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我国是世界上制作漆器最早的国家,精美细腻、尊贵典雅的中国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同陶瓷、丝绸一样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而享誉世界。我们通常所说的漆器,是在涂漆的器物上进行彩绘、研磨、镶嵌、雕刻等艺术加工制作而成的各类工艺品的统称。漆器的用漆乃天然漆,俗称"大漆"。在胎体完成后,按其不同的装饰工艺,分为彩绘漆器、镶嵌漆器和雕漆等多种。1993年我国发行的《中国古代漆器》邮票中,有一枚是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距今已有

  • 标签: 镶嵌漆器 雕漆 中国古代 邮票 明信片 彩绘
  • 简介:清宫造办处是一个庞大的,为皇家制作各种御用器物的工厂,它曾制做大量的实用器和观赏品,来满足宫廷各方面的需要。其中的精品不仅在当时深受帝王喜爱,而且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更是成为珍品。精美的御制漆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这主要体现在康、雍、乾三朝盛世期间。

  • 标签: 雍正 漆器 器物 宫廷 盛世 帝王
  • 简介:明代黄成的《髹饰录》书成几十年后,杨明(黄成,明隆庆年间漆工。杨明,明天启年间漆工)加以注释,关于螺钿的介绍后面,杨明注释的最后一句“共不宜朱质矣”,并不是在这本书里最引人注意的一句话,它也不是影响工艺质量的关键地方,可是释者的这一句话却是表现了古代工匠从经验得来的智慧和审美。

  • 标签: 漆器 《髹饰录》 工艺质量 杨明 注释
  • 简介:2001年12月,福建泉州北门街工地出土了一批窖藏中外银元,经过整理发现,这批银元的铸期为1881~1934年间。其中有民国时期孙像开国纪念币31枚,孙像23年帆船币2枚,袁像银币103枚;墨西哥鹰洋6枚;英国贸易银币55枚,英国爱德华七世头像银币1枚;法属贸易银币8枚;日本明治银元76枚,

  • 标签: 银币 出土 泉州 2001年 1934年 民国时期
  • 简介:红山文化是距令约6500~600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了大量造型奇特的精美玉器,如玉猪龙、卡鸭形佩、玉鹰佩、玉凤佩、勾云形佩、马蹄形器等,这些玉器在史前玉雕史中占有十分光彩的一页。迄今为止,在陕西境内也发现了3件较为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

  • 标签: 红山文化 玉器 出土 陕西 新石器时代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
  • 简介:五.人物纹人物纹有仕女、官员、童子等。纹饰画面有群仙祝寿、玉女献桃、仕女秋千、童子戏莲等。出土织物中(除童子外)人物纹饰较少,一般人物纹都是主题纹饰。

  • 标签: 出土 纹样 丝织 定陵 人物 纹饰
  • 简介:叶县文集遗址位于河南省叶县常村乡文集村,是近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抢救性发掘的一个重要文物保护项目。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局、叶县文化局对文集遗址被南水北调主干渠占压部分进行了较长时间与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1300平方米。

  • 标签: 文集 叶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文物考古研究所 瓷器 出土
  • 简介:宋代是我国陶瓷烧造的鼎盛时期。宋代景德镇窑在前代青瓷和白瓷生产的基础上,创烧出独具风格的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为“青白瓷”或“影青瓷”。

  • 标签: 青白瓷 宋代 出土 鼎盛时期 景德镇窑 青瓷
  • 简介:用于梳妆理容的铜镜早在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作为生活用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而鲜明的反映出时代的社会生活和风俗时尚。铜镜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勃兴,汉唐的繁荣,延续列宋元明清的流变,直至被玻璃镜子所替代,其历史传承,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发展史。

  • 标签: 铜镜 大连地区 综述 出土 生活用品 文化发展史
  • 简介:西汉梁王陵墓区位于河南省东部永城市北约30公里的芒砀山,气势恢宏,景色秀丽(图一)。陵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已发现大中型汉墓21座、陪葬坑6处、陵园2处、寝园1处及小墓数百座。

  • 标签: 梁王 西汉 述略 玉器 永城市 河南省
  • 简介:螺钿漆器是我国古代漆器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螺钿的色泽华丽高贵,光彩夺人,具有与翡翠一样的光泽美感。“螺”螺壳与海贝也,“钿”镶嵌也,具体做法是将天然的螺或贝壳磨制成薄片,截割成人物、鸟兽花草或各种几何图形及文字等,嵌装在黑色的漆器上,形成流光溢彩的效果,其工艺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 标签: 漆器 天然 博物院 赏析 安徽 几何图形
  • 简介:陵园以陵门、石砌围墙、祭殿和陵墓组成,陵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约12.5平方公里。陵园中部有南北走向石墙,将陵园分为内外两区。外陵区分布两座建筑台基,陵门位于床金沟沟口北侧悬崖下,现为两个高大的夯土台基,其间为宽9米的门道,在门址附近发现大量辽代砖瓦。

  • 标签: 瓷器 出土 陵园 长方形
  • 简介:长期以来,宋金钧瓷在墓葬中发现不多,素有“钧不入葬”的说法。此盘出士于许昌一座金代砖室墓,墓中壁画人物为女真人装束,墓葬地点位于许昌市文峰路中段西侧。同墓出土的钧瓷还有一盘、一碗,说明民间所谓“钧不入葬”的说法也不尽然。

  • 标签: 许昌市 出土 大盘 钧窑 金墓 砖室墓
  • 简介:磁州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所烧瓷器纯供民间使用,因之造型实用,纹饰生动,富于生活气息。它始烧于北宋而终于元代,历时长达400年之久。宋元磁州窑的釉下彩绘瓷器,是我国民间瓷窑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精品,集胎釉、造型、绘画、装饰等制瓷工艺于一身,每件彩绘瓷器都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 标签: 元代 大都遗址 磁州窑 瓷器 造型 工艺美术品
  • 简介:2012~2013年考古工作者对镇江中华路京口闸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时代跨度从唐代至明清。京口闸是江南运河上的第一座闸,堪称漕运咽喉、交通枢纽,历经唐代至清代,民国时期填埋为路。在京口闸元代房屋遗址中出土了青花龙纹鼎式香炉、青釉八卦纹鼎式香炉、孔雀蓝釉贴塑龙纹鼎式香炉,以及枢府釉缠枝牡丹、凤凰麒麟纹双耳扁瓶等瓷供器。地层中还出土了石制佛头、陶质佛手等宗教遗物残件。

  • 标签: 遗址 镇江 土元 考古工作者 交通枢纽 民国时期
  • 简介: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20世纪初期,随着陇海铁路的修建,洛阳周围大量古代墓葬被破坏,墓中的一些随葬品也随之流散于民间,唐三彩始为世人所知。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所知的烧造窑口是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 标签: 唐三彩 20世纪80年代 出土 铜川 陇海铁路 古代墓葬
  • 简介:刘台子西周墓地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曲堤镇刘台子村西约200米的高台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山东省考古工作者对墓地进行了3次科学发掘共发掘了5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 标签: 西周时期 墓地 出土 20世纪70年代 玉雕 考古工作者
  • 简介:扶风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早在3000年前,周人的先祖占公宜父率领部族越沮、漆水而至此定居。《诗经》赞美令扶风北部地区“周原既朊,堇荼如饴”,周人在此地定居垦殖,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经营,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更为以后力量不断壮大,进而灭殷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西周王朝 出土青铜器 赏析 关中平原 自然资源 北部地区
  • 简介:应江苏泰州市博物馆之邀,有幸集中观看了当地三座明代墓出土的衣冠服饰。同一地区集中出土了这么多尚为完好的服饰,实为少有,因而非常珍贵。一等四品官胡玉墓(正统二年至弘治十三年,1438年至1500年),二为徐蕃夫妇(天顺七年至嘉靖九年,1463至1530年),三为处士刘湘墓(弘治八年至嘉靖二十年,1495年至1541年)。三座

  • 标签: 明代 服饰 补服 花缎 出土文物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