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当前学术界,政治哲学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学术领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呈现出规范性还是评价性、哲学解释导向还是政治实践导向、一元还是多元、个人还是国家、回归古典传统抑或朝向现代建构五个方面的研究路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该关照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之间不断"对话",找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问题架构与思想资源,从而防止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各说各话,这是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 标签: 西方政治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研究路向
  • 简介:西方修辞学与哲学在古典时期就分道扬镳了,直到20世纪初哲学的“语言转向”才修补了哲学与修辞学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的隔阂逐渐得到弥合。从“语言哲学”和修辞学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入手,探讨“语言哲学”对当代西方修辞学产生的影响,可以展现闪烁在修辞学中的“语言哲学”思想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相生关系。

  • 标签: 哲学 语言哲学 修辞学 相生关系
  • 简介:鉴于目前我国对现代西方哲学技术性问题的忽视这一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哲学教育不因脱离科学基础而成为空谈.

  • 标签: 现代西方哲学 技术性问题
  • 简介: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问题而言,西方自古至今的存在论哲学存在着"对象化"探讨存在问题之局限,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存在论哲学,又因为敞开的无限定过于宽泛,从而不可能对中国人缺乏创造性敞开的文化弊端具有启示,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注重现实和经济活动的具有存在意味的实践哲学中。而否定主义的"本体性否定"通过"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理解中国式的存在问题,可以理解为是对西方过于宽泛的存在论哲学的本体论改造。"本体性否定"衔接中国哲学的"源流合一"思维,将"本体性否定"界定为"批判与创造的冲动与完成这样的冲动之能力的统一",从而将人之于冲动的美学性存在与完成创造的哲学性存在得以安置。"本体性否定"同样通过"共在"概念来阐明存在的社会化和存在的价值确认问题,这就将存在的个人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

  • 标签: 本体性否定 西方存在论 局限 冲动与能力 共在
  • 简介: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传统上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视野狭窄、与西方文化相隔膜,而又不适应研究生阶段的专业研究的局面,这使得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引入西方原典十分必要,而学生语言基础的提高与图书渠道的拓展为这一工作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申明阅读原典之必要性,将课堂教学与西方原典的引进融为一体,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三方面开展这一工作。

  • 标签: 西方原典 课程体系 高校教学 课后阅读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是现有学科建制中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主要二级学科,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里学科的细化,以往几十年里研究者长期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精耕细作,对其他领域涉猎较少,由此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同是哲学学科内的二个学科的界限和距离甚至超过哲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和距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与我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而在哲学学科和社会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哲学对话 二级学科 主流意识形态 哲学学科
  • 简介:中国哲学向来关注生命,现代新儒家尤其重视生命,但是,从生命的角度来注解哲学的尚为罕见。台湾新士林哲学学派代表人物罗光就是用生命来注解中国哲学的,并著有《中国哲学思想史》九卷本。在这部专著里,罗光明确指出他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生命哲学将是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新路径。

  • 标签: 生命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新路径
  • 简介:广西京族是中国惟一以海洋捕鱼为生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人生哲学,例如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男女有别,分工差异;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信仰宗教,相信神灵。这些传统人生哲学既有合理、积极的部分,又有唯心主义的倾向和封建性的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

  • 标签: 广西 京族 人生哲学 沉思
  • 简介:恢复性司法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处理模式。无论是从构成司法制度基础的假设还是从制度设计所要实现的基本价值分析,恢复性司法都具有与传统刑事司法制度完全迥异的法哲学理念。

  • 标签: 犯罪 被害人 责任
  • 简介:西方唯美主义批评与传统文化、传统美学之间存在着背离,但也存在着承接与遵循。这种承接与遵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美学中即已包含有唯美主义因素;二是唯美主义批评在基本的理论生成逻辑上吸收利用了传统文化的二元结构模式;三是传统文化的整一、道等观念直接触动了唯美主义批评对于自然及现实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 标签: 唯美主义 二元观念 一元意识 世俗化 现代性
  • 简介:现代西方哲学乃是对传统西方哲学进行的一次基于“理性主义何以可能”的问题式全景反思与批判。人类理性同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样,都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作为呈现人的反思判断能力的理性,本质上属于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本体论承诺”;作为“普照之光”的理性主义,实质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弘道逻辑”,即“真”与“诚”相统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复合体。当代世界理性主义的复杂性立场或走势值得关注。人类理性主义精神重在建设和培育。

  • 标签: 西方哲学 理性主义 人类精神
  • 简介:怀疑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精深的难题之一。这从一些顶尖哲学家的评述中可以看出:康德断言,我们没有任何令人满意的证据来反驳否认外部世界存在怀疑主义,这是“哲学和人类理性的耻辱”;黑格尔宣称:“自古以来,直到如今,怀疑论都被认为是哲学的最可怕的敌人”;奎因指出:“休谟的难题就是人类的难题。”既然是耻辱,则不能不设法消除;既然是敌人,则不能不设法战胜;既然是难题,则不能不设法解答。

  • 标签: 西方哲学 怀疑主义 知识论 解答 语境 哲学家
  • 简介:哲学数学教育和数学教育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首先对这两个概念作了区别,对它们在数学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阐述,最后,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 标签: 数学教育 扮演 概念 区别 角色 阐述
  • 简介:《中国哲学简史》短小精悍、简捷扼要,深刻地反映了冯友兰已然成型的明确、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他以“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观规范了哲学的内涵,以“无用之大用”和“内圣外王”推出哲学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在哲学方法上提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以及“新理学的方法”。冯友兰关于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的划分,哲学史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哲学史研究方法的阐发,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 标签: 冯友兰 哲学观 哲学史观
  • 简介:本文写作动机来源于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内容的思考。本文着重论述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中的传统哲学思想体验的重要性。

  • 标签: 民族音乐 古琴音乐 音乐教育 传统哲学思想
  • 简介:“生存哲学”——19—20世纪资产阶级哲学的一个流派,它视一切存在的事物为生存的表现形态(所谓的原始现实)。这个流派的信徒认为,生存的表现形态无论同精神还是物质都是不相符的,并且只有通过直觉方能理解。该流派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是对实证论方法论观点的一种独特的反应,其时,实证论是否认哲学具有独立解决客观现实问题的权利的。追求建立新的、基于直觉的认识论。他们认为,唯有自觉才有

  • 标签: 生存哲学 内心状态 历史人物 人格主义 历史认识
  • 简介:行政哲学的研究,在注意研究它的科学体系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研究方法的问题.作者把行政哲学定位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因此,提出要用哲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行政哲学,即要用抽象的、辨证的方法来研究行政哲学,使之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行政哲学的有关问题.

  • 标签: 哲学方法 行政哲学 研究方法
  • 简介:经济哲学不单是经济学家的创造,也是哲学家的一份辛劳,为今之计,不是彼此互相排斥,而要加强联合,协同攻关,特别是要努力在对方的领域“脱毛”。任何固步自封,骄狂自大,都是大利于学科发展的。

  • 标签: 经济哲学 经济学家 哲学家 科学哲学 哲学研究
  • 简介:本文首先纵观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其理论根源,认为正是由于理论形态的相通,使得中国的人文主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理性主义 人文精神 西方启蒙思想 唯物论 无神论
  • 简介: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为了哲学的建构,而是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消解。马克思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本身是否是一个既成的理论模型,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理念,通过哲学的解释功能的消解,对人类社会运行现状进行批判。马克思哲学所引领的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就是哲学自身的消解和哲学从解释功能向批判功能的转向。马克思哲学就是哲学的出走。

  • 标签: 哲学的建构 哲学的消解 马克思哲学 解释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