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凤凰山十号汉墓中出土的竹简和木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郑里廪簿是郑里贫民向政府借贷种粮的记录,牍文中的"口钱"并不是口赋。有关"算"的赋税项目就是"算赋",不是"杂税",并不存在另外数目为百二十钱的算赋;且算赋的征收是每月重新定算,每月征收一次。另外,该牍文所记算赋可能只是战争之际较大提高了赋额的算赋,文景时期的常规算赋并没有该简文记载的那么高。

  • 标签: 凤凰山汉简 十号墓 郑里廪簿 算赋
  • 简介: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它们是将竹子或者木材削成薄片,在上面写字。在纸发明以前,只有帛(丝绸的一种)、简牍用来写字,而帛又很昂贵,所以简牍是魏晋以前主要的书写载体。

  • 标签: 简牍 古代 竹简 魏晋 书写载体 书法艺术
  • 简介:汉墓是我国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的古代墓葬之一。其以牢固的结构、完美的技术、丰富的随葬品和多彩的艺术而闻名于世。满城汉墓则是其典型代表。

  • 标签: 满城汉墓 随葬品 保存 墓葬 艺术 博山
  • 简介:城市等级结构是指区域内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组合关系。《尹湾汉墓简牍》记录了西汉末年东海郡38个城市,不仅有类型区别,还存在等级差异。运用加权法对影响城市等级关系的多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西汉末年东海郡城市等级数量之比接近于1:2:4。这一等级结构反映了西汉时期东海郡城市组合关系符合城市规模等级与城市数量成反比的“金字塔”模式,对认识西汉末年其他郡国城市等级组合关系有借鉴作用。

  • 标签: 《尹湾汉墓简牍》 西汉末年 东海郡 城市等级结构
  • 简介:我国从春秋末至汉魏之际盛行以简牍为文字载体,"觚"是简牍时代主要用于习字的特殊形制的木牍,它实际上就是被刮削成多面的棱柱形棒状木条。"觚"的取材相当灵活简易,可以是适当长度的小树干、较为粗大的树枝、长形树根乃至木材加工的边角料等,在写满字后可以括削掉反复利用,直到用尽。简牍时代除"觚"之外还存在多种习字材料和方式。

  • 标签: 简牍 习字
  • 简介:20世纪以来,我国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书写风格迥异的简牍墨迹。为了解到当时书写群体所从事的书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从史官记事和士人传抄古籍两个方面来探讨战国简牍书写群体的形成,可以弥补对先秦时期书写者研究的不足,并且阐明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 标签: 竹简 史官 士人 书写群体
  • 简介:尹湾汉简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所记载的兵车器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弩是汉代技术最先进、用量最大的主力武器。西汉在长安和洛阳、北边郡、内郡都建有储存军事装备的武库,直属中央管辖。集薄所记武库是西汉政府建在内郡的直属中央的国家武库。西汉武库不仅有充足的经济保障,而且有严格的管理体系,同时还有军事博物馆的功能。西汉对中央和地方武库的严格掌控,是皇帝独占武力的一种手段,也是弱化地方势力、防止民众谋反、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

  • 标签: 尹湾汉简 武库 弓弩 西汉
  • 简介:因材料所限,以往对汉代县长吏阶层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对县长吏阶层的了解也并不细致。尹湾汉墓简牍的出土为县长吏的研究提供了充实而可靠的材料。从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材料入手,以表格观察与分析为手段,对长吏所包含官职的范围以及各长吏的职权、数量、来源与入仕途径进行研究与综合结论,以期收以小见大之功效。

  • 标签: 西汉 县长吏 尹湾汉简
  • 简介:秦汉时期,伴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各种涉及财产、婚姻、人身侵权等民事案件出现。国家不仅制定了严苛的民事法规,并相应建立一整套民事诉讼制度,确保对各类民事案件的预防和控制,维护封建道德和社会秩序。从已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墓竹简》、《居延新简》等简文资料,可窥探秦汉发达和精细的诉讼程序。

  • 标签: 秦汉 简牍 民事诉讼 程序
  • 简介:出土简牍文献本身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战国时人对于"言""事""志"功能的体认,认为此三者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体--《诗》《书》《春秋》;郭店楚简的《语丛四》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常见的"说"体;此外,"凡"字的发凡起例与体例、排比体、语录体、对话体、评点体、歌谣体与赋体等,在简帛文献中都有出现,有的还加以论述。这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时期文体的发生与构成以及为文之轨范,都是极其重要的。

  • 标签: 简牍文献 文体 言事志 说体
  • 简介:一该书是中村未来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新出土文献研究——以上博楚简清华简银雀山汉简为例》(日本大阪大学,2012年,指导老师:汤浅邦弘教授)的修订本,在“大阪大学教员出版支持制度”资助下,2015年11月30日由大阪大学出版会发行。正文233页(含序论)、附录90页。原著为日本语,尚无中译本出版。

  • 标签: 日本大阪大学 思想史 评介 简牍 秦汉 战国
  • 简介:东亚简牍文化圈是由东亚这一地理空间内共同出现的文化要素组成,是有史以来中国和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国家共有的历史发展产物。从地理位置来看,我们所说的东亚地区包括以位于北纬40°、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为圆心,呈扇面展开的地区,北面至北纬50°萨哈林岛地区一线(帕米尔高原—新疆—阿尔泰山脉南部—蒙古—黑龙江北部—萨哈林岛),南抵北纬20°越南河内一线(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东面—西藏—河内),东面直到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太平洋西岸地区,大致包括今天的中国、韩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

  • 标签: 黑龙江北部 萨哈林岛 地理空间 乐浪郡 习字简 太平洋西岸
  • 简介:在秦汉简牍法律文献中,常见有罪刑共名的现象。所谓罪刑共名,实际是将某犯罪行为应受的刑罚之名称作为该种罪名。比如,“耐”本是一种刑罚,有时又说“耐罪”;“刑”本指施加肉刑,有时又说‘‘刑罪”;“黥城旦”本是一种复合刑,有时又说“黥城旦罪”;“腐”本指宫刑。有时又说“腐罪”等。通过例证分析,我们认为该种现象属于古人的一种习惯称谓法.即用罪名来指称该犯罪行为应受的刑罚。这说明古人对罪与刑的区分还不甚讲究,较为笼统.还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细致严密。

  • 标签: 秦汉简牍 法律用语 罪刑共名
  • 简介:文章对二十多年来学界利用简牍日书材料研究战国秦汉社会生活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这些成果丰富了我们对于战国秦汉时期中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了解,深化了我们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整体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史籍记载之不足,值得肯定。同时指出以日书为代表的数术文化曾对当时社会心理以及民众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以往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的讨论稍嫌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入。

  • 标签: 简牍学 日书 战国秦汉社会史
  • 简介:通过对《银雀山汉墓竹简[贰]》释文、图版和摹本的认真校核,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微疵,主要有四类:一是隶定错误,计6条;二是释读不统一,计7条;三是标点不当,计10条;四是注释有误,计4条,凡27条。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错误之处逐一予以补正。

  • 标签: 隶定 释读 标点 注释
  • 简介: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以其基本完整的面貌成为中国早期墓室壁画的珍贵实例之一。文章从墓葬的形制、主题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各方面对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进行剖析。

  • 标签: 烧沟 汉墓壁画 转承 历史故事 现实生活
  • 简介:对《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政论兵之类》部分中《奇正》《十阵》等篇的"有得将卒而不得君者""乘敌之顿""勿信也""阵之则辨辨""缭子而知动静之理""斗之以二柄""疏阵者,所以突也"共计七处文字进行了校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 标签: 《银雀山汉墓竹简》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奇正 十阵 校勘
  • 简介:河北定县北庄汉墓的墓石题铭记录了丰富的地名和人名,对于研究东汉中山国疆域政区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原发掘报告只公布了一部分题铭。整理北庄汉墓全部能辨认字迹的题铭,在原发掘报告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作出436块墓石的释文,比原报告的174条释文又增加了200多条,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北庄汉墓 题铭 东汉 中山国
  • 简介: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自汉武帝大力开发西南夷,派遣唐蒙入使夜郎以后,礼乐文化也逐步传入了偏远的贵州地区。从贵州清镇、平坝、黔西等地汉墓所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 标签: 贵州 汉墓 儒学 礼文化 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