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晚清以降,中外交涉日益频繁,随着西方国际法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很自然地把国际法和外交活动联系起来,公法交涉思想应运而生。甲午以后,民族危机日蹙,唐才常在前人认知的基础上,由理论而实际,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公法交涉思想,呼吁国人学习和研究国际法,力图争取国家主权,从而在晚清的国际法观念上走在了历史和时代的潮头,这也奠定了其公法交涉思想的应有地位。

  • 标签: 公法交涉思想 唐才常 清朝 国际法 国家主权
  • 简介:1894年8月,法国税务司李约德在越南芒街被匪徒绑架。这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在处理的时候,却升格为关系中法条约的交涉。在交涉中,法国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蛮横地向中国索赔,几乎将这一偶发事件导致为战争。李约德事件的交涉,体现了近代中国弱国地位的苦楚。

  • 标签: 李约德事件 交涉 条约 法国
  • 简介:银坑事件是1921年9月16日葡兵向我银坑防军挑衅从而引起中葡双方长达半年交涉的事件,是葡萄牙非法扩展界务这一传统政策的延续。中葡双方各种力量都积极参与了交涉,其他外国势力也曾介入并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内外因素影响,中葡交涉于次年3月陷入停顿不了了之,给后人留下深沉的反思

  • 标签: 银坑事件 澳门交涉
  • 简介:宗藩关系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延伸。在中法越南交涉中,中法两国有政治权力意义上的外交冲突,也有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体现在文化方面的碰撞主要有:宗藩权与保护权之争:天下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在天下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中,又包含皇权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大信不约”与“社会契约”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越宗藩关系和西方近代外交原则下的法越殖民关系之间的冲突。

  • 标签: 中法交涉 宗藩关系 天下观念
  • 简介:民法的性质集中表现为私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和交易安全的考虑,某些公法的强制性规范介入了民法领域中对民事权利构成了一定的限制,出现了民法公法化现象。从民法公法化的表现出发,分析了民法公法化观点存在的原因,进而就相关观点提出了理论上的思考,得出尽管民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是民法性质为私法这一本质并未改变。

  • 标签: 民法性质 私法 民法公法化
  • 简介:魏光焘任闽浙总督期阃,一方面在福建大力举办新政,积极推动福建近代化的进程。同时,面时任内出现的福建官脑局案、日本在福建传教问题以及矿务开发中的交涉事宜,以相关条约为依据,和西方列强据理力争,试图维护中国利权,防范列强进一步实施对中国的侵略。

  • 标签: 魏光焘 福建 官脑局 日本传教 矿务
  • 简介:以张之洞为代表人物的晚清地方官绅集团在早期粤汉铁路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张之洞在湖广地区任职时间长达20余年,具有深厚的政治人脉基础,这使得他与湖广的地方官绅集团成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地方官绅集团在铁路建设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政治能量与影响力。第三,粤汉铁路在从提议到借款交涉的早期阶段,地方官绅仅在张之洞的操纵下扮演了舆论发声者的角色,对铁路建设的策略选择并无决定性的作用。

  • 标签: 地方官绅集团 粤汉铁路 张之洞 铁路交涉
  • 简介:日俄战争后,日本的侵略野心继续膨胀,于1909年2月向清政府提出所谓"东三省五案交涉",其中就包括抚顺和烟台煤矿的矿权问题。日本侵略者以外交讹诈和武力威胁等手段迫使清政府于1909年签订了《中日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满铁利用此条款攫取矿权,掠夺东北煤铁资源,推行经济侵略政策,对其进行和扩大侵略战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 标签: 满铁 五案交涉 矿权 掠夺
  • 简介:摘要:《民法典》第533条新增了当事人之间可以就合同履行进行再交涉的条款,但在情势变更的情况下,该怎样具体地行使再交涉的权利,又该怎样对滥用再交涉权利的行为进行规制,《民法典》并未对此作出明确回答,也未对受到损害的一方的再次谈判作出任何限制。为了更好地指导《民法典》的适用,更好地指导当事人在合同编533条的规定,需要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澄清。

  • 标签: 合同 再交涉 情势变更
  • 简介:教师聘任合同的目的是实现国家公共教育目标,其建立的基础是教育行政法律关系,行政职权在合同履行中起主导作用,具有突出的公法性;教师聘任合同的缔结与履行以不自由为原则,合同责任的核心并非违约责任,与民事合同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推行教师聘任合同的目的有二,即公共利益和教师合法权益。为保证该目标的达成,必然赋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或)学校在教师聘任合同缔结和履行中的特权并对该特权进行明确的界定与规制。同时赋予教师能与行政特权相制衡的权利。因此,必须贯彻行政特权法定并兼顾教师权益的法原则,适用公法规则对教师聘任合同进行规范。

  • 标签: 教师聘任合同 公法 行政特权
  • 简介:在改订新约背景下,云南地方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借改订新约之际与英国、法国等列强进行外交谈判,协商路权、矿权、边民通商等问题,以此稳定滇越、滇缅边境地区的稳定,以期改变处于危机中的云南边防局势.

  • 标签: 改订新约 云南 边防交涉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的多元化趋势直接形成人类价值观的多元化构成.正因为社会的多元化,才需要构筑和谐社会.因此,和谐社会要求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表现'现代'这一时代空间的共同法作为其构筑的前提.这就要求将传统意义上的公法和私法整合为不排除公法理念的私法和不排除私法理念的公法的共同法.

  • 标签: 和谐社会 公法 私法 共同法
  • 简介:商法公法化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客观事实,其主要表征为:商法中掺入了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规范,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使商法自身具有了某些公法性的特征.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制体系中,毋庸讳言,民商事法律仍应居于主导和中心的位置,这是由现代市场经济仍然是平等主体间的自由竞争经济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商法和经济行政法是二种性质不同的部门法,前者归属私法体系,后者归属公法体系.商法公法化并不意味着"商法已经属于公法",而只是在商事法律、法规中掺入一些公法规范,体现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一定程度的干预.但商法本质上仍然属于私法范畴,受私法原则和精神所支配.

  • 标签: 国家干预 经济法 商法公法化
  • 简介: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一学科的形成除了与它形成期的社会思潮和倡导者有关外,还与历史上的运用比较方法的种种先例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间天主教大规模介入中国文化,导致了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第一次大碰撞。出于传教的目的,西士及中国信徒做了大量的天、儒沟通工作,这一工作从本质上讲是跨文化乃至跨文明的,具有比较的性质,不失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之一。

  • 标签: 中国 比较文学 渊源 天主教 儒学 天学
  • 简介:1895年10月,台湾军民抵抗日军后期,刘永福试图与日军谈判,期间,刘永福保持了国格与人格,坚守了民族气节,而当时侵台日军首脑的反应,也从反面对此作了充分证明。其后,刘永福内渡厦门时,遭日军竭力追捕,但终能脱险。其中原由与多种因素相关,尚可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刘永福 台湾地区 厦门 日军
  • 简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浓厚的公法文化特点,传统公法文化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全民法制教育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全面深入推进中国现行法制教育,必须完成对传统公法文化的现代改造,重塑以权利观念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实践路径。

  • 标签: 公法文化 法制教育 阻碍 改造
  • 简介:有一样东西,比天上的云更自由,那就是思想。人的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思想可以到达;目光到不了的地方,思想也可以到达。思想的魔力在于它能自由驰骋、无所不至。

  • 标签: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 简介:本文通过对诺夫乔伊的观念史、施特劳斯学派的解经式研究、萨顿和柯瓦雷的科学思想史研究、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研究、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文化史心态史研究、昆廷·斯金纳为代表的概念史研究等方法的回顾和综述,认为在西方思想史研究存在内在理路和外部方法的两种传统路径。在这两者的学术史演进中,思想史研究重点也从思想观念本身转移到了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意义建构的路径和方式上,并据此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探讨这些研究范式及其基础对于拓展教育思想史研究的范围,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具有借鉴意义,也对探明教育思想史、观念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范围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思想史 观念史 文化史 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