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抗战文学研究至今已历七十余年,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要推动抗战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首先应当厚植根本,做到资料先行,从中发现学术生长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其次,要从国内外的前沿理论中,广泛吸取滋养;与此同时还须注重学术研究与现实的关联。

  • 标签: 抗战文学 资料建设 学术生长点 当代性
  • 简介:脏话是日常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现象,现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脏话的身影,不过大多数作家在使用脏话时都是比较谨慎而节制的。左翼文学作品中的脏话相对较多,但是左翼文坛对滥用脏话的现象也进行过反思。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将脏话悬为厉禁固然大可不必,但如果故意借用大量脏话来达到某种效果,也同样是一种偏颇。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脏话 禁忌 左翼文学 规训
  • 简介:福建散文,强调的是写作者的地域归属,突出的是其地理意义、文化意义。现代散文发生以来,闽籍作家一直在其中闪烁着亮光。试从福建散文具备的几个特点着手,深入研究。

  • 标签: 现代散文 福建 创作 批评 研究
  • 简介:从公馆这一文学空间着手分析民国时期现代家庭生活的新变,体察民国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冷漠的生活形态,并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公馆多元文化背后所潜藏的作家的精神诉求。

  • 标签: 公馆生活 人际关系 空间与个人
  • 简介:在文化产业、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和作家都成为重要的文化内容和产业基础。从文学的生产到文学的再生产,是文本脱离自身的纸质介质,经由资本、科技、市场的力量实现多种介质传播的生产过程。文学借由各种类型的表达形式,又反过来促进文学受众的增加。文学的再生产过程是深深地嵌入到大众文化消费这个时代背景中的,文学再生产的逻辑遵循大众文化消费的理络。现从文学各个元素的转向中,分析文学再生产的逻辑演变。

  • 标签: 大众消费 文化消费 文学再生产
  • 简介:不同于当代的其他批评家,张学昕的文学批评无意纠缠于文学批评的诸多概念,他深入作家和文本,用"朴拙"的方式探索当代文学的一些问题。他主要通过对作家作品的详细解读引领读者深入文本内部,发掘文学现场。在他对苏童的研究中抛却了对苏童"先锋性"的阐述,着重探析其小说的唯美叙述,研究其所构建的"南方想象"的形态及其所具有的美学规范。除苏童外,张学昕也对刘庆邦、阿来、阎连科和格非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形成了他的批评领域——关于当代作家"唯美"的叙述,关于当代文学的文体,特别是当代短篇小说的研究。

  • 标签: 张学昕 文学批评 南方想象 苏童 唯美 短篇小说
  • 简介: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认知习惯,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是非虚构文学(《寻路中国》的翻译目的。本文依照“目的论”中“目的决定方法”的观点,以非虚构文学(《寻路中国》为例,探索译者在翻译非虚构文学文本时,实现翻译目的的途径。研究发现:为了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在语言风格、语言结构、文化负载词以及特殊文体等方面分别采取了直译法、意译法、仿译法以及增译、减译、转换等多种方法。

  • 标签: 非虚构文学 目的论 《寻路中国》
  • 简介:学位论文是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智慧的结晶,从区域、培养单位以及年份三个角度分析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其学术影响力均不同。论文发文量、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三个指标值与论文学术影响力成正比,按区域分析这三个指标结果显示:上海市的影响力最大;按培养单位统计结果为:华东师范大学影响力最大;按年份统计:发文量最多的是2011年,被引频次最高的是2007年,影响因子值最高的是2005年。

  • 标签: 成人教育学 学位论文 学术影响力
  • 简介:美籍华裔文学的回译过程是指用英语叙述关于中国的故事再将其译成中文,翻译中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化还原问题,也包含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翻译学术界对美籍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中译本的研究大多从语言文化分析、互文理论、飞散和叙事等视角切入,此次研究从接受理论角度出发,浅谈如何在翻译中加入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

  • 标签: 回译 《喜福会》 接受理论 审美期待
  • 简介:玛莎·努斯鲍姆批评了功利主义思想对个体生命独特性、复杂性的忽视,倡导一种诗性的正义观念,认为"明智旁观者"的畅想与情感使"文学裁判"建构社会正义成为可能,而文学想象则是实现社会公共正义的桥梁。努斯鲍姆的诗性正义观是当代正义思想的有益补充,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话语。

  • 标签: 玛莎·努斯鲍姆 文学想象 诗性正义 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