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生的偶然和死的必然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人们无从选择生,亦无处逃避死。茫然未知的生,令世人不知所措,却贪生;扑面而来的死令世人惶惶不安,却怕死。如何面生?如何向死?这是作为人必须面对的一个斗争。对这一斗争,陶渊明的《自祭文》则呈现出如此一副生死风貌,那就是:面生——不卑不亢;向死——不悲不哀;传达着这样一种生死:生也不屈,死亦不屈。这种不屈的生死折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崇高美,高得令人高山仰止、美得令人心向往之;从而浸染梦幻的精神,塑造不屈的生死。这就是《自祭文》思想的永恒之光——崇高美。

  • 标签: 陶渊明 《自祭文》 生死观 崇高美
  • 简介:数字校园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制订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然而随着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发展也逐渐趋向于个性化,建设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从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校园环境、个性化学习中的生生合作、个性化学习中的家校协同三个角度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且从移动学习、大数据技术、“家长小组”三方面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

  • 标签: 个性化学习 数字校园 大数据 家校协同
  • 简介: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应运而生。由于其自身的固有特点,在丰富大学生价值的内涵,彰显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宽容精神的同时,主流价值也受到冲击,网络"大V"模糊历史,出现精神信仰缺失等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校园微文化平台建设,树立科学的价值,对于大学生价值的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微文化 大学生 价值观 导向
  • 简介: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呈现思想观念多元化、自我意识个性化、价值目标感性化、价值矛盾多样化、价值发展不定化变迁趋向;国家和社会作为价值引领主体,应该构建"认知内化——功能融入——失范检测"认同机制,"社会赋权、文化增权"的激励机制,"政策维权,舆论监权"的保障机制,净化社会环境的熏染机制,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践履提升,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与生成。

  • 标签: 新生代农民工 价值观趋向 成因 引领策略
  • 简介:当前,我国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不断深化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发挥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 简介:国家开放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由于开放大学有着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使命和职能,其教育质量必然注入新的内涵。国家开放大学教育质量,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开放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为核心理念,明确两个基本定位:一是社会需求导向定位,以大众教育和终身教育构成基本内涵,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的教育特征,确立有别于精英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教育质量;二是办学特色定位,以网络教育、系统办学、整体效能、“跨界”产品和开放合作教育的办学特点,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确立开放大学面向大众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育质量体系,实现国家开放大学促进教育公平的新使命。

  • 标签: 开放大学 终身教育 质量标准 质量体系 教育质量观
  • 简介:《红楼梦》第十九回中的"宝玉访画"情节在人物设置上有颇多令人费解处,张新之在此处评点说"一部《红楼》,作如是",可见其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但却未引起多数学人关注。这一情节是曹雪芹对传统小说戏曲中的"画中人"爱情故事的化用。从二者互文的角度对之进行细读,会发现其正是以寓言的方式暗示了贾宝玉"意淫"之"情"随着成长走向"肌肤淫滥"的危机,以及大观园女儿们走出大观园之后的遭遇。此情节围绕"画里"和"画外"象征着大观园的内外和"少年"与"成年"的大观园儿女的命运,《红楼梦》的结局在此已埋下了难以逃避的关于成长的悲剧性伏笔。

  • 标签: 宝玉访画 “画中人”爱情故事 互文 寓言
  • 简介: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文明同样体现了"和谐"、"和平"、"共享"的核心价值。"和谐"代表着中华价值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平"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与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而"共享"则是中华民族与不同民族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这种价值既是源于中华文明本身发展的逻辑,又在中国海洋族群迁徙东南亚的过程中得到了彰显。这种核心价值不仅使得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更是今天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的价值理念。

  • 标签: 妈祖 海洋文明 核心价值观
  • 简介:基于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追踪调查"项目对国内1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以英语水平为主分析了英语水平、政治面貌、学校类型等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不大;家庭背景、户籍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也几乎没有影响;而政治身份、学校类型、性别对大学生就业却有显著影响。

  • 标签: 人力资本 英语水平 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