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不能忽视隐性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可分为公开有偿新闻和隐性有偿新闻。前一种有偿新闻,是被宣传单位拿钱在报台买版面、时间,有票有据;后一种有偿新闻,是被宣传单位给个人“奖偿”,无票无据,作者、编者私下得利。隐性有偿新闻比公开有偿新闻的危害性更大。第一,更严重...

  • 标签: 有偿新闻 使人
  • 简介: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一些新闻网站或网络新闻从业者,不顾法律法规的约束,与部分删帖公司勾结,控制网络舆论,最终发展成“有偿删帖”灰色产业链.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民众的表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也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为此,国家网信办多次开展专项整治,公布典型案件,但仍有网站和论坛管理员、编辑等,罔顾法纪,通过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有偿删帖”.因此,若要铲除此类行为的生存土壤,须分析其动因,从而对症下药,还网络以清朗空间.

  • 标签: 媒体环境 网络舆论 新闻网站 新闻从业者 法律法规 网络媒体
  • 简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大潮给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报纸,特别是党委机关报,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摇旗呐喊,忠实地履行着“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神圣职责,另一方面,面临非机关报特别是大量文化类报纸的挑战,面对被其它媒体占领新闻文化市场和日益现实的自身生存发展的重重难关,不得不审视自己,探讨自身的商品坐标和实现价值的途径。于是,党委机关报的喉舌属性和商品属性发生碰撞。报纸商品化的倾向开始萌动,《’93传媒大战》认为,“在商品社会里,传播媒介也是一种商品。而媒介为大众服务的思想也得到了强化,这种观点,在以前会被

  • 标签: 有偿新闻 党委机关报 商品属性 文化类 商品大潮 自身生存发展
  • 简介:有偿新闻”是一种腐败现象,它的实质是权钱交易。禁止有偿新闻,制定若干条规定,加强思想教育,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有偿新闻”所以能够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新闻机构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管理机制不全,约束机制不力,激励机制不强。管理机制不全,使思想上有毛病的人有空子可钻,能够滥用手中的采编权力,以稿谋私,以报谋私,以台谋私;约束机制不力,使搞“有偿新闻”的人得不到及时处理,并使“有偿新闻”的毒菌得以蔓延;激励机

  • 标签: “有偿新闻” 新闻机构 有偿新闻 约束机制 思想教育 经营人员
  • 简介:<正>2002年6月22日,山西繁峙县金矿区的38名矿工在王全井的特大爆炸中不幸遇难。一年多后,2003年9月15日,新华社报道11名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收受了现金、金元宝。26日,新华社再次详细公布了记者名单和受贿金额,并以此为警示,向全社会做出承诺: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由国家级的权威通讯社专发报道处理属下记者的新闻违纪,并通过“公示”号召社会对自身进行监督,较为罕

  • 标签: 新闻工作者 职业道德 有偿新闻 山西市 繁峙县 矿井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