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媒介在进行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中,因其双重身份而与一般组织的公关活动有所区别,再加上媒介组织的双重属性、媒介公众的复杂性、媒介传播的优越性,而使得媒介公共关系活动有独特的特性。

  • 标签: 媒介 公共关系 特殊性
  • 简介:微博的兴起与风靡,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属于公众的话语平台,对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革命。然而,微博视域下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公共权力”的介入影响到私人的话语表达;“数字鸿沟”的存在不能保证公众的平等参与;微博所营造的舆论平台里批判精神缺失,以及商业利润对于公众利益的倾轧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公共领域的复兴最终沦为一场空谈。

  • 标签: 微博 网络 公共领域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市场、社会等多重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影响着中国传媒。传媒得益于这些力量的推动,在社会话语表达和公共空间的建构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传媒同时又受这些力量的掣肘,市场绩效的趋利本质、碎片化的新闻理念、强国家传统的持续影响,致使传媒只能是离散的而非合力的、有限的而非常规的公共空间建构者。

  • 标签: 公共空间 社会表达 传媒 角色
  • 简介:符号学分析可以开辟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学术新视野与新维度。本文指出,网络公共事件研究必须建立对话这一逻辑前设,并指向共识和认同这一目标诉求,才能使分析路径更为清晰。符号学的方法论已经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论基础,完全可以用来分析网络公共事件。在网络公共事件的符号学分析中,必须以各个主体提供的文本为分析对象,从命名分析、修辞分析、叙述分析、心理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等层面展开具体的研究。

  • 标签: 网络公共事件 符号学分析 对话 社会认同 分析路径
  • 简介:在互联网这个敞开的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内的公共讨论,也许能加速中国社会中一直缺乏的“公民德性”的积淀,从而促成传统中国政治文明中所缺乏的自发社会秩序的形成以及多元共识的产生。但是与之相对,互联网公共讨论中共识的逐渐分化,也意味着社会价值的强烈对抗,在中国这种脆弱的国家与社会的沟通机制之下,甚至可能成为社会共识解体的征兆,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 标签: 多元共识 公共讨论 互联网 政治传播 政治发展
  • 简介:以网络为中心构建的各种新媒体被视为可以释放第三代传播权的"选择性媒介"。在倾听基础上的"被理解"为传播权归属的新媒体公民新闻实践,本质上是作为公民权的新闻传播权的两种属性:既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载体,也是国家、社会、个人的舆论控制权介乎权力和权利之间的一种新闻政治的实践。

  • 标签: 新媒体 公民新闻 传播权