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理论对屈原的人品、屈原赋与北方文化的继承关系两个问题在历史上被读者接受的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考查,并对接受史本身作一些简要的分析,以力图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 标签: 屈原赋 接受史
  • 简介:屈原是'唯美'的.道家、儒家、屈原对美的态度分别是'反对--折中--张扬'.但屈原的'唯美'不同于传统所说的唯美主义.屈原的'唯美'超出了艺术创作的范畴,与孔子的'尚善';庄子的'守真'一样,都是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孔子、庄子、屈原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道德意识、哲学意识、审美意识发展的最高峰.孔、庄、屈并列,成为一鼎的三足.

  • 标签: 唯美 唯美主义 守真 尚善 真善美的统一 终极真理
  • 简介:<正>在汨罗江的呜咽声中,一位诗人终止了漫长的求索,在滚滚江水中熄灭了那团炽烈的心火;在火车凄厉的呼啸中,一位诗人停止了用生命去诠释的歌唱,收敛起麦芒的灿然光辉,独自走向大海彼岸。屈原和海子,都是被上天选择的人,前者拥有高贵的血统与超凡的才能,所想的不是光宗耀祖,而是坚定的社会责

  • 标签: 活下去 夜中 鸟鸣 世难容 周游世界 魔笛
  • 简介:由于史书记载不一,关于韩愈故里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流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昌黎说"、"邓州南阳说"、"孟县说"和"修武说"。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支持"孟县说"和"修武说"者较多。故里之争背后是经济利益的博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本无可厚非,自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只是,文化搭台的前提要尊重历史,不能局限于地域之争。历史研究要跨越地域观念,以求实求真为原则。

  • 标签: 韩愈 故里 综述
  • 简介:屈原和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们不仅以作品传世,更以光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一面旗帜。本文从他们两位的人生悲剧入手,从悲剧的起因、发展和结束三方面来比较他们在面对不幸时的相同和不同选择,由此看到伟大的作品源自于作者高尚的人格及其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 标签: 屈原 司马迁 悲剧人生
  • 简介:2006年6月,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韩氏后裔在赵厂村北韩氏祖茔内挖掘出宋熙宁款《唐韩文公故里》碑、明嘉靖款《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明隆庆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清嘉庆款《韩文公祠祭田》碑、清道光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等五通石碑。这些碑刻确认了韩愈故里在修武、韩愈墓在修武的事实,从而为研究韩愈故里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标签: 韩愈 韩文公故里 韩文公墓 解读
  • 简介:关于"离骚"的释义,在汉代就有不同的看法,如司马迁、班固和王逸等人都根据自己的见解作出不尽相同的阐释,其观点主导了后世的主流看法,并一直延续至今。对"离骚"的解读,不仅是作品名称的问题,更关乎作品主旨乃至屈原的思想人格。文章从原始文献出发,结合词汇考证,发现作"罹"义的"离"与"骚"存在语法搭配的龃龉;联系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屈原思想的特殊性,《离骚》的主题可以确定为"离别"无疑,从而证明王逸"别愁说"值得采信。

  • 标签: 楚辞 《离骚》 解题 屈原 司马迁 王逸
  • 简介: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离骚》是在南北文化教育合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具有鲜明特色的楚国区域性文化教育对《离骚》的创作,影响是巨大的。本文试从楚习俗、楚民间文艺、楚史三个方面论述楚文化对屈原创作《离骚》的影响

  • 标签: 《离骚》 楚国习俗 楚民间文艺 楚史 楚文化
  • 简介:襄阳襄城黄家湾被认为是黄承彦故里。考古资料证实,明万历年间"襄藩辅导"黄金禄在黄家湾附近购置茔地,并迁徙其父黄深墓葬此,其后代在此逐步繁衍,到清康熙丙子年历九代,黄家湾因黄氏一脉聚居而得名。其先祖为江西清江人,明成化年间迁徙襄阳。黄家湾为黄承彦故里的可能性不大。

  • 标签: 黄家湾 黄承彦 明代 襄阳
  • 简介:2011年楚辞学术研讨会暨湖南省屈原学会第二届年会于6月3日至4日在湖南大学文学院举行。现根据与会者提交的论文与发言情况分类综述如下: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湖南省 年会 学会 屈原 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