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书《白居易传》差错较多,以《旧传》为甚,其中年代错误尤为明显。《新传》差错较少,这与《新传》后出,同时追求“文省”,省略了大部分记年有关,但《新传》对白居易卒年及年龄记载准确。新、旧《传》不能偏废,可互为印证、补充。

  • 标签: 点校本 两唐书 《白居易传》 正误
  • 简介: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进程中,魏徵秉持“良臣择主而事”和“事天下不事一人”的政治理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民族与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这是初能够形成新的文化高度的时代条件。唐朝建立后,魏微成为帝王的施政之“镜”,其谏言集中反映了贞观君臣的政治观、权力观,为一代政治新风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徵是初修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高扬鉴戒史学的旗帜,修史工作对初政治文化的创新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新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标签: 魏徵 唐初 社会核心价值观 构建
  • 简介:摘要: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对《肖申的救赎》中所使用的各种肉体惩罚方法进行解读,指出肖申监狱这一权力机构,通过对肉体知识的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的肉体惩罚方法,从而证实通过惩罚,肉体是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完善的。

  • 标签: 福柯 《肖申克的救赎》 肉体惩罚
  • 简介:敏感、多愁、脆弱的里尔是孤独的,而这孤独时浓时淡、时轻时重,却始终无法消亡。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用孤独谱写着美丽的诗歌。用孤独展现了寂寞的美丽。在《秋日》与《豹》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无处不在。

  • 标签: 里尔克 孤独 《秋日》 《豹》
  • 简介:<正>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苏格拉底法律不是一门需要掌握的手艺,而是一种知识追求。——布赖恩·比斯一、理论与语境之间的问题意识比斯在该书([美]布赖恩·比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第四版),以下简称"比斯书",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11页)的第四版序言中指出:本书第一部分的论题(法律理论:问题和可能性)通常不包括在大学课程中,虽然他相信思考第一部分所提出

  • 标签: 比克 问题意识 法律理论 布赖恩 法律实证主义 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