向的异同,认为"分别"既可以"指前",也可以"指后",还可以同时"指前"和"指后";"一起"一般只能"指前".本文认为,针对这些特殊情况下的歧义研究正是目前的语法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 标签: 分别 一起 语义指向 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